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漢高祖 | 上頁 下頁
二一


  §第四章 龍袍加身 一統帝國

  項羽死後,楚軍大部分都被消滅,劉邦派出各路將領分兵收復楚地。不久,各路征戰的將士都勝利而歸,惟獨楚國的魯城沒有收復。劉邦親自率軍包圍魯城,將項羽的人頭挑於長竿上,讓守城的士兵觀看。

  城中士兵一看,項王都死了,知道自己也不可能支撐多久,便開城投降,至此,原屬楚國的所有土地,全被劉邦收復。

  劉邦進入魯城之後,命人將項羽的屍體收好,將其安葬在穀城西隅,為他修築了一座很大的墳墓。而且宣佈凡項氏的宗親,一律免罪,原歸屬楚國的各諸侯國也不再討伐。

  這時,各路諸侯紛紛投奔漢王帳前,願意聽從劉邦的調遣。劉邦見天下歸漢,十分高興。張良、陳平向劉邦進諫:「今天下粗定,各將領都手握兵權,應儘快安頓他們,以防不測。特別是韓信,實力最強,又佔據齊地,地產豐富。若齊地歸其所據,恐日後不免生反叛之心,不如封他為楚王,讓他回故里,也算是衣錦還鄉。」

  劉邦點頭稱是,於是親自來到韓信帳中,對韓信說:「韓將軍智勇雙全,屢立戰功,為我大漢江山的建立出了不少力,乃我的左膀右臂也。今戰事已完,民心安定,不必再勞將軍征戰沙場,我看將軍還是交出兵符,回家享受榮華富貴吧。現在楚地已安定,先王義帝又無後嗣可立楚王,將軍生於楚國,對楚國風土人情甚是瞭解,我決定改封你為楚王,定都下邳,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韓信雖心中不滿,但出於無奈,一想漢王對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也不必過多地計較名利得失,況且楚國乃故鄉,封為楚王,也算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了。

  便同意了漢王的決定,去楚國當楚王了。其他將領也紛紛被劉邦封王,交出了兵權,自此劉邦心中才得以安定。

  公元前202年正月,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和已被冊立的淮南王英布、趙王張敖等人共同上疏,要劉邦當皇帝,劉邦忙找來群臣商議,大家都向劉邦進諫:「漢王乃賢能之才,平暴秦,伐霸項,對天下有功。現海內已定,百姓安樂,諸侯受賞,漢王可謂功比天高,理應當皇帝,一統天下,這樣才是百姓之大福。」

  劉邦推辭不過,便決定選黃道吉日,登基為帝。

  公元前202年二月甲午(初三日),劉邦在汜水南面,龍袍加身,即皇帝位。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或前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史稱東漢或後漢),劉邦即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漢高祖。

  劉邦登基之後,文武百官一齊朝拜,高呼萬歲,劉邦宣佈:大赦天下,追封先母劉媼為昭靈夫人,立呂氏為皇后,太子盈為皇太子。隨後,劉邦又下詔分封長沙、閩粵二王。吳芮為長沙王,無諸為閩粵王。

  自此劉邦共封了八個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ruì)、閩粵王無諸。

  但劉邦對這八王仍不放心,怕他們擁兵自重,後來下詔,諸王皆罷兵歸國,所有部下士卒,除少量援職外,都回家休息,免戶賦。諸王都明白漢高祖的用意,便都知趣地依旨行事,劉邦心滿意足。

  劉邦稱帝之後,定都洛陽。帝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各種事情的處理十分繁雜。經過一番精心治理,諸事基本都已安定。已到五月間,正是春夏交接之際,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宴請各諸侯王與文武百官。宴會上劉邦興致極好,與群臣開懷暢飲,酒過數巡,劉邦與群臣聊天,讓諸位暢所欲言,談談為什麼他能打敗項羽,奪得天下。大臣高超認為:項羽狂妄自大,對部下傲氣十足,而漢王對部下寬厚仁義,十分誠信,每佔領一塊土地,便分賞給有功的將領,能和諸臣共享天下之利,故人心都向著漢王,得天下在情理之中;大臣王陵也認為:項羽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不予人利,打了勝仗,不論功行賞,口頭答應封地,實際上卻沒做到,所以人們都不信賴他,不同他一起謀劃天下,必然失敗。

  漢高祖劉邦聽完,笑著搖搖頭:「你們兩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我認為我之所以能得天下,在於會用人。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城池,安撫百姓,源源不斷地供給糧餉,我比不上蕭何;統率千軍萬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比不上韓信。但我能很好地運用他們的才能,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幹,而且十分信任他們,這才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帳前只有一個範增,他卻不能很好地讓他發揮作用,不採納他的建議,甚至猜疑他,致使謀臣們都遠離他,所以他註定要失敗。」

  群臣聽了高祖的話都心悅誠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