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曹雪芹 | 上頁 下頁
二六


  雪芹前往江南,並非一次,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南京已有他的足跡。所以二十二年敦誠寄懷詩句,正勸他不必遠遊——「勸群莫彈食客鋏,勸群莫叩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這顯然不是一種並無緣故的閑文瑣語,而這一年,乾隆有意改變對待漢族旗人的政策,准許包衣人開戶出旗,這是雪芹生平中的一次頗有關係的事件。但到了二十四年秋天,他由於生計的艱難,為了著作的傳播,還是不得不下決心,再度前往。這時,有人對雪芹也加緊注意,在形勢不利的考慮下,敦誠弟兄也同意了他南遊的打算,如此可以暫避風波,保全書稿,因此反而贊助雪芹料理南行的一切準備。

  一到江南,雪芹的才華立即受到了尹繼善的賞識,並以楝亭有此嗣孫引為欣慰。初時,賓主相得,情好甚篤。常在揚州的肖像畫家雲間陸厚信(字艮生)者,來游南京,曾入尹府,見到雪芹,十分傾慕,為他繪了一幅小照,並寫下了五行題記,其辭雲:

  雪芹先生洪才河瀉,逸藻雲翔,尹公望山時督兩江,以通家之誼,羅致幕府,案牘之暇,詩酒賡和,鏗鏘雋永,餘私忱欽慕,愛作小照,繪其風流儒雅之致,以志雪鴻之跡雲爾。

  這就記錄了一時的景況。

  可是,雪芹的處境到哪裡也是複雜的。這次南來的遭遇,有幾件事使他更歎命途之乖舛。

  正如敦敏贈雪芹所說的,「可知野鶴在雞群」,他的才華出眾,易為人知,也易為人妒,同事中間,小人之輩,譖毀之言,久而遂多。尹繼善雖然愛才好士,揚風書雅,但全是正統派人物,眼見雪芹的一些言談行徑,漸漸心有不樂之意。尹繼善是正人,倒出於一片好心,從他自己的正統觀念出發,以為雪芹落到此等境地,是因無人「導之於正」,他就要設法挽救雪芹,而雪芹對於這種「挽救」,卻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根本不能接受。這麼一來,其本無惡意,皆本素懷,可是誤會既多,彼此都無法諒解:別人本是一片熱心為他好,而雪芹看來那是不能苟從的道路;雪芹如要自行我素,不肯汙於流俗,就必然被人視為狂妄無行,負義忘恩。一個不能為世人所理解的偉大的哲士文豪,越是偉大,越是孤獨,越是寂寞——「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正是雪芹的最巨大、最深刻的悲哀。

  當時南京住著一位聲氣極大的詩家名叫袁枚。有人介紹,想為曹袁二人牽絲引線,以為兩詩人定能投契。而雪芹素知袁枚風格不高,看不入眼,拒而不往。

  這也得罪了南京的詩壇文苑。

  雪芹本是為《石頭》一記而僕僕南遊的,不想最後事情也就出在這部書上。

  這幾年來,皇帝的主要精力是花費在武事軍隊的調度上,但是使他頗為心煩的也還有文字科場,——正因如此,乾隆有一次親至某滿人家,發現了《石頭記》並挾其一冊而去,以致某人大懼,急謀刪改進呈雲——顯然,這是《石頭記》未有刊本,流傳未廣時候的事情。

  當乾隆查出身有「內病」的永璿竟然偷看這種「邪書」,自然十分震驚惱怒,決心要弄清這部「淫詞小說」的一切原委。這件事的風波很快傳到了永璿家尹繼善那裡,不覺目瞪口呆——因為著書人就在他的幕席之間!由是,風聲洶洶,人言嘖嘖,頓時大為緊張。尹繼善畢竟還是厚道長者,不肯出賣楝亭的後人,就透消息給雪芹,讓他趕緊托故離職,潛身他往,庶幾多所株連,將關係的複雜程度儘量縮小。

  於是,無可回避的雪芹,收拾行裝,決意北返。

  幸而永璿有力,多方彌縫遮掩,設法將事搪塞過去,一時未至釀成大案。這就無怪乎敦敏在重陽節後意外地與雪芹重遇時,立即寫出了「秦淮舊夢人猶在,燕市悲歌酒易醺。忽漫相逢頻把袂,年來聚散感浮雲」

  這種萬分感慨,無限悲懷的句子了。

  雪芹的江南之行,不過一載有餘,卻使他的好友異常想念。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的初秋,一個陰雨連綿的夜裡,敦敏閉門悶坐,自斟自飲,感懷往事,便想起曹雪芹,不相見已一年多了。敦敏十分思念,因此在題詩時說:

  短檠獨對酒頻傾,積悶連宵百感生。
  近砌吟蛩侵夜語,隔鄰崩雨墮垣聲。
  故交一別經年闊,往事重提如夢驚!
  憶昨西風秋力健,看人鵬翮快雲程。

  重陽以後不久,他偶然到友人明琳的養石軒中去,忽然聽到隔著一道院子有人高聲大談,那聲音直傳到這邊來;敦敏立時就聽出這是雪芹的聲音,除了他,別人是再沒有這種意氣風度的。他於是趕緊跑到那邊院去,果然不出所料,雪芹竟然來了!相逢之下,彼此都又驚又喜,十分意外。他們便在明琳那裡擺酒快敘,同話舊事。敦敏感而成詩一篇:

  可知野鶴在雞群!隔院驚呼意倍殷。
  雅識我慚褚太傅,高談君是孟參軍。
  秦淮舊夢人猶在,燕市悲歌酒易醺。
  忽漫相逢頻把袂,年來聚散感浮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