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海瑞 | 上頁 下頁 |
四 |
|
§郡庠求學 在我國封建社會,沒有現代意義的學校,青少年教育主要靠私塾。由於社會教育不發達,念過幾年私塾的人就是社會上有知識的人了。私塾教育能夠滿足一般人掌握一定識字明理的要求,卻不能滿足一些人們更高的求知欲望。一方面,私塾老師的教學方法比較落後,主要方法是讓人死記硬背,學做八股文章;另一方面,私塾老師自己的水平也有限,不可能傳授更為豐富的知識。海瑞逐漸長大了,私塾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同時,僅僅在私塾讀書無法找到做官為仕的途徑。28歲,海瑞來到郡庠讀書。 郡庠是明代的官學,即政府興辦的學校。與當代普及教育的概念不同,那時官學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官吏。官學在西周時期就有了,其出現的背景,是政府在組織社會運行的過程中對管理人才的需求。 因此,最初的官學學生幾乎全部是封建領主貴族子弟。到了明朝,官學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由於明朝的開國皇帝在打天下和坐天下時,對於人才的缺乏有切身的體會,因此在興辦官學方面又有比較大的突破。一是學校數量大為增加,基本做到了每個州、縣和部門都有興辦,全國辦起大約2000個學校。二是學生身份限制的突破,可以招收普通人家的子弟入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海瑞才能夠報考郡庠。 報考郡庠的人統稱「童生」。報考並不容易,朝廷規定,考生年齡必須在15歲以上,並且讀過「四書」。報考的人很多,因此要經過兩輪淘汰。第一輪是參加由守令親自主持的考試,第二輪提學官面試,兩關都闖過後才算是正式錄取,獲得「生員」資格。 好在海瑞天資聰明,順利地通過兩關,成為郡庠的正式生員。 明代郡庠所教授的內容比早期的「官學」充實了許多。過去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明代學校的教育內容除了比較完整的經史課,還有以禮、律、書為一科和以樂、射、算為另一科的兩科輔助課程。經史課包括「九經、四書、三史、通鑒、旁及莊老韜略」,是最主要的課程,由教授、學正、教諭主講(教授、學正、教諭是府學、州學、縣學的校長,由朝廷任命,算是朝廷命官,一般都由學問較高的人擔任)。精力充沛的學生,在學完以上課程之餘,還可以選修詔誥、箋表、碑版、傳記等應用文的寫作。對經史課,要求必須讀完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同時要求選讀九經中的一經(九經指《易》、《書》、《詩》、《春秋》、《禮記》、《儀禮》、《周禮》、《論語》、《孟子》)。 這些教材比較完整地包括了儒家學說基本內容,海瑞系統地學習了這些教材,使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體系得到進一步強化。在以後政務活動中,海瑞處處以儒家思想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導思想,經常引經據典地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可見,郡庠時期的訓練,對他的影響十分深刻。 郡庠的學習相當緊張,每月都要舉行一次考試,考試成績記入「文薄」,作為考核學生的重要依據。 每三年舉行一次歲考和一次科考。校方按歲考的結果將生員分為六等,依等次決定生員地位的升降。科考也分為六等,考到一、二等,才能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由於鄉試有名額限制,科考的名額也受到限制,其比例,往往為生員的1/30,可見競爭相當激烈。 海瑞的學習非常努力,因此歲考和科考的名次都不錯。後來參加鄉試,據說得了鄉試的第一名。 明代有嚴格的學規和考核獎懲條例。海瑞所在的學校,經常組織生員學習刻在石碑上的「禁例十二條」。 這「禁例十二條」是明太祖朱元璋搞出來的,以後明朝的所有學校都將其刻在石碑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臥碑」。臥碑規定的內容非常廣泛,比如,不准生員參與或干預地方政府的行政事務,不得參與直接關係到自己家庭的訴訟,除非有特殊情況,如「鄰近親或全家人被人殘害,無人申訴者」等等。另外,生員不應該為社會上的閒雜瑣事分心,生員要做的事情,惟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但是,「若十惡之事,有于朝政,實跡可驗者,許諸生赴京面奏」。臥碑同時明確了教官的職業道德:「體先賢之道,竭忠教訓,以導蒙。」教師的地位應該受到尊重,生員要「尊敬先生」,「誠心聽受」。對這些紀律和要求,海瑞心領神會,自覺遵守。他排斥一切世俗陋習的干擾,絕不參與請客送禮或無意義的閒聊玩耍活動,把時間都用在苦讀聖賢之書上,並時常與同學探討經書、道德方面的問題,言必稱聖賢,語必引孔孟,脫俗的生活態度及學究氣度,使他得了個外號「道學先生」,他聽了只是淡然一笑。 這些規矩以及在郡庠的訓練,對海瑞以後的從政生涯,特別是當校長的生涯有重要影響。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