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四五


  王爾烈一聽,覺得也有些道理。因為那個「寶隆盛」出產的氊帽頭、氈鞋多,早把他們的這個小氈鋪給蓋住了,豈能出了大名。現在,應該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想到這兒,他與李玉山核計一下,便想要為二位老人的氈活揚一揚名。再說,這氈鋪連個名都沒有,那哪行!

  於是,王爾烈要來了紙筆墨硯,為這家氈鋪寫了一副對聯:

  鋪廬祖傳,生意興隆如同春日;

  手藝高古,財源茂盛猶似長江。

  橫批三字:「一間樓」。

  老頭也頗識些字。他看了對聯後,很是滿意,可是對於這「一間樓」三字並不十分瞭解。

  王爾烈看了,知道他的心思,便解釋道:「你老現在居住和作業的這小屋,僅僅是一間,這不是『一間樓』嗎!」

  老人聽了,道:「即便是一間,也是房,而不是樓啊。」

  王爾烈笑道:「你現在是房,將來就是樓,就看你的發展了。」

  「能發展起來嗎?」老人有些將信將疑。

  王爾烈道:「我們這不是在幫你嗎!」

  老人聽了,說道:「可也是幫,只幫了一副對聯,這——」

  王爾烈知道老人有些不信任,也沒有多說,只說道:「好,待我再幫你一副對聯。」

  說著,便在這副對聯的旁邊,又各加了一行小字,寫道:

  遼陽士農工商,廣用此鞋此帽;

  關東父老兄弟,請到本店本家。

  老人看了,見字寫得周正好看,蒼勁有力,倒也滿心歡喜。但是,臉上卻現出一絲悲涼意味。心裡話,這只不過是文字遊戲罷了,對於我等開氈鋪的還能有多大借助!

  王爾烈心裡明白,也沒有多說,只在那副對聯的底下,落款「王爾烈」三字。

  老人一眼看見這三個字,頓時滿臉生輝,樂得鬍子抖起來。

  老人能不高興嗎!他知道王爾烈是遼陽的才子,又是著名書家,為「遼陽第一書家」,又是新科進士,更是與乾隆同下考場,名曰傳臚,實際是個狀元,那個「老主同場」的故事早已傳開了,他豈能不知!只是差著沒有見上一面,沒想今日在這裡相遇了。不用說,就憑王爾烈這名氣,其生意也會壓倒遼陽州城的。這時,只把老人高興得不知說啥好了。

  等到老人高興之余,王爾烈和李玉山二人又從老人手中各買了帽頭、氈鞋,然後在遼陽城街市上走了起來。

  人們看了,議論也就傳開了。

  有的說:「你看人家王翰林都戴此氊帽頭。」

  有的說:「你看人家李舉人也跟著穿此鞋。」

  更有的還說:「人家還為這家氈鋪題寫了對聯,取名為『一間樓』。」

  輿論一傳開,遼陽城的人幾乎都用「一間樓」的氊帽頭和氈鞋。「寶隆盛」掌櫃的一看這種情形,覺得「一間樓」小看不得。於是,他主動地提出讓「寶隆盛」與「一間樓」合併,並且不再使用「寶隆盛」的名字,合併後仍用「一間樓」的字號。同時,還以兩個老人的名義生產。兩個老人被請進氈鋪裡專門作技術指導,邊傳手藝,教授徒弟。於是,「一間樓」便名滿遼陽,譽滿關東了。

  據說,「一間樓」氈鋪興隆了一百餘年,直到清末,人們還爭相戴這種帽頭,穿這種氈鞋,成為關東傳統名品。

  「一間樓」氈鋪的對過,那個南藥鋪「廣芝館」的掌櫃的姓王,是個老呔兒,大家都叫他王老呔兒。

  這個王老呔兒,平時又吝嗇又扣,瞧不起窮人,人們都說「沒錢休想到得廣芝館」。這樣,就更不要說其濟危救難的事了。

  然而,王老呔兒卻很能生心眼。他見王爾烈題聯救活了「一間樓」,便也想要王爾烈給寫副楹聯,也好富上加富,發了再發,以求財通四海,利達三江。偏巧,這天王爾烈打「廣芝館」門前路過,一下子被王老呔兒看到了,便被連推帶拉地請到屋裡。

