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一九


  董禧說道:「這事,他以前對我講過。由於事關重大,尚無有辦法妥善解決。機會難得,今天一同商議吧。」

  原來,遼陽中心廟塾館,是當時遼陽城裡一座唯一的塾館。近些年來,隨著生童的增加,已經顯得很擁塞了。塾師崔璨,很想擴大一下館舍面積。再者,有許多地方的州署都設置了儒學,並增建了考棚,以解決地方貢試的處所,也好減輕考生旅途之苦,而遼陽州尚無儒學學館和考棚,生員考試不得不到奉天府城去,多有不便。現在,塾館有一方學田義地,在州署衙門東鄰,即塾館借牛准備耕犁種秋菜的那塊地。這塊地,位置相當,距州署衙門及塾館又近,正好是興建儒學學館和考棚的地方。當今,這裡雖然作為學田義地,但由於耕耘不善,所收無幾,還勞去師生許多神思,大有得不償失之勢。為這事,塾師崔璨聯合地方農工商名紳,寫成書面請示狀曾呈給學政董禧,至今仍無結果。

  待崔璨講述到這裡時,不免長歎一聲,說道:「可惜我遼陽州城,居長白山下,太子河濱,乃國朝龍興之地,尚無有一座像樣學府,豈不可憐。」

  這時,學政董禧也接上崔璨的話,說道:「塾學為著耕種這方義地,也是歷盡了辛苦的。記得有一學生在作文中曾寫下一副名聯,對其作了極為准當地描述。」

  待秉禮聽到這裡,得知又有一聯,很生興趣,便對崔璨問道:「又是副楹聯!其作者是不是那位神童王爾烈?」

  崔璨道:「正是本人門生。」

  秉禮舉目一看,見王爾烈不知何時離開了此屋。於是,他說道:「我還正感興味呢,何不將他再喚來,我願再聽聽他的這副楹聯。」

  崔璨聽了知州大人的話,便讓茶童去找。其實,王爾烈並沒有走多遠。他見老師與學政知州談論起正經事來,自己也不便多嘴,便自動地離席而去,到塾館去看起書來了。這會兒,聽茶童一喊,塾館工友也忙著找,便馬上走了來。他這次見了知州大人,不同前時了,頗有些準備。施了一禮後,說道:「知州大人喚我,可有教誨?」

  崔璨未等知州回話,便搶先接上了,說道:「學田義地,耕種之艱辛,你們當生童的,定是有一番理解。學政大人又聞你曾有一副名聯,正是寫學田耕種之役的,很想再聽一聽,你何不當面背誦來。」

  王爾烈是個千靈百乖的人,聽老師用話這麼一點,心裡能不明白嗎!他知道,這是老師想通過他的口,表達出犁田耕地的勞苦,以便起到請示修建學府的目的。不過,他覺得原先寫的那副對聯,尚未有將其耕田之艱辛更好地表述出來。今天,有知州、學政在此,正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也好讓他們聽一下塾學的切切心音。於是,他略微思索,近前一步,吟詠道:

  寒窗苦讀,一更二更更更庚亮,亮了又隱;
  蕪田辛耕,四月五月月月曜落,落了又升。

  知州一聽,深感學子犁田之辛苦,便對學正董禧說道:「為使遼陽古州,在今代當朝培養出幾位學業精英來,當停止其耕田之作。」

  崔璨見勢,接著說道:「知州見識英明,正合遼陽百姓之心。但是,只終止耕田之作也不行,當從速興修學舍、考棚,以解決而今而後之憂。」

  董禧說道:「此是正途,不得不思。」

  聽了他們的話後,秉禮已經有所思索了。但是,他沒有立即表態,而是把臉轉向王爾烈,笑道:「我等,只是為著興學辦館有所請罷了。現在,倒是還想聽聽學子的心聲。你看如何?」

  王爾烈聽了知州大人的話,感到老師所請有望,更是興致勃勃,說道:「謹遵大人之命,讓學生表述一下情懷。獻醜了。」說著,便又吟哦出一副聯來:

