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五六


  《蓮洋詩鈔》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四庫總目》173著錄。國朝吳雯撰。雯,字天章,本遼陽人,父官蒲州學政,因而隨之,父卒,則定居此。舉博學鴻詞不中。雯,天才雄駿,有其鄉元好問之風,最受知于王士禎。

  《治樂紀略》五卷,內府藏本,《四庫總目》64傳記存目。

  國朝盧崇光撰。崇光,字鬥瞻,廣寧人,官嘉興知府。《平閩記》十三卷,直隸總督采進本,《四庫總目》54雜使存目。國朝楊捷撰。捷,字元凱,義州人,官至昭武將軍、江南提督。

  《吉州人文紀略》二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四庫總目》63傳記存目。國朝郭景昌編。景昌,字旭瑞,奉天人。其書為吉安人文列傳。

  《楊公政績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四庫總目》60傳記存目。國朝黃家遴撰。家遴,奉天人,官至嘉興知府。是編述明繼宗遺事。繼宗,字承芳,陽城人,天順初進士,由刑部主事曆官雲南巡撫、僉都禦史。

  《梅裡志》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四庫總目》60傳記存目。國朝吳存禮撰。存禮,奉天人,官至江南巡撫。《繪事備考》八卷,內府藏本,《四庫總目》113子部藝術著錄。國朝王毓賢撰。毓賢,字星聚,鑲紅旗漢軍,官至湖廣按察使。《四庫提要》62、《四庫簡目》12皆載。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四庫總目》6存目。國朝納蘭性德撰。相傳謂其稿本出陸元輔,性德歿後,徐乾學刻入《九經解》,始署性德。

  《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三十八卷,內府藏本,《四庫總目》21、《四庫簡目》6存目。國朝納蘭性德撰。

  《通志堂》十八卷,附錄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四庫總目》183別集存目。國朝納蘭性德撰。按《八旗通志》:性德,榜名成德,康熙壬子舉人,丙辰進士,題名碑殿試二甲七名。《雅頌集》作癸醜進士,誤矣。

  《東易問》八卷,奉天府尹采進本,《四庫總目》10易類存目。國朝魏樞撰。樞,字又弼,一字慎齋,承德人,雍正庚戍進士,官永平府教授。乾隆元年,薦博學鴻詞,未及試而卒。

  《春秋管見》,奉天府尹采進本,《四庫總目》31春秋存目。

  國朝魏樞撰。

  《棟亭詩鈔》八卷、《詩鈔別集》四卷、《文鈔》一卷、《詞鈔別集》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四庫總目》183別集存目。國朝曹寅撰。寅有《居常飲饌錄》,已著錄。《清詩韻》:

  曹寅,字子清,一字棟亭,千山人。

  《式古堂書畫匯考》六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四庫總目》113存目。國朝卞永譽撰。永譽,字令之,鑲紅旗漢軍,官至刑部左侍郎。按:蓋平人。

  《文廟從祀先賢先儒考》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四庫總目》83政書存目。國朝郎廷極撰。廷極,字紫衡,廣寧人,官至江西總督。

  《尚史》一百七卷,《四庫總目》15存目。國朝李鍇撰。鍇,字鐵君,鑲白旗漢軍,卷首自署曰:襄平。考襄平為漢遼東郡,今為盛京遼陽州地。

  《睫巢集》六卷、《後集》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四庫總目》185別集存目。國朝李鍇撰。

  《居白堂集》、《石閭集》,江西巡撫采進本,《四庫總目》185別集存目。國朝陳景元撰。景元,號石閭,鑲紅旗漢軍,奉天布衣。其字效晉,詩效漢,務欲自拔於流俗之上,是集乃其手書,擬古詩六十餘首。

  《行水金鑒》一百七十五卷,通行本,《四庫總目》69著錄。國朝傅澤洪撰。澤洪,字稚君,鑲紅旗漢軍,官至分巡淮揚道按察司副使。是書成于雍正乙己,全祖望作鄭元慶墓誌,以為出元慶之手,疑其容游澤洪之幕,或預編纂,然無證,未之詳也。書總括古今,臚陳利病,上下數千年中地形之變遷,人事之得失,一一條析分明。澤洪,遼陽人。

  《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本書目》,清孫馮翼撰。其著錄之書凡388種,存目者凡128種,都凡516種。