  王爾烈落座後,問道:「王掌櫃,要我來有何干?」

  王老呔兒忙叫待茶,說道:「王翰林,實不相瞞,想借你的名望紅一紅咱家小店。」

  「可是要寫聯兒?」

  「正是。」

  「那就請拿筆來,我還忙著。」

  「筆墨硯紙伺候。」

  「你想用個啥樣的對聯?」

  「我要主顧多,這個來那個去,穿流不息。我要錢財多,朝也進晚也進,淌個不停。」

  王爾烈聽了,想到他家鋪店的名聲和遼陽城居民的反映,便很想教訓他一下。於是,王爾烈略加思索,便揮筆寫道:

  好好好,藥好人好王老好;

  多多多,金多銀多家兄多。

  王老呔兒不解其意,表面一看,認為很好,便很快地張貼了出去。

  哪想,顧客行人一看,都不禁笑起來。

  原來,這副聯中,上下聯各嵌一個掌故。

  上聯的「王老」,是錢幣的俗稱。相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有一個叫王元寶的富商,為人極吝嗇,又酷好名。偏巧,唐玄宗鑄造的錢印上有「開元元寶」四字。王元寶看了這銅錢,便得意地說道:「這銅錢上的『元寶』二字即我名也。」

  他人聽了,都以為可笑,遂諷嘲道:「那麼說,你就是王老了。」

  王元寶點頭道:「對對,我即王老也。」

  其實,王老並不老,是年僅30歲。

  後來,人們根據他這種好沽名釣譽的行為,還給其編了一聯,遂成為俗話,道:

  有錢三十亦年老;
  無銅六旬不英雄。

  王爾烈用「王老」掌故,自然是諷刺王老呔兒的了。

  下聯的「家兄」,是錢幣的戲稱。相傳,古時有一州官,因貪占搜刮,被貶到某縣當縣令。他上任時,一小吏為迎合他,特鑄斤重銀娃給他,說是「家兄」,要侍候老爺。後來,小吏犯了罪狀,要求縣令關照。縣令問道:「你的家兄呢?」

  「我的家兄不多了。」

  「你的家兄太滑頭了,因此你這個家弟罪不能減輕,照罰。」

  於是,「家兄」名便傳了下來。

  後來,也有人給編一聯,並引為俗話,道:

  家兄早來無好報;
  族弟晚到有惡緣。

  王爾烈用「家兄」掌故,同樣是諷刺王老呔兒的了。

  不久,有人將這兩個掌故講給王老呔兒。王老呔兒以為不雅,便來找王爾烈給換一換。

  王爾烈聽了,說道:「聯倒好改,就是百姓的輿論不好改。」

  王老呔兒道:「我要改好,百姓的輿論不也就改好!」

  「你能如此?」

  「我能如此。」

  「果然?」

  「果然。」

  「既然這樣,我就給改。」

  「這樣說來,就請改吧。」

  「我已經給你改好了。」

  「你又是怎麼給改的?」

  「還是那副聯。」

  「還是那副聯?」

  「對,只要你把它倒貼上就好了。」

  「啊,只要我把它倒貼上就好了?」

  「嗯。」

  「啊?」

  「你看。」

  說著,王爾烈把原對聯又倒著寫了出來。看去,只見:

  好老王好人好藥,好好好;
  多兄家多銀多寶,多多多。

  這樣一改,一舉變貶為褒。

  王老呔兒受到教訓後,從此也變得好起來,開始憐憫遼陽父老了。

  這兩件事,都是王爾烈同著李玉山的計謀。

  王爾烈看了,對李玉山說道:「本應如此。」

  這兩件事辦妥,李玉山也將婚事給說好,趙玉瑚、趙茹倩父女答應在王爾烈離家去京為官前完婚。

  於是,王爾烈家便準備起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