  殿試舉才,會試舉才,鄉試舉才,知州大人又有新舉,才人倍蓓思百世;

  縣地興學,府地興學,省地興學,遼陽古城更見業興,學府隆蘢榮千秋。

  州官秉禮一聽,深受感動,當即表態:准請,待呈報盛京將軍府批復,即行籌資興建。不過,他也是個風雅知州,表過態後,也當即合上一聯,以謝鄉民的信賴。聯雲:

  舉業興學,為吾裡興舉解元、會元、狀元,天下大魁;

  增館添棚,給汝鄉增添探花、榜眼、傳臚,鼇頭獨佔。

  王爾烈一聽,心血若潮,情滔如湧,當即又隨上一聯,以為致意。聯雲:

  謝解元,輝會元,壯狀元,他年榮歸懷此日;

  歎探花,磅榜眼,轉傳臚,是歲高中賴彼時。

  是年秋十月,經遼陽知州秉禮申請,經盛京將軍峻德核准,報呈朝廷備案,翌年春開始動土興工,本年內修造完畢,這便是遼陽儒學館舍和考棚的由來。

  遼陽州懦學,置遼陽城東門內。元初設于舊都司治所內,明洪武中期都指揮潘敬業、曲計旺開始單獨興建。永樂十年(1412年),都指揮王凱重建。景泰四年(1459年),禦史謝裺,增建尊經閣。成化初年,副總兵韓斌再次重修。成化十一年(1475年),禦史潘宜增建癸器館。弘治五年(1492年),禦史宋銳增建四齋講堂及東西號房。弘治六年(1493年),開設泮池。弘治十一年(1498年),禦史史賢政建儒星門。弘治十四年(1501年),禦史車梁重建尊經閣。正德十年(1515年),禦史劉成德修廡廊。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知州王翰建文昌祠三楹。雍正三年(1726年),建戟門三楹,欞星門一座。只可惜,雍正四年(1726年)春,一場大火,只燒得片瓦無存,遂夷為平地。一直到此時,才得以重新修造齊備。此後,增修補建不斷。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州明德捐資重葺,並增建明倫堂三楹,大門重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學政趙相增建東齋房、大門、班房三楹。遂趨向完整。

  遼陽州儒學館舍修建起來後,人們都不時地傳誦著王爾烈的功德,都說是他的少年才華贏得了此處一片金甌。

  然而,更應運的是:自遼陽州儒學館舍修建起來後,竟出了不少的進士、舉人、貢生。

  此時,王爾烈的授業塾師已更換為劉廣濤。劉廣濤是個有才之士,所授學業,成果愈烈。

  人們談及這些,都說與王爾烈當年所作楹聯中的內容相一致,也算前後兆應。

  王爾烈的名氣越來越大,流傳的故事也越來越多。

  遼陽城東有一座土地廟。廟不算太高。裡面有著泥塑的土地奶奶和土地爺爺。這兩尊泥塑,亦不太高,只是笑笑呵呵,善眉慈目。

  這日,王爾烈由風水溝家中回遼陽中心廟塾館。當他路過土地廟時,見廟前聚集著許多人。再一細看,見那人群中也有一個土地爺爺和一個土地奶奶,一樣地笑笑呵呵,善眉慈目。所不同的是,只是這兩個土地比廟堂裡的兩個塑像高大,再者就是會說話。此刻,就聽那個土地爺爺說道:「屯鄰鄉親們,大家有香火錢,就放在這案桌的笸籮裡,由我來代收代轉。」接著,那個土地奶奶說道:「屯鄰鄉親們,大家請放心,我們不會把錢轉錯。」隨著兩個人的話語聲落地,只見那案前的人都刷地跪倒,開始向那兩個人叩頭,說道:「我們一定聽從土地爺爺和土地奶奶的安排,只請保佑我們平安無事罷了。」說著,又是一陣叩頭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