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紀曉嵐全傳 | 上頁 下頁
四六


  皇帝的聲音雖然不高,卻引起大臣們的注意。他們站在南天門前,松濤盈耳,衣袂纏雲,宛若置身仙境,乾隆高興異常,指著被夕陽染上金光的門聯,朗聲讀道: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這是泰山上的佳聯之一,君臣們無不歎為觀止。紀曉嵐看看左右對峙的飛龍岩、翔風嶺,眺望夕陽照射,雲霞掩映下的大小山峰,感到這副對聯確實出手不凡,氣勢宏偉,描摹逼真。

  隨即,紀曉嵐由登臨泰山又聯想到何府招親選婿之事,由泰山之極又聯想到君臣二人風流韻事之極,不覺紅雲飛面,順首回眸,望了乾隆一眼。哪想,乾隆此時心中也在想著同一事。他見紀曉嵐回望,表情殊異,便心領神會。於是,他就泰山南天門這副佳聯順口占出一聯,雲:登泰岱氣韻神韻堪稱風韻之首;觀人世江流海流當道情流之峰。

  紀曉嵐聽了,更是豁朗一笑,隨即也口占一聯作答,雲:登峰造極乃明皇齊天大福;一統化異本青帝蓋世奇勳。

  乾隆和紀曉嵐君臣二人這一應一答,已被董曲江等隨臣聽到了,但是都不懂其中之意,也不好再問,只得作罷是了。

  穿過石門,來到西側的石室內,看過元代中統年間的石刻《天門銘》,紀曉嵐同董曲江等一幫文人秀士們紛紛讚歎。

  讚歎杜仁傑的銘辭古雅,讚歎嚴患範的楷法端嚴。原來,立在這裡的《天門銘》石刻有兩方,一方為杜仁傑所撰,一方為嚴患範所書,皆為書林之最,文章之秀。

  乾隆帝觀罷,興猶未已,又帶領群臣向天街進發。

  在南天門之上,有一塊依懸崖、臨幽谷的天地,名曰"天街」。這是泰山上最高的一塊坦地,人們便以街市名之。有土便有人煙,這裡住著十幾戶人家,專做遊客的飲食,安排住宿,和供應一些香燭紙錢的生意。

  天街前面,就是宋代所建的碧霞宮。碧霞宮又叫碧題祠,宮內各殿,全用銅瓦、鐵瓦蓋頂,金碧輝煌。明洪武年間一次重修就花掉黃金四千九百五十兩。當晚,乾隆君臣一行,即駐蹕於碧霞祠內。

  晚宴過後,乾隆帝遊興不減,便帶上紀曉嵐、劉墉、和珅等幾位臣子,走至宮外,要看看夜色中的泰山。

  俄而月上東山,銀光瀉地,在月色中看去,山不高而秀,林不密而青;四攏一片春黛,與蒼穹緊緊相銜。微風吹拂,清香襲人,恍然如臨仙境。乾隆不禁誦道:「世人盡道皇宮好,哪知美景出天然。」紀曉嵐深知,皇上性喜風雅,遂啟奏道:「如此美景,不應辜負,聖上當有所題留。」乾隆點頭同意,隨從侍衛趕快回祠中取來文房四寶。

  面對這人間仙境,乾隆帝精神煥發,但千頭萬緒,一時竟無從談起,想了幾句詞,自己也不滿意,提筆很久,卻不能落墨。

  紀曉嵐看著這月明風清的泰山,想起鬥母宮女尼的風流韻事,便想起一個絕好的題詞。看聖上思索未定,有意提醒乾隆,連聲稱讚泰山夜景:「此景真乃無邊風月,風月無邊。」乾隆不愧為歷史上著名的才子皇帝,聽了紀曉嵐的話,靈機觸動,揮筆寫出了"二"兩個大字。

  和珅看後不解其意,去問劉墉。

  羅鍋子含笑答道:「聖上所書二字,既寫景又寓事,言簡意賅,冠絕千古,你看那不正是'風月無邊'嗎!」說到這裡,他想起紀曉嵐當著皇帝的面,叫他"劉羅鍋子",讓他出醜,便有心難倒紀曉嵐。遂向皇帝奏道:「聖上若命紀春帆再題一語,對成一聯,豈不更兩全其美?」

