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秋瑾-競雄女俠傳 | 上頁 下頁 |
五四 |
|
§一起回國 12月6日晨,陳天華看完報紙後,開始寫文章。同居室的朋友看到他從早晨一直寫到深夜,這個文章就是他的絕筆《絕命書》。7日,吃過早飯,他問朋友借兩元錢,朋友還以為是為了印刷剛剛寫出的文章,把錢借給他。陳天華把錢揣在懷裡離開宿舍,直到深夜仍然沒有回來,朋友正感到奇怪時,留學生會館的門衛來了,告訴他說:「(清國)公使館來電話 ,說東京大森海灣的警察給公使館來電話,說『一名中國男子在海裡淹死了,死者姓陳,名天華,居住在神田的東新社』。」 朋友急忙去找宋教仁,宋教仁和幾位朋友連夜趕往大森去確認屍體,到大森後,町長對他們說:「昨天下午6點,在離海岸大約200米遠的地方發現一具屍體,我們立即將屍體打撈上來,晚上9點左右,在察看屍體時,發現幾枚硬幣和一封掛號信收據,沒有發現其他物品。現在已經將屍體放入棺中。」 接著,町長帶大家去殯儀館,殯儀館中孤零零地擺放著一個日本式的棺材,裡面安放著陳天華的遺體,死去的陳天華微閉著雙眼。掛號信收據上寫著發信人是陳天華,從芝區禦門前郵局寄給中國留學生會館幹事長的。這時,他所在的湖南同鄉會的成員去橫濱買了中國式的棺木和幔帳,大家商定將遺體安放在華人墓地,於是,兩名鄉親護送遺體來到橫濱,宋教仁等人返回留學生會館整理遺物,發現了陳天華的遺書。 遺書非常長。一個月後,宋教仁把遺書刊登在1906年1月的《民報》第二號上。在《陳星台先生絕命書跋》中,宋教仁這樣寫道:噩耗傳來,數百名湖南同鄉會會員和華興會、同盟會會員等紛紛來到留學生會館,一起聽宋教仁朗讀這份《絕命書》,大家淚流滿面,悲痛欲絕。 翌日(12月9日),留學生們公推秋瑾為召集人,在留學生會館中的錦輝館召開陳天華追悼會,會上,她宣佈判處反對集體回國的周樹人(魯迅)和許壽裳等人「死刑」,還拔出隨身攜帶的日本刀大聲喝道: 「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者),吃我一刀。」 當然,「死刑」只是一種姿態。反對回國的人用反感和輕蔑交織在一起的眼光冷冷地看著秋瑾和主張集體回國一派的人們。 前文提到的《萬朝報》報道說:「在留學生眾多的同文書院、弘文學院、經緯學堂和早稻田大學,為了反對文部省令,沒有一人來校上課……」,實際上,學校處於無法正常上課的狀態。14日,陳天華所在的湖南同鄉會決定集體退學回國,早稻田大學、弘文學院、成城學校、經緯學堂等學校的校長、教師等共17人聯合和學生談判未果,200名學生乘上海梅依 ?安菲號船回國。 17日,又有220名學生乘坐法國商船馬科德貝克號回國,秋瑾是回國運動的發起人,當天的日本國民新聞報道了她的行動,報上稱她為「秀錦」女。 北岡正子所著《魯迅——在日本這個異文化的國度中》一書這樣談到當時的秋瑾:「這位女性,不僅姿色動人,還言談爽快,令鬚眉黯然遜色。事件發生後,秋瑾帶頭四處奔走,在學生中作了大量的說服動員工作,在她身邊很快就集結了七八百名學生,她領導學生開展工作,不斷激勵學生堅持鬥爭。」 之後,秋瑾和劉道一等其他9人組成「十人團」,目的是全面指揮留學生的歸國運動。 22日,秋瑾用快遞給在北京的哥哥譽章去信,告訴他為了抗議日本政府頒佈的「取締規則」,留學生們正在陸續回國,信中說,「近日留學界全體同盟停課,力爭規則之辱,不取消則歸國交涉,因公使不為助力,難達第一之目的,故決議全體歸國,故紛紛內渡已及二千餘人。妹亦定此月歸國,以後再作行止……」在此信之前秋瑾就曾寫信給譽章兄說道:「今留學界因『取締規則』,俱發義憤,全體歸國;此後請勿來函,大約十二月須歸來也。……」信發出後,秋瑾想到今後的前途和即將離開日本,惜別之情不禁湧上心頭,提筆寫了一首自由詩,題目是《如此江山》。詩的後半部分是這樣的: 曰:「歸也」,歸何處? 猛回頭,祖國鼾眠如故。 外侮侵淩,內容腐敗,沒個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看如此江山,忍歸胡虜? 豆剖瓜分,都為吾故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