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秋瑾-競雄女俠傳 | 上頁 下頁 |
九四 |
|
§墳墓九遷 有一種說法,就是徐自華聽到秋瑾死訊後急忙從杭州趕到紹興,和許嘯天約定在臥龍山「張神殿」背後僻靜的地方見面。但在許的文章中沒有提及這件事,或許是害怕文章萬一被清朝官吏沒收會連累自己,故意省略了其中的人名吧。 當時,大概只有徐自華能夠從秋瑾遺體上脫下染血的衣衫,揩乾淨身上的血跡,再換上乾淨的衣服。實際有人將秋瑾臨刑時穿的「血衣」拍照保存了下來。從時間上看,可以推斷出在聽到浙江新軍向紹興出發時,徐自華已在趕往紹興的途中。 許嘯天和徐自華把秋瑾的頭顱和胴體連接在一起,用布裹起,恢復成秋瑾生前的模樣,暫時將遺體埋葬在預先準備的地方。 「西關外靠著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塚。」 在魯迅小說《藥》的結尾處,描寫了夏瑜被斬首後埋葬地點的荒涼景象。他的墓只是用土堆的一個小小的墳頭,沒有關係的人根本不知道裡面埋的是什麼人,慢慢的那些墳都變成了無人祭祀的荒墳。 7月15日上午剛過9點,在秋瑾的墳前,豎起了一塊木牌,徐自華痛哭著和許嘯天一起祭奠秋瑾的亡靈。在《秋瑾年表(細編)》中寫道:「秋瑾遺體靈柩歷經九遷,」這是第一次埋葬。地點是紹興府城臥龍山西北麓「張神殿」的背後(秋宗章《六六私乘》、《秋仲英學兄面述》),現在的紹興市越城區府山西路10號市外事辦公室所在地,「風雨亭」所在的府山公園西側。 倉促埋葬了秋瑾。正如魯迅所說的,這一帶是佈滿土墳的「不淨之地」,所以,三個月後的10月份,徐自華等又將秋瑾遺骨從紹興遷到西南方向的常禧門外嚴家潭,現在的紹興市鑒湖區亭山鄉暫時安葬。但是,紹興府不允許為逆匪修建墳墓,於是毀壞了墓標,只好在轉年(1908年)2月,徐自華和吳芝瑛第三次將墳遷到杭州西湖西泠橋西,現在的杭州市西湖風雨亭北側,這裡是秋瑾生前希望的長眠之地。但是,清朝政府仍然盯住秋瑾不放,埋葬地點被浙江巡撫院禦史常徽等人告發,1908年12月,吳芝瑛等又悄悄將墳遷回紹興常禧門外嚴家潭,這是第四次遷墳。吳芝瑛在幾次遷墳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因此,被清朝政府逮捕,在上海監獄被關押了一年多。 吳芝瑛和徐自華崇拜秋瑾,在秋瑾遇難後,她們變成了像信奉神一樣地信奉秋瑾的信徒。 不久,嚴家潭的墓地又被清政府發現,只好第五次遷墳。徐自華等趁子芳30歲時病故的機會,將秋瑾墓遠遷到湖南湘潭昭山附近王家墓地和子芳合葬。當然,這肯定不是秋瑾所希望的。1912年夏,第六次遷墳,這次將墳遷到長沙嶽麓山。此時,辛亥革命已於1911年10月取得成功,清朝政府已經不能再阻撓秋瑾的安葬。1913年秋,革命政府再次將「秋瑾烈士」墓遷到西湖西泠橋西,現在的杭州飯店南側,這是第七次遷墳。所謂「烈士」是指為了理想而犧牲的人,一般是指被殺害的革命者。徐錫麟和秋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還有死在獄中的鄒容和程毅等,以及革命剛剛成功就被暗殺了的陶成章等都被追認為烈士。 1965年,發動文化大革命前夕,在開展「四清運動」(清查政治、思想、組織、經濟)中,秋瑾墳墓又被遷到了杭州雞籠山麓,這是第八次遷墳。第九次遷墳是在1981年9月,遷到了現在的地址,即杭州西湖孤山西南麓西泠橋東。在徐自華和吳芝瑛等人奮不顧身的努力下,歷經74年的歲月,經過九次顛沛流離,終於實現了她們和秋瑾的「埋骨西泠之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