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六一


  《再入千山游大安寺》

  深箐層崖蛇虎居,短衣匹馬過來初。
  峰奇乍若逢高士,境別渾如讀異書。
  雙闕洞開蒼避回,萬山奔赴紺宮虛。
  松林想見當時盛,擁翠驚濤勢浩如。

  按:一本三四句作:「高峰磊落荊關筆,徑經嶔崎莊列書」;七八句作:「松林無複當時盛,猶想濤聲興有餘」。

  《丁酉秋張蘭谷招游龍泉,夜中得雨,泉韻清佳,因賦長句,即謝蘭穀》

  龍泉之龍去為霖,泉不自潤收清音。
  謁來招提已三至,流水空對無弦琴。
  金錢敬蔔神如貺,夜半淋浪聞枕上。
  曉來群山擁濕雲,松根石罅波激蕩。
  開唇鼓吻龍作聲,鈞天樂作虞球鳴。
  入耳喧騰轉幽靜,到眼活潑還晶瑩。
  此時髯龍吹細籟,白帝驂龍揚風旆。
  巨象呼吸獅子鳴,噴雷翻雪眾聲會。
  入夜禪龕龍吐珠,群仙影動開瓊琚。
  夢榻渾忘身是我,莊生蝴蝶飄遽遽。
  一雨成奇伊誰力,欲問山靈山默默。
  此日相招飽意歸,惠成豈為多酒食。

  上以諸詩,有王爾烈同邑、後學金毓黻輯錄編成《瑤峰集》二卷,遂得流傳。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即丁酉年秋,王爾烈再次遊千山歸遼陽風水溝屯家中不久,便接到了四庫全書館總纂修官紀昀在京師轉來的乾隆帝的諭詔,要他於冬季前歸京續職,以加緊《四庫全書》的纂修。

  按清廷規定,官員為父母丁憂守喪,准假三年;而他僅在家呆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即被提前詔回了。不用說,這是由於編修緊張和急迫,將他按「奪情」處理了。他深知,這是皇上和紀昀對他的信賴;那個位子也實在是重要。在他在京師時,他們就不止一次地說過,他所在的三通館纂修職,非他莫屬。這些,他是深有所知的,並且早就有所預料的。

  於是,他收拾了一下,告別了親友和家人,帶上趙茹倩、趙茹儐姐妹二人,乘車一起向北京走去了。

  但是,他並沒有著急。

  他這個一生中酷愛學識和山水的人,心中還揣著一塊事,那就是要借便遊歷一下醫巫閭山。

  醫巫閭山,遼陽的東側,置廣寧(今北鎮)縣城西四華里處。它開發較早,早在隋朝開皇十四年(594年),即建有古廟,稱廣寧廟。廣寧廟西北隅,有一巨石,高六丈,長二十四丈,闊九丈,呈長方形,宛若屏風。傳說,為女媧補天時掉下來的石頭,故人們以「補天石」稱之。

  由於該石稱奇,歷代觀覽者甚眾,刻詠者極多,以為寄託情志。最早于石上鐫刻的人是明代遼東巡撫張學顏,他刻下的字是「補天石」。從此,開了刻石之例。而最動聲色、最為稱著的刻石,則是清乾隆帝的親筆畫《古松圖》和詩《鎮廟奇松》了。這是他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東巡謁祖陵新賓永陵路過廣甯時留下的詩畫。其畫己歿,唯有詩尚存。其詩《鎮廟奇松》雲:

  鎮廟門西似蓋松,半枝枯乾半枝蔥。
  凝神如見抱樸子,天面漸非陳所翁。
  立下忽疑晴與晦,眼前可悟色兮空。
  何當六月其根底,讀書仡聽謖謖風。

  補天石下,有一古洞,南北貫通,遊人可從其中彎腰爬過。相傳,「爬越此洞,腰酸腿疼頓愈」。

  此外,醫巫閭山還有好多景觀,可供遊人一覽。

  醫巫閭山及廣寧,還出產一種梨,皮黃肉白籽黑,多汁,甜脆,香味異常,被列為貢品,每年秋季果熟,都要由當地州府官衙奉獻清宮。這種梨,熟期很短,僅半月左右,逾期則糜爛。因此,它頗為珍貴。那還是王爾烈小時,他在家鄉遼陽曾吃過;再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在京師參加辛卯科殿試取中二甲一名進士時,逢皇太后崇莊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鈕祜祿氏八旬萬壽大典,他被詔見,並賞以此果,才再次嘗到。

  這次,行程中又有趙氏姐妹相隨,自是添了不少的興致,於是他順便要遊覽一下醫巫閭山,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他在醫巫閭山逗留兩日,甚感愜意。當即,留下題作《過醫巫閭山》的詩:

  天府有崇山,醫閭關外壯。
  長白遙拱挹,兩京此屏障。
  管領西來峰,朝東各獻狀。
  若崩角稽首,後先不相讓。
  乃知開關初,已定今之王。

  是年秋末冬初入京,他仍在三通館述職。

  也許是由於這次遊歷千山、醫巫閭山的關係吧,他對金石拓片愈感興趣。歸京後,他曾購得四方金石遺文,尚缺遼代佐證,想予補之,遂修書要求其宗兄王德純穆齋協助,然而在得到時,發現乃去千山雪庵時曾見過。此事在他的《寄穆齋煩榻雪庵碑》詩中有載:

  丁酉,餘服闋入都時,三通館方贈四方金石遺文,獨缺遼佐。余即致書穆齋宗兄,煩其訪求能榻之人,共往撫之。既而所榻者非此碑,因前書未言其何處也。乃複寄詩,但其複往求之。詩內確指其他,皆穆齋舊遊之所,特未留意於此耳。

  重煩登徒不亂疲,片石當前竟未知。
  久剝歲年元易誤,忙裁書劄致多疑。
  千山最古推斯刹,百載何人識此碑。
  猶憶摩挲苔蘚處,牆陰幽翳樹參差。
  龜螭屹立未欹斜,字勢軒昂虞褚家。
  學士頭銜耐雨雪,金公篆額足煙霞。
  遠尋空費遊山屐,細榻唯成畫足虵。
  廊背雪庵碑即此,良心可惜用心差。
  非關舊事欲翻新,往跡應憐撲面塵。
  不辨元隋俗士誤,何知今古野僧淳。
  神如相護蹤猶在,石不能言字可循。
  同志于思今暇否,但邀偕往不須詢。

  雅興應仍在,賢勞已共知。
  更尋樵徑去,相約食瓜時。
  真面須重認,深根可自披。
  楊聲聞戛戛,泉響和澌澌。
  秘閣思添帙,郵筒敬奇詩。
  非君成勝事,屬望複誰居。

  王爾烈給宗兄王德純寄過詩章不久,又接到同邑侯元勳書,請他為其刊刻的《汪氏雙節傳》一書作跋。

  侯元勳,世居遼陽城北,雍正五年(1727年),由貢主授曲周(在河北省南部,漢為斥章,隋稱洺水)訓導,在任捐孝廉銜,乾隆初中舉人。主修遼陽崇聖祠,重修遼陽學宮,建梓潼閣,先後有多所。佈施有條,訓士有方。官至河南鹿邑知縣,著有政聲。

  汪氏先祖浙江錢塘,後移遼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