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秋瑾-競雄女俠傳 | 上頁 下頁
一七


  §廢除科舉令

  1901年8月29日,清王朝頒佈詔令,宣佈廢除科舉制。但實際上科舉制度真正意義上的被廢除,則是從1905年開始的。在1904年5月,清王朝還上演了最後一場科舉考試的鬧劇。

  隨著清王朝所推進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中國所遭受的劫難的原因則變得愈發清晰。不無諷刺意味的是,改革的推行者——清王朝的存在本身,正是導致這些劫難的根本原因。

  因此,不僅誕生了以推翻滿清統治為首要目標的革命派,即使那些沒有成為革命派的官僚階層和知識分子,也為推進教育制度的近代化而進行了可貴的嘗試。此後,繼李鴻章後,新任的直隸總督袁世凱、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先後都成為過推進教育改革運動的帶頭人。這些作為清朝開明派的總督們,以下述三個方針為目標,制定具體方案,迅速將教育制度的改革付諸實施。

  一、縣設小學堂,府設中學堂,省設大學堂、師範學堂和實業學堂。

  二、廢除科舉制,完善近代學制。

  三、派遣留學生,尤其多向日本派遣留學生。

  接下來,已成為當時社會肌體毒瘤的官職買賣制度——「捐官」制被廢止。同時,在盡可能的範圍內採取了削弱清王朝腐朽制度得以延續的其他各種方針。

  9月14日,為取代科舉制度,清政府頒佈了在各地設立「學堂」的詔書。由於沒有充分的準備時間,臨陣磨槍所帶來的種種不良後果馬上顯現了出來。儘管建起了分行分類的學堂,但最主要的是沒有教育學生的老師。作為對策,只好將學生派往國外留學,特別是向日本這個經過《馬關條約》以後,與眾多列強一樣將權益攬入手中的國家派遣留學生。把日本列為首選的重要原因是,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相比,留學生去日本路途較近、路費開支少,經濟上比較合算。但歸根結底,他們是想進一步尋找「為什麼像中國如此之大國卻沒有能戰勝日本這樣的彈丸小國」的答案。

  此時,秋瑾正身孕第二個孩子。10月7日,她的女兒在湘潭出生。由於時值陰曆八月,秋瑾為其取名為桂芬,字燦芝。意為「如日光般璀璨,如芝蘭般芳香。」

  以下內容在後文將詳細述及,這裡先簡單一提:燦芝在2歲時,就因秋瑾去日本留學而被寄養在友人謝滌泉夫人處。秋瑾被處死刑時,年僅5歲的她,作為叛黨的孩子被送往湖南,途中曾多次瀕臨餓死的邊緣。辛亥革命時,姨母秋 收養了她。繼承秋瑾血脈的燦芝,15歲左右就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文章。她曾經就讀于上海愛國女子學校,1919年進入芸芳女子大學,1925年畢業于大夏大學。1926年,繼王芷馥、龔寶銓、王時澤等之後,她開始對母親秋瑾的遺作進行了收集整理,以《秋瑾遺詩》為首,1929年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了《秋瑾女俠遺集》等著作,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作出了貢獻。1927年,燦芝繼徐自華之後成為上海競雄女子學校的校長。為了給母親報仇,燦芝懷著一腔悲憤和仇恨,勵志學武,經名家傳授,相繼學習劍術、拳法。燦芝致力於學問和武術,可謂文武兼備。因此,有人將其比作第二個秋瑾,稱之為「小俠」。

  1928年,南京政府作為對革命烈士遺屬的撫恤,向燦芝支付了二萬元的補償金。並安排燦芝帶了翻譯員去美國留學,先就讀于華盛頓大學,接下來又轉到紐約大學,攻讀航空專業,成為中國最早的女子飛行員,曾獲「東方之飛行女將」的美譽。回國後,她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航空學校教授和專職翻譯官。1932年,燦芝再度赴美。不久結了婚,但由於與丈夫關係不融洽而分居,這大概也是因繼承了秋瑾的血脈吧。後來,她獨居上海。1948年5月,在上海八仙橋她個人舉辦了「秋瑾烈士革命遺跡展覽會」,沒有接受政府的任何經濟支援。

  從這些現象中可以看出,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現實政策與秋瑾的革命理想信念背離甚遠,可能這些也就是導致燦芝與政府保持距離的原因所在吧。

  1953年,燦芝移居臺灣,撰寫的名人傳記《秋瑾革命傳》,全書分十七回,十四萬字。由臺北三民書局以「秋燦芝」之署名出版。到1978年,該書共出了四版。

  燦芝晚年,被臺灣禁止離開臺灣島。1967年12月16日去世,享年67歲。與她相反,此前我們曾經提及過的燦芝的哥哥沅德,卻度過了極其平庸的一生。他曾在湖南省資料館承擔類似圖書管理員的工作,直到1955年在長沙去世。與秋瑾周圍眾多女性們的輝煌一生相比,這些男兒的生涯似乎顯得有點黯淡。

  燦芝出生後不到一個月,父親子芳就接到了來自北京的、被授予「江蘇兵備道」官職的詔令,於是他就攜秋瑾、燦芝、女傭和僕人們,于11月5日從湘潭出發,啟程赴京。他們雇船途經洞庭湖、長江,用了十多天才趕到了直通北京的運河。

  在到達北京後不久的12月初,接到了家中的訃告。訃告說,任職於湖南桂陽知州的51歲的秋瑾的父親秋壽南,於11月26日去世。在湖南,革命運動風起雲湧,在桂陽也出現了會黨——湖南哥老會起義攻城事件。為鎮壓起義,壽南操勞過度,體力消耗過大,曾出現吐血等症狀,不久便撒手人寰。在當時,親身經歷革命風潮的地方官員,要比北京的官員更加能真實地體會到起義爆發所帶來的恐懼。壽南和祖父嘉禾一樣都是清官,在當地百姓中的口碑也很好。為此,當地的有識之士經過協商,向他贈送了「萬民傘」。在古代,萬民傘是官員離任時,當地百姓作為讚譽有德行的官吏而饋贈的大傘,上面紮滿了民眾姓名的紅色緞子。對官員來說,「萬民傘」是名譽與品德的象徵。壽南的遺體,被運往秋瑾的母親單氏、長男譽章、庶母孫氏生活的湘潭,秋氏家族沉浸在喪親的悲哀之中。

  在十分重視孝道的儒教社會裡,作為女兒的秋瑾,是一定要參加父親的葬禮的。於是,剛剛到達北京的秋瑾,懷裡抱著孩子,又匆匆返回了湘潭。

  新年伊始,秋、王兩家共同出資,在湘潭十三總開設了「和濟錢莊」。當時的錢莊是類似於小規模的銀行和信用社等性質的金融業。開設錢莊,是子芳的父親黼臣在秋家的頂樑柱壽南去世後提議創置的。但在秋家,以譽章為首,都是些不擅長做生意的人,更不要說是開錢莊了。由於把生意委託給他人去做,最終導致金錢被他人侵吞,錢莊生意終告失敗,全家不得不在秋天搬往祖籍紹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