  上載遼東人所著撰之書目,皆由王爾烈手入《四庫全書目》或《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遂得以妥善保存,以為傳世。王爾烈在三通館纂修《四庫全書》期間,亦借纂修之便,為遼東搜集轉存大量原本典籍。

  原來,王爾烈在遼陽塾館就讀後期的塾師海城人劉廣濤,其學以久經為根砥,精於學,厚於書。王爾烈纂修時,得《庫書》,都給劉氏,故劉氏藏庫籍尤多。可惜,後來遭兵燹,藏書蕩然無存矣。纂修中,王爾烈亦得劉廣濤之力。劉氏為王爾烈代征遼東典籍,並協助撰寫摘要、書目,版本流通、作者簡介之類。有人說,王爾烈纂《四庫全書》所以迅速,亦有此因;更有文稿出自劉氏手,王爾烈只是過目轉手而已。此說不無道理。千山曹寅,他早年在遼陽世居時,秉承先祖前後藏書共3287種,分37個類目,可謂「遼陽第一藏書大家」。他的這部分藏書,也是由於王爾烈任三通館纂修官時上下周旋,左右逢應,並得以劉廣濤親手存放、整理、輯目、摘要、評介,才得以入《四庫全書總目》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並得以保存下來,未能散佚。只可惜,後來隨時代變遷,歲月更迭,亦流入民間,散佚歿盡。此,不能不說是遼陽典籍收藏之一大損失也,且再無法補嘗,實憾矣。

  清代官員,有「丁憂守喪」制度,即父母謝世,官員准離任歸家守喪三年,以進孝道。其提前歸職者,稱之為「奪情」。

  乾隆四十二年(1772年),王爾烈的從父,在甘肅涼州知府任上的王組以身殉職。

  是事為:西藩准葛爾台吉達瓦齊,遣使索杜爾伯特台吉車淩,遭受到乾隆皇帝的嚴厲斥責與拒絕,遂蠢蠢欲動,尋機謀反。於是甘肅情勢吃緊。甘肅撫督鄂奇,稔知王組對邊疆有治才,便邀他前去協理、議事。他當即前往。待他行至途中,突然遭到逆旅達瓦奇部的襲擊,死於沙場。

  王組初入甘肅任甘州知府時,是乾隆帝說的話,使其以道員用,對他頗為器重。又加王爾烈與乾隆帝相處得極融洽,乾隆帝又很愛王爾烈的機敏和才智,故分外關照。這次,乾隆帝得到甘肅撫督鄂奇的奏報後,得知王組殉職事,很受感動。除撥庫銀予以撫恤外,還額外開恩,准王爾烈歸家以丁憂由守喪三年。此時,是《四庫全書》纂修進入到中期階段,所需典籍早已徵集齊備,並閱覽、遴選、編纂、刪削、摘要、列目已基本告竣,重點工程轉入謄錄和裝書階段。儘管如此,四庫全書館還是相當忙錄的。特別是王爾烈身擔重任,為三通館纂修官,更是事關重大。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得到乾隆帝的關照,可見其已不屬一般了。

  王爾烈離任後,奉旨將此工作交由孫昭接任。他與孫昭為連襟,又是同科進士,同授翰林院編修,又是同裡。入四庫全書館後,彼此相處又極為默契。因此,王爾烈離任也很放心,孫昭接職也比較踏實。

  王爾烈帶著家眷自京師回到遼陽風水溝老家時,已是三月光景。在家裡,完全是閒居。他在翰林院及四庫全書館和三通館已經忙碌慣了,又有同事整日的喧鬧與交往,亦頗為熱烈。而今,一但落入靜閑之中,不免有些寂寥之感。這期間,在鄉里的他的少年時的伴友,都不少前來看望他。在看望的人中,都有不少人提出要王爾烈出面,邀相關名士同游千山。這事,一下子中了王爾烈的下懷。他自求讀離開千山後,一直在思念之中。那裡,有他的老師元空法師,有他的師弟普丘和尚。更有千山的大好風光。他在千山求讀時,身雖在山中,卻無暇觀覽。那裡更有他牽心動魄的地方。他的戀人陳月琴曾在木魚庵為尼。這些往事很是讓他回思,這些景物很是引他去遊歷。於是,他一口答應下來,邀友同游千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