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
六四 |
|
諸事似煙雲一樣,在他的眼前急速地掠過了。他抬頭望瞭望已年逾六十有三的乾隆皇帝,又看了看已年逾八十有六的太后鈕祜祿氏,心中油然地升起一股熱浪,深感皇恩浩蕩,百感交匯。於是,他當即匍匐在地,叩恩謝道:「聖母萬壽,萬壽,萬萬壽;聖上萬歲,萬歲,萬萬歲。臣叩謝聖母、聖上隆恩,自當永生難忘。皇上乃聖明天子,自登極承繼大統以來,文治武功,韜略闊豁,非昔能比。舉目天下承平,萬民安樂,百業俱興,皆聖主之恩德也。微臣自浴吾皇之恩澤以來,更是屢受佳蔭厚顧。辛卯年大比,聖上曾代臣下科場,以期關東能出個鼎世人才;壬辰年修典,聖上又詔以三通館閣臣。在此四庫尚未完竣之時,聖上又委以重任。教授皇子,乃定國安邦、承先繼後之大事,更是非他業所能喻之。吾自識職責千鈞,當嚴己修身,施以教化,以盡天職。只是微臣能力不佳,知識寡聞,還誠望聖上及時施措,嚴謹教諭,亦使吾不辜負聖上一片厚恩。」 王爾烈拜謝完畢,已有乾隆差公公將等候在外間的永琰皇子詔來,令他拜認師傅。然後,這才離去。 王爾烈被欽命為永琰師傅後,消息很快傳遍宮中。《四庫全書》總篡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及副總裁官劉綸,首先知道了,便說與翰林院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片時一百余名翰林全部都得知了。王爾烈的座師、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更是高興,他當下讓劉墉出面,以翰林院眾同仁為名,召集翰林聚餐,以賀王爾烈升遷。只沸沸揚揚地鬧騰了兩天這才散去。 未想,又有大事來臨。 就在這年,即乾隆四十二(177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年已八十有六的皇太后鈕祜祿氏病危。在她清醒之際,先後召見了諸皇子、皇孫、皇曾孫、皇元孫,以及其夫人;再召見了各部尚書及閣臣;最後,她將乾隆、永琰及王爾烈留在身邊。她用兩隻枯老的手,一邊拉著永琰,一邊撫著王爾烈,說道:「皇孫永琰是我的連心肉,你們兩人,一個要用心學,一個要鼎力教,方不辜負我最終願望了。」隨即,她又向乾隆叮囑一番。然後,一口氣未上來,便歸西了。 待太后喪期過後,王爾烈心情變得益加沉重了。他深知他這個被人譽為「老主同場少主師」的人物,前面所擺放著的是什麼。然而,他一句話也沒說,也沒有停止住腳步,徑直向隆宗門內永琰書房「味餘書室」走去。 此時,天頭正閃著一顆藍湛湛的寒星。 12.木魚石傳 一晃,王爾烈在隆宗門內皇子書房,教授皇子永琰,已經半年多了。在這之前,永琰從謝墉學近體詩,從朱圭學古體詩。謝、朱二人,都是著名儒學大家。 謝墉,字昆城,號金圃,又號東墅,浙江嘉善(今屬嘉興)人。乾隆年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先後凡九掌文衡。作文以《經史》、《小學》為本。有《安雅堂詩文集》、《四書義》、《六書正說》傳世。 朱圭,字石君,號南厓,直隸大興人。乾隆年進士,授仁宗學,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諡文正。性孝友。於經術無所不通。為官持大體,不親細務,清操亮節,海內仰之。 永琰在他倆的教授下,打下了較堅實的詩文基礎。而王爾烈,詩、文皆優於謝、朱,故給永琰帶來的薰陶尤為豐厚。但是,王爾烈也深知此皇子,實在是有些目空一切,好虛無實,放蕩不羈。對於他的這種情形,是一定要給予修正的。 這日,天剛濛濛亮時,永琰又在小太監的護送下,手執白紗燈,向「味餘書室」走來。待他跨進書房門時,見師傅王爾烈已經端坐在書房前面的至聖大成先師孔子聖像前面了。 永琰見過師傅,便徑直地回到原座位。 王爾烈望瞭望,便講起皇子的必修課《帝王聖鑒》。他說道: 「帝王者,當以堯舜為風範,以桀紂為忌戒,切不可一意孤行;帝王者,當以黎民為根本,以自傲為杜絕,切不可忘乎所以。《魏鄭公文集》中有雲:『凡皆之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直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實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又,《魏源集·默觚》中有雲:『暑極不生暑而生寒,寒極不生寒而生暑。……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悄與長聚門,禍與福同根。豈惟世事物理有然哉?學問之道,其得之不難者,失之必易;惟艱難以得之者,斯能兢業以守之。』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得之不難,失之必易』的道理。又,《韓非子·現行》中有雲:『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期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取長補短,就優去劣』的道理。又,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有雲:『唐太宗謂侍臣曰:『朕有二喜一懼,此年豐稔,長安鬥粟直三四錢,一喜也;北虜久服,邊鄙無虞,二喜也;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備亡立至,此一懼也。』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為王所重,為王所懼』的事宜。又,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有雲:『上思征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以人為鏡,帝君之典』的事宜。又,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有雲:『太宗令封得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詣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我乎?正患不能識,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舉賢任能,事關至大』的道理。又,《新序》中有雲:『晉平公問于叔向,曰:『國家之患孰為大?』對曰:『大臣重祿而不極諫,近臣畏罰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事之大者也。』公曰:『善!』於是今國曰:『欲進善言,謁者不通,罪當死。』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國家之患,勿諫為大』的警言。凡此種種。 永琰聽了王爾烈的講述,先是睜大眼睛,繼而小睜,繼而打起瞌睡。待王爾烈指明要他警戒時,他竟以語言抵塞,說道:「師傅,你這些『之乎者也』的用語,只好給我來充搖籃曲,難怪我昏昏欲睡,這大概不能屬之過錯吧!」 王爾烈說道:「屬過錯,而且屬大過錯。《禮記·學記》中有雲:『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教其失者也。』其這段文字,在於說明『知其心,救其失』的道理。這,你可懂嗎?」 「老師,你問誰?」 「問你。」 「問我?我問誰?」 「問我。」 「問我?那你就給解釋一下吧,我還真有些不懂呢。」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