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海瑞 | 上頁 下頁
三一


  §大禮之爭

  嘉靖之剛愎自用,專聽順耳之言的作風,始于迎接其父母進京的禮節之爭。

  明朝有個規矩,所有皇室的支系,包括皇帝的叔父、兄弟以至皇太子以外的兒子,一到成年就應當離開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去生活。這是防止朝政受到他們干擾而採取的措施。這些封地位於各省,有極為富麗堂皇的宮府和豐厚的贍養,但絕不准干涉地方政事。

  嘉靖即位之前,就同其父母住在自己的封地內。由於特殊的機遇,嘉靖當上了皇帝,立即想到要擺脫過去長期不介入政治的尷尬,要抬高自己父母的地位,要將他們接到京城,這就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嘉靖皇帝即位後的第五天,就令禮官討論如何對其父親進行崇祀的問題。其實,就是要解決給其父母封號的問題。嘉靖認為,只有給其父母加以封號才能表達自己的尊敬。首輔張廷和等人以嘉靖並非正德皇帝的親生兒子為由,提出,參照歷史上的故事,嘉靖最好「以孝宗為考」,就是認孝宗為父,而稱嘉靖的父母為「皇叔父母」。嘉靖沒有接受這個方案。後來,觀政進士張璁提出,「應該另為興獻王(嘉靖的父親)在京城建廟,這樣才能充分體現皇帝不忘父親養育之恩的孝心」。嘉靖得此奏如獲至寶,高興地說:「此議實遵祖訓,據古禮此論一出,吾父子必修可完也。」

  當即下令:「今尊父為興獻皇帝,母興獻皇后,祖母為康壽皇太后。」

  首輔張廷和沒有執行這一指令。張廷和是前朝重臣,受先皇之命而輔佐嘉靖皇,因此,他還敢對皇帝說三道四。這年九月,嘉靖的母親要從安陸進京,走到通州時,得知朝廷大臣打算讓世宗以孝宗為考(認孝宗為義父),大怒說:「怎麼能讓我的兒子變成他人的兒子!」於是留在通州不走了。嘉靖看了,馬上哭著到皇太后那裡去,說願意立即退位,回家去奉養父母。事情弄僵了,張廷和也沒有辦法。張廷和以皇太后為擋箭牌,擬了一個通知說,對嘉靖的父母,「父興獻王宜稱興獻帝,母宜稱興獻後」,暫時了卻了這場衝突。

  事情卻並沒有完結。事後,張廷和利用手中權力,不斷排斥在這一衝突中與自己意見不和的人,並將自己所信任的人安排到各個重要崗位。正德十六年的十二月,皇宮內的清甯宮遭火災,張廷和等稱這是由於加稱「興獻帝、後」,而「祖宗神靈有未悅」的緣故。年少的嘉靖對老臣張廷和並不買帳,但卻對神靈相當迷信,於是同意了張廷和的意見,「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後為本生父母,而皇字不復加矣」。這次,張廷和算是勝利了,但他對皇帝屢執異議,已經引起皇帝的不滿。張發現了這一點,於是多次上疏,一再求退,最終於嘉靖三年,得以告老還鄉。

  張廷和退休前,南京吏部主事桂萼經過與張璁討論,又給世宗寫了一個奏疏,堅持他們曾經表示過的觀點,「稱孝宗曰皇伯考,興獻帝曰皇考,而別立廟於大內」。皇帝感到此奏甚合自己的意思,下令文武百官討論,不料受到大多數人的反對。皇帝盛怒,立召張璁等人進京,任命其為翰林學士。經過幾番推敲,最後皇帝下令,稱皇太后為「聖母章聖皇太后」。去掉了原來尊號前加有的「本生」二字。

  去掉「本生」二字,演出了當時大禮之爭最激烈的一幕。嘉靖三年七月,嘉靖帝在左順門召見眾臣,宣佈去掉「本生」二字。各部門的官員紛紛上疏反對,最後,200多名官員一起跪伏于左順門不起,要求皇帝下旨撤回前述命令。皇帝兩次傳旨要求他們速退,他們不從。世宗大怒,下令逮捕了為首的豐熙、張忡等八人.餘下的人乃撼門大哭,百官皆哭,「聲震闕廷」。

  這下皇帝更生氣了,遂命逮捕134人下獄,另86人姑且待罪,終止了跪伏事件。後來,豐熙等八人被發配從軍,其餘四品以上官員罷官,五品以下者皆處以杖刑(即棒打)。一通棍棒下來,17人由於傷勢過重而先後死去,其餘的,再也不敢為爭禮之事與皇帝論爭了。

  這場爭論持續了好幾年。其結果,是皇帝實現了自己抬高父母地位的願望。更重要的,是世宗皇帝不聽逆耳忠言,專納諂諛之詞的開端。此後,敢於批評皇帝的人就很少了。海瑞指出,「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皇帝不聽眾人之言,天下之人因此不再對皇帝順從。「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一正言焉」。沒有人向皇帝說真話了,天下豈有不亂之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