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秋瑾-競雄女俠傳 | 上頁 下頁 |
一四 |
|
§義和團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正月,春寒料峭的北京迎來了春節。大街小巷到處流傳著從山東傳來的義和團起事的消息。 義和團是當地民眾自發組織起來的帶有宗教色彩的群眾組織。最初叫「義和拳」,聲稱神授武功,刀槍不入。為首的是山東省曹州人朱紅燈,自稱是明朝皇室的後代。開始義和拳的口號是「反清複明」。甲午戰爭後,清朝政府認識到必須要發展經濟,在歐美列強的壓力下,開始開放港口、鋪設鐵路、開設郵局,在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華北地區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鐵路的出現使依靠運河船運而生活的人失去了工作,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的農民集聚在一起 ,在義和拳的基礎上組成義和團,爆發了義和團運動,並且規模迅速擴大。 1895年後,清朝政府開始向外國借款修建鐵路。其中包括膠濟鐵路(德國)、津榆鐵路(英國)、京津鐵路(英國)、京奉鐵路(英國)、盧漢鐵路(俄國)等,到1900年,這些鐵路建設大都逐步完成。 鐵路沿線的大批農田、房屋、墓地被毀壞,失去家園的農民沒有得到任何補償,致使群情激憤,紛紛參加義和團,反抗清朝政府和使他們失去土地的外國列強。其間,清政府開通了上海至天津的海上運輸線,大運河失去了航運功能。 自元、明以來大運河就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運輸船只往來不絕。現在,沿岸的運輸業者和裝卸工人都失去了工作,貧窮和饑餓使得人們紛紛參加義和團,他們反對歐美列強和以傳教為名欺壓民眾的基督教傳教士,朱紅燈利用農民的排外情緒,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加義和團,將「反清複明」的口號改為「扶清滅洋」,即扶助清朝政府 ,共同反抗列強的侵略。山東巡撫毓賢向西太后建議成立民間自衛團,西太后採納了這個提案,命毓賢負責將義和拳改為義和團,還貼出告示,承認義和團是民間自衛團體。頑固透頂 ,對清政府忠心耿耿的毓賢看到義和團將鬥爭矛頭直接指向外國列強,不禁松了一口氣。 義和團得到清政府的認可,打出「扶清滅洋」和「毓」字大旗。當時,經常發生義和團攻擊外國傳教士的事件,因此,應美國傳教士的請求,美國公使以「毓賢巡撫企圖排斥外國」為名要求清政府撤換毓賢,清政府不敢反抗,將毓賢撤職,任命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袁世凱上任後,大肆鎮壓義和團運動,迫使義和團逐漸撤退到以北京為中心的直隸省,將收拾殘局的棘手任務轉嫁給了直隸總督。破布纏頭的農民隊伍集中在天津、保定和通州一帶,這裡是地處北京東部的大運河的盡頭。國家的糧庫也建在這一帶。老百姓流著淚唱道: 無米又無水,讓我等如何活? 僅有一男兒,賣去又值幾多錢? 賣兒之錢能換幾碗飯,又能度幾日? 橫豎是個死,如此死法心不甘。 不如先奪糧、後造反, 驅走洋人殺貪官,打開糧倉好活命。 逮住洋人與官兵,斬盡殺絕! 3月,聯軍外交使團要求處理去年發生的殺死美國傳教士事件,要求將袁世凱在山東實行的《嚴禁拳匪暫行規定》擴展到適用於中國全國。 「如果不能答應全部要求,我們就向本國政府要求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護在華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外交交涉只是藉口,未等清政府答覆,兩艘英國軍艦就開到了天津東部的大沽口,直逼炮臺。接著美國、德國、意大利、法國、俄國、奧地利以及日本的軍艦相繼開到中國。6月17日,以上八個國家的聯軍攻擊並佔領大沽炮臺,緊接著攻打天津,他們燒殺搶掠使城市變成一片地獄般的廢墟。 7月14日,天津失陷。八國聯軍連續十餘日在市內燒殺搶奪。8月2日,聯軍沿運河兩岸向北京進發。在北京,清軍潰不成軍,只有義和團在英勇奮戰。混亂中,德國公使克林德乘轎前往總理衙門 ,在北京東單牌樓附近被虎神宮兵營所屬的官兵開槍打死,因為他們知道西太后貼出告示,說打死外國人有賞,這些無知的士兵不知道外交官享有特權,為了貪圖賞金打死了德國公使。 克林德事件發生後,德國反應激烈。1900年7月7日的《國民新聞》發表報道說:「德國皇帝派海軍前往中國之際,發表宣言:『清國今日的罪行令人戰慄,對於如此野蠻的行徑,我們必須堅決予以無情的報復!我們決心把我國的國旗和諸聯合國家的國旗一起插上北京的城牆!』」 戰後,德國除要求得到賠償外,還要求派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去柏林謝罪,並且,要求在克林德死亡現場建立紀念碑。清朝政府答應了德方的要求,用大理石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克林德遇難紀念碑,碑上用德語、中文以及當時普遍用於書寫文章的拉丁語雕刻著光緒皇帝撰寫的謝罪文。 14日,在混亂中北京失陷。驚慌失措的西太后喬裝成農婦和光緒皇帝等倉皇逃往西安。隨行的只有少數高官,大多數官員沒能逃跑。八國聯軍攻進北京的那天夜裡,昏暗的天空被熊熊大火染得通紅,秋瑾神情緊張地傾聽著遠處傳來的槍炮聲,望著在硝煙中孩子們哭泣著尋找父母的淒慘景象,她的心碎了。秋瑾和子芳居住在北京西郊圓明園附近,圓明園被稱作「萬園之園」,是著名的皇家園林 ,也是歷代清朝皇帝的離宮。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