  「嗯,好!好!紀昀,你來把它對上!」乾隆覺得有趣。

  紀曉嵐看透劉墉的心思,眼珠一轉,來了主意,提筆寫下兩字"因受。」乾隆和劉墉、和珅等不解其意,正待紀曉嵐解釋,卻見紀曉嵐又書一聯:鬥母宮二,留石庵因受。

  皇上看後,立即理會其中用意,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原來這一聯的寓意是:「鬥母宮風月無邊,劉石庵恩愛存心。」劉墉見紀曉嵐又拿他戲謔,臉上熱辣辣的。

  紀曉嵐早已笑得前仰後合。

  劉墉羅鍋著腰,笑嘻嘻地拿起筆來,為紀曉嵐剛寫一聯,提上落款:「紀勻」。其意是:紀昀少日。

  乾隆君臣又大笑一場,然後回宮歇息,一夜無事。

  次日五鼓,他們便挑燈匆匆趕往日觀峰,去看日出的勝景。

  時序雖是初秋,但日觀峰在泰山極頂,境深三十裡,出海八千丈,山風吹來,凜冽襲人。

  他們到達日觀峰頂,俯看山下,天地未開,混沌一片,眺望東方,亦渾蒙難辯。眨眼間,白光乍吐,射出海面,扶搖直上,霞光如矢,相繼突破晦暗,崩射而出,繼而金黃,繼而橙紅,繼而朱紫……,七彩交錯,將雲層透射得如琥珀、如瑪瑙、如漢玉,玲瓏剔透,煞是好看。

  少頃,一輪鮮紅的旭日,象一團即泄的鐵漿,突然自大海中湧現。山林立刻披上了一襲金黃的晨縷,正是所謂"滄海浴日,金輪晃漾"的奇觀了。

  用過早膳,乾隆君臣在玉皇頂附近的東嶽府祭祀之後,來到廟北的彌高岩下。乾隆忽然想起《論語》裡"仰之彌高"的句子。

  乾隆本來擅長聯語,但總是難不倒紀曉嵐。今天他想,我何不用《論語》上的句子難他一難?便給紀曉嵐出一聯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乾隆想這一回也許難住了紀曉嵐,哪知他的語音剛落,紀曉嵐便接著念出了下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此聯對得自然流暢,無懈可擊,渾若天成。乾隆及眾大臣無不為之口歎心服。

  看完唐玄宗的《紀泰山銘》、宋真宗的《述功德銘》,在"五嶽獨尊"石刻前,紀曉嵐引頭吟誦起杜甫的《望嶽》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校

  他們爬上天柱峰,去看那座立于泰山極巔的無字碑。

  那碑高一丈五尺六寸,南北面廣三尺六寸,東西側厚二尺四寸,上微隘於下。頂似幢蓋,另以石複,四棱盤折。石色明淨可鑒,非泰山所有。大臣們看得非常仔細,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董曲江認為,是秦始皇時所立;董邦達則持漢武帝所立;劉師退則認定是神主石;劉墉認為是石標。各執一理,互不相讓。

  紀曉嵐沉思良久,才開口說話:「我認為漢武帝所立一說不無道理。《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著秦始皇立泰山刻石,但未曾指出立于泰山之巔,且當世刻石辭有147字。而《史記·封禪書》中,記漢武帝到泰山封禪,'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卻不言刻石。漢武帝所立較為可信。」大家認為言之有理,但仍不能定論,有待後世考證。

  下山路上,乾隆皇帝想聽泰山掌故,大臣們便有講《八仙過海》的,有講《呂洞賓戲牡丹》的。有講《瑤池會》的,有講《懸雲寺》的。

  行到扇子崖,輪到紀曉嵐講,他便繪聲繪色地講起岱宗坊的傳說來:相傳當年碧霞元君為占泰山,用盡千方百計,戰勝許多對手,終於獨佔了這塊寶地,成為一山之主。但她貪得無厭,依仗其父東嶽大帝的權勢,不斷將管轄範圍向四周擴張。這樣,便引起各方神仙的不安和憤慨,大家紛紛去找掌管封神大權的薑子牙,狀告碧霞元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