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七八 |
|
說來也算巧。正當他飛筆點關時,乾隆在群臣的扈從下已經來到山海關東城樓前了。他看到眼前的情形,哈哈大笑,連連喝好,說道:「王愛卿,上些日子,朕封你個『神筆書士』,今天朕再封你個『神筆禦史』。」 王爾烈明知是賀號,也只好跪地謝恩。 乾隆率扈駕群臣登臨了山海關東城門樓後,便又來到了孟薑女廟。 孟薑女廟,簡稱薑女廟,也叫貞女祠,位於山海關城東13華里的一座山上,座落在望夫石村後。那山叫鳳凰山。登上108級石階之後,便進入廟門。廟宇為磚木結構,有山門、前殿、後殿、鐘樓、振衣亭等建築。前殿正中,置孟薑女塑像,旁邊為二僕童。後殿內,供有觀音、文殊、普賢塑像。在前後兩殿的後面,便是望夫石。望夫石上,有孟姜女登石望夫時留下的腳印,及望夫時用作梳妝的「梳粧檯」和用作振衣的「振衣亭。」 不知為什麼,乾隆登臨望夫石後,詩興大發,當即吟詠出一首題作《望夫石詩》的詩來: 淒風禿樹吼斜陽, 尚作悲聲吊乃郎。 千古無心誇節義, 一身有死為綱常。 由來此日稱薑女, 盡道當年哭杞粱。 常見秉彝公懿好, 訛傳是處也何妨。 跟隨在乾隆身邊的王爾烈聽到了這詩後,急忙稱讚道:「好詩,好詩。」 和珅聽了後,說道:「既然聖上的詩為好詩,王學士何不就此和上一首。」 王爾烈說道:「有聖上的詩在前,微臣豈敢造次。」 乾隆說道:「也罷,這廟裡的景致這樣多,自有你的派場。呆一會兒,見有相當的地方,再展試你的才華也不遲。」 說話間,他們君臣來到了置有孟薑女塑像的廟宇前殿門外,只見那門兩旁有著這樣一副楹聯: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 薑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相傳此聯為南宋狀元文天祥所作。 乾隆帝見王爾烈對這聯很注意,便說道:「王愛卿,可有意為該寺再留一副楹聯?」 「有前聯在此,微臣有些不敢。」 「前聯屬前聯,你吟屬你吟,豈能相提並論!」 和珅聽了,也趕來湊趣,說道:「适才,聖上有詩,要你和你未和。這會兒,有前人名聯,又有聖上的禦旨,怎好不吟上一聯。」 王爾烈聽了和珅的話後,心中有些煩。但是,又覺著得罪不得。複一琢磨,何不乘此機會難為他一下。於是,他笑了笑,說道:「和大人,你說的也是理。不過,我有一點擔心。」 「擔心什麼?」和珅問道。 「擔心我能吟得出,你卻解不出。」 「儘管我才疏學淺,不及你們翰林公,但是也不至於一點不通,請你自管吟來。」 「好。」 王爾烈說著,當即取出紙筆,寫下一副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他寫出後,交給了和珅。和珅一看,真有些丈二和尚,一時摸不著頭腦。不用說解釋,就連斷句都斷不開。他端相了多時,見得不出結論,只有些汗珠子冒了出來。正好,這時乾隆站在身邊,和珅便對乾隆說道:「啟奏聖上:王大人的這副奇聯,看來非得萬歲爺來解了。」 哪想,乾隆看過後,也皺起眉頭來,說道:「王愛卿,你這是搞的什麼名堂,我怎麼也看不懂呢?」 王爾烈聽了乾隆的問話,這才認真地解釋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利用漢字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諧音特點而寫成的對聯。其中,上聯的「朝」字,既可讀成當作早晨講的「朝」,也可以讀成百官上朝朝見君王的「朝」;下聯的「長」字,既可讀成當作成長講的「長」,也可以讀成長長短短的「長」。 王爾烈解釋過後,便斷句道: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隨即,王爾烈又用諧音字替代,讀道: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乾隆聽了,心裡想到:這副對聯所說的內容,確像是宮殿裡早朝時,百官朝見君王的樣子,大有永慶升平之勢,心中非常高興。 其實,這副對聯,是王爾烈站在孟薑女廟前,遠眺大海中所謂的「孟薑女墳」岩石,看到那茫茫大海,想到那潮起潮落的景況;看到那湛湛高天,想到那浮雲變幻,常長常消的氣勢,遂寫出這副對聯。這副對聯,既有生動的海天景物描寫,又抒發了對孟薑女的懷念,真是遺恨綿綿,哀思縷縷,拂不盡焉。 和珅本想就此聯的晦澀,攻擊一下王爾烈。但是,聽了王爾烈的這一番解釋,覺得也無懈可擊了,便轉貶為褒,就此也讚揚一場。 關於這副名聯,王爾烈未有落款,乾隆在跟前也不便留款,因此長時期以來,人們只能傳誦,卻不知為何人所作。直到王爾烈謝世後,人們從他的愛妾趙茹倩所存的墨蹟筆錄中,才得知為王爾烈所為,記載頗詳。 這次東巡,乾隆已是73歲高齡的老人了。雖然有些年邁,但是興致還在。山海關北,便是蒙古草地,多有驢車。待他乘禦輦出了山海關來到盛京地面時,已有地方官備了許多驢車,前來接駕。 乾隆看了,大喜。 原來,出了山海關,便是盛京所屬地面。由此往北,便是蒙古地界。清兵入關前的古戰場,如杏山、松山等,皆在附近的大淩河城一帶。乾隆這次東巡,距上次東巡時間較長。他心中有一個打算,想借此機會聯絡一下蒙古王公等,以便安定邊關。這是乾隆每次巡遊的目的之一。在這接近蒙古地面的地方、盛產毛驢,多有驢車,因此出現了驢車接駕事。扈駕大臣以為「驢車」稱呼不雅,便改為「騾車」之稱了。此,也算趣談。 乾隆及群臣出了山海關後,便在杏山東大營行宮作了暫時駐蹕,召見了蒙古敖漢、奈曼、巴林等各部王公、台吉,以示關懷。那些前來進見的蒙古王公、台吉,見到聖顏後,深為動情,有的竟跪地落淚不起。乾隆見此,大為動容,邀蒙古王公、台吉騎馬賽行,驅車登山,好不熱烈。那些王公、台吉一看,只是連呼「萬歲」,情同山呼海嘯一般。 作為扈駕隨臣的王爾烈,見此也很受感動,當即吟詩道: 山海關外又逢關, 杏山秋月映東寰。 感慨有生緣肺腑, 此後經年憶此年。 乾隆得知王爾烈作感奮詩,也是興致大起,隨即也依韻吟出一首。只見那詩寫道: 朕作東巡閱邊關, 只為問俗看人寰。 若得山河皆似錦, 但願同賀太平年。 乾隆這次東巡,七月二十日至熱河,八月二十四日至盛京。到達盛京後,他考察了薩爾滸古戰場,並寫出了《薩爾滸題十二韻》,其序雲:「問幸親制書事長篇昭示來滸,昨歲為合韻詩于太祖、太宗,耿先志述成」。據傳,此詩為王爾烈代筆寫就。此類詩,在王爾烈一生中多矣。其本人著作遺世甚少,這也是其原因之一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