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慈禧 | 上頁 下頁
二〇


  四、無可奈何歸政

  1.籌建頤和園

  光緒11年(1885)中法戰爭結束,福建海軍損失慘重。然而就在這一年,慈禧頤養天年的頤和園也在籌建之中。這真是「南國海事國人哀,軍資反充修園費。太后休頤自享樂,修得仙闕競蓬萊。」

  這年5月9日,欲雨未雨,是一個鬱熱得令人壓抑的日子,然而慈禧的心情,卻如響晴的天一般明朗。

  這天李鴻章傳來電報:法軍統帥病死臺灣,法軍準備在這一天退出基隆。看完電報,慈禧長舒一口氣。

  她傳來醇親王奕訢。一見奕訢進來,便說:「中法糾紛,總算是了結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咱們得要從頭開始,切切實實辦幾件事。」說完,她揚了揚手中的奏摺,問道:「李鴻章的奏摺,你看過了嗎?」

  「是,臣已看過。」奕訢答道:「李鴻章準備在天津創立武備學堂,挑選各營強健士兵,並且聘請德國人為教師。依臣看,這是大興海軍的基礎,望太后准奏。」

  「批,當然要批!」慈禧果斷地說:「我今天請你來,就是要和你商量,如何大興海軍,經費、人力如何籌劃。」

  「臣已跟李鴻章談過幾回。人才自然要培植,準備派遣一批人去國外學習船舶技術呢。至於經費,需要各省督撫奉公。」

  慈禧點點頭,突然話題一轉:「皇上今年十五歲了。」

  奕訢微微一怔,他不明白慈禧為何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他一向謹慎,自己既為載淳生父,也不便自作聰明去揣測,便只是木然地應了一聲:「是。」

  「親政也快了。我總得將祖宗留下的基業,治理得好好兒交給皇帝,才算對得起列祖列宗。」

  「太后如此勤勉,天下臣民,無不感激。只是,皇上年紀尚輕,典學未成;還賴太后教誨,親政一事,現在言之過早。」

  「垂簾到底不是長久之計呀。我辛苦了一輩子,也該為我自己打算一下。我不能落個壞名聲,讓別人說皇上到了親政年齡,我還把持朝政。古人說『急流勇退',如今外事漸平,我也見好就收為妙。」

  「太后聖明!眼前和局雖定,海防不可鬆弛。這還要賴太后聖德,切實整頓。親政之說,臣不敢奉詔」

  說完,奕訢取下寶石頂、三眼花翎的涼帽,放在地上,雞啄米般地叩著響頭。

  見奕訢這番表現,慈禧打心眼裡覺得滿意,她卻不動聲色,反而顯出無可奈何的神情,歎了口氣,說:「你起來!我知道大家饒不過我,我頂多不過再苦三兩年罷了。歸政之後,總該找一個養老的地方吧。」

  這話早有人提過,說慈禧想修萬壽山下昆明湖畔的清漪園。他趕緊接口:「臣等已計劃好了,只要經費寬裕,將頤和園修一修作為太后頤養天年之處。」

  慈禧不由眉飛色舞:「我正是這個意思。我看修園的上諭和興海軍的上諭一起發了,這錢就一起籌集,讓天下人有個數。」

  半個月之後,李鴻章自天津進京,他一路八抬大轎,緩緩而來,並無半點風塵之色。剛剛安頓下來,御前侍衛傳下旨意:皇太后召見。

  李鴻章隨侍衛來到養心殿東暖閣,這是慈禧辦公之地。一進門,只覺朝陽滿室,和煦如春。慈禧穿一件洋紅緞子的旗袍,外罩玄緞小坎肩;兩把兒頭簪一朵碩大無比的絹花,豐容盛顏,望上去大有徐娘半老之風韻。李鴻章覺得她比去年反而年輕了。

  照例一番寒暄,兩人便切入正題。兩人商討了皇帝歸政、籌備海軍、修建頤和園之事,李鴻章態度和奕訢完全一樣,慈禧很是滿意,將李鴻章大為讚歎一番。

  兩人說得投機,不知不覺眼見一上午就要過去了,慈禧有點疲倦了,她問道:「你此次遠道進京,還有什麼要報的嗎?」說話時態度仍和藹可親。

  李鴻章知道慈禧在下逐客令,但他還惦記著此行目的——與慈禧商討修鐵路之事。一見慈禧和顏悅色地問自己,便趁機奏道:「去年對法作戰,並非我朝兵力不足,只是因為腹地招募之勇,一時派不到邊省禦敵,致使自誤戎機。若當時有鐵路運輸,調兵遣將,指揮若定,哪容法軍猖狂?」

  慈禧一聽修鐵路,便皺起眉頭。

  她還記得同治四年,一個英國商人為了兜生意,特地在寅武門外造了一條一裡多長的小鐵路,試行火車。小火車一路「嗚嘟嘟,轟隆隆」噴火而行。當時百姓們從未見過這個長長的、漆黑的怪物,紛紛圍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