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成吉思汗 | 上頁 下頁


  §第三章 孛端察兒的功勞

  非凡的寡婦阿蘭豁阿去世以後,她的五個兒子就把她的牲畜(牧民的主要財產)分掉了。更確切地說,是她的四個大兒子分掉了她留下的全部財產。他們欺負她的小兒子孛端察兒蒙合裡單純年幼,不分給他任何財產。

  筆者在前文敘述了關於蒼狼和白鹿的傳說,接著又介紹了天神生子的故事。下面,鄙人要把筆鋒從天上轉向地面,敘述一下孛端察兒的經歷。據蒙古史家說,李端察兒曾離開家獨自到世界上闖蕩。下面要敘述的正是這位草原上的劫掠者的悲慘生活經歷。

  幾位兄長在分財產時的所作所為,終於使孛端察兒認識到了這樣一點:在這個家中,他孛端察兒是多餘的。於是,他決定離開這個家,獨自出外去碰碰運氣。他騎上一匹脊黑背青白馬,憤然躍入荒野而去。他深知,僅憑這樣一匹劣馬,隻身落人這一望無際的草原,前景是難蔔的。他一邊走一邊心裡說:「馬在則人活,馬倒則人亡。罷,生則生之,死則死之,如此而已。」

  就這樣,孛端察兒騎著一匹劣馬,信之所之,沿斡難河而下,來到了巴勒諄島。他在這裡停下,跳下馬。斬木割草,搭起了一間簡陋的茅舍,住了下來。次日出外瞭望,遙見一隻鷹(一種能俯衝攻擊地面獵物的雀鷹)正在吞食一隻野騖。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拔了幾根馬尾毛,結成一條繩子,隨手作圈,捕住了那只鷹。他把這只猛禽馴養起來,準備用它去捕獲小獵物。春天到來,野鴨和野鵝成群結隊地飛到斡難河邊。孛端察兒故意不給鷹餵食,讓鷹餓急了,然後再把它放出去捕野鴨和野鵝。這樣捕來了很多鴨鵝,多得簡直吃不勝吃。但是,所捕野禽雖多,終有窮盡之時,於是孛端察兒又借助狼所捕之食充饑。當狼追鹿和羚羊之類的動物時,他就守在僻靜處,待狼抓住獵物或把獵物驅至絕境之時,他就彎弓搭箭射殺獵物,與狼群分食之。有時他也拾回狼吃剩下的獵物,以資糊口,兼養其鷹。

  不久,從鄂爾渾河的支流統格黎克溪(在庫倫北)徙來了一群牧民,來到此地紮下營盤。他們的到來打亂了孛端察兒艱苦而又自由的生活節奏。開始一段時間,他同這些牧民倒也彼此相安。每天,他把鷹放出去捕食,然後就到牧民那裡去乞求奶漿。牧民也不拒絕他之所求。但他們這些牧人都不願與人深交,頗具防人之心。所以,無論是孛端察兒還是這些牧民,彼此都沒有造次詢問對方所屬何族,祖籍何方。因而彼此兩造名姓,互不相知。夜幕降臨之時,孛端察兒即謹慎地回到自己的茅舍就寢。

  光陰流逝,春秋代序。李端察兒的哥哥不忽合塔吉忽然良心發現,憶及弟弟孛端察兒,不知弟弟此時處境如何,有點放心不下。不忽合塔吉便上馬四處尋覓,最後尋至此地,向牧民打聽孛端察兒的下落。聽他這麼一問,牧民們也就知道了每天與他們交往的是何人。他們回答不忽合塔吉道:「汝所尋之人恰住於此處附近。彼嘗每日來此就馬乳,天晚即歸焉。我等不知彼夜宿何所。但見西北風起處,其鷹所捕鴨雁之翎毛飄來如雪片,料必居於近處不遠。此時正是彼常來就馬乳之時也,汝且稍候,定然見之。」

  不一會兒,孛端察兒果然跨馬得得而至。兄弟二人相認,略敘數語,然後一同離開此地,沿斡難河而去。二人騎馬而行,不忽合塔吉在前,孛端察兒在後。孛端察兒大聲說:「人須有頭,衣須有領。無頭不成人,無領不成衣也。」

  他這樣大聲把這句難懂的格言重複說了三遍,他的哥哥不忽合塔吉才回過頭來問他此話怎講。孛端察兒說:「适才汝所見這群牧民,曾供我馬乳。依我觀之,彼等沒有首領,一盤散沙。彼等之中,無貴賤之分,無首尾之別,大家彼此彼此。據此看來,擄掠彼等及其財物,可說是易如反掌,垂手可得。」

  孛端察兒這樣說時,完全是一副草原盜賊的腔調,絲毫不念及這些牧民每天供給他馬乳,搭救他性命的思德。而不忽合塔吉一聽說有此等便宜之財,當然喜不自勝,便迅速同李端察兒趕回家商議。家中的三個兄弟聽了他們的計劃以後,也很表支持。大家當即上馬揚鞭,向孛端察兒昔日的茅舍方向奔去。孛端察兒道熟,當然一馬當先,前面開路。快到目的地時,他抓了一名年輕的孕婦,強迫她說出有關這個遊牧部落的更詳細的情況。從此婦人口中得知,這個部落名叫劄兒赤兀惕。打聽明白以後,兄弟五人就開始突襲。據蒙古史家記載,「當下他們即向牧民們沖去,搶牲畜,搶食品,搶人,把牧民帶回家充當奴僕」。

  這段插曲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風俗。起先,單純的李端察兒由於年幼力弱而受到兄長們的欺負,被迫流浪草原。現在他又回到家園,並受到了諸兄的好待,而這又恰恰是由於他以卑劣的背叛回報劄兒赤兀惕部對他的善待的結果。更有甚者,在記述這一事件的成吉思汗家族的史家看來,這一基於背叛行為的擄掠乃是李端察兒引以為榮的主要功勞。的確,從這個字端察兒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看出,草原生活的無法回避的法則乃是類似于「森林之法則」的那種弱肉強食的法則。孛端察兒說過,劄兒赤兀惕部無頭領,因而可以輕而易舉地擄掠之。戰爭的指揮者,群眾的運動者,甚至天生的組織者,這些就是李端察兒的子孫們令人驚訝地向人們顯示的形象,這些就是孛端察兒的後裔成為「世界征服者」之所在。不過,在成為世界征服者之前,他們必須首先按照阿蘭豁阿的教誨把蒙古的這許多分散的「箭」捆束在一起,把分散的各個部落組織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