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曹操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一四〇 |
|
孫權在戰鬥中被曹軍圍住,周泰奮力死戰,血染戰袍仍不懼怕退縮。曹軍被這位白髮長須的老將威懾住了,孫權才僥倖逃了回去。 當呂蒙聽說孫權被張遼、徐晃截住有性命之憂時,離開濡須口,揚鞭打馬,催軍前去營救。當他到達出事地點,孫權已安全撤退了,張遼、徐晃正清點戰果,見呂蒙自投羅網,趕快集結部隊迎戰。 呂蒙無心戀戰,撥轉馬頭就走。張遼哪肯放掉他,拈弓搭箭,「嗖」的一聲,射掉了呂蒙頭盔上的紅纓。 呂蒙大怒,心想從軍以來還未受此侮辱,令部隊停下來,列成方隊,弓箭手壓住陣腳。自己單刀獨騎沖上一個小山崗,揚鞭指著張遼大叫:「張遼,呂某今天與你獨鬥,要見個高低!」 張遼叫徐晃壓陣,執戟沖上前去。 此刻已近黃昏,鳥雀投林,夕陽西沉,薄暮的霧氣已在長江邊彌漫開來。雙方士兵只能隱約看見小山崗上兩匹馬打著旋,隱約聽見刀戟相撞的金鐵聲。 正當呂、張二將酣鬥時刻,東吳軍一個校尉乘徐晃聚精會神看呂、張單打獨鬥的場面,彎弓施了暗箭。箭沒射中徐晃,卻把他後面執著軍旗的偏將射中,徐晃忍無可忍,令大軍沖入對方陣中。東吳軍人馬較少,雖然放箭如雨仍抵擋不住徐晃的淩厲攻勢,頹然大敗。呂蒙偷隙看到了敗相,一分心,張遼畫戟刺傷了他的手臂。呂蒙棄刀策馬,狂奔而去,張遼追趕不及,眼睜睜見他鑽入江邊的叢草之中。 曹操瞭解到呂蒙帶兵營救孫權去了,濡須口的防務出現了漏洞,就親自率樂進大軍、曹真、曹休子弟兵乘虛而入,東吳軍面臨全線崩潰的危急情勢,守將淩統、甘寧抱必死之心,在濡須口左右側全力拼戰。 濡須口經孫權多年經營,牆高溝深,城內儲箭頗多。曹操軍隊組織了多次攻擊,都被東吳的箭雨擊殺退後,死傷慘重。樂進為了鼓舞士氣,親自扶盾執劍登城,可是仍舊沒有突破防線,相反,他的頭部卻中了一箭,受了重傷。 曹操親眼目睹奮不顧身的士兵們如樹林般密集地倒在前沿陣地上,內心如焚。他暗自後悔攻城之前沒作好規劃,導致了這樣的傷亡。他緊張地思量著攻城的方法,這時一裡之外的警戒士兵飛馬來報:「啟稟魏王,東邊一支東吳部隊前來援救來了。」 曹操最擔憂的就是這樣的事了,因為攻城不下,傷亡過大,士氣受挫後,敵人援兵一到,城內士氣必旺,兩相夾擊,威力增大。 他正想抽調一支部隊去阻攔,東側攻城的曹仁部隊陣腳就已經大亂,曹仁部一亂,整個戰場的格局就陡地改變,曹操由攻勢變為守勢了。他知道取濡須口已成泡影,立刻調曹休的騎兵斷後,其他部隊火速集結,退回大本營去了。 曹軍撤得乾乾淨淨,除了大量倒斃於地的死馬及刀槍之外,攻城死亡的士兵屍體不翼而飛,甘寧看著這片剛才還是死屍遍地的戰場,由衷地佩服曹操的指揮部署才能。 攻擊曹操東側曹仁部隊的東吳將領是剛從東吳後方趕來增援孫權的年輕儒生陸遜。陸遜是孫權兄長孫策的女婿,他深通兵法,是一流的參謀人才。這次攻擊曹操是他初次親臨戰場,但在這場戰鬥中,他在攻防戰的部署及指揮,絲毫不輸給曹操那些經驗豐富的大將。 曹操回營後在總結這次戰鬥的時候,稱讚陸遜不已。但他指揮了一天戰鬥,顯得有些疲憊。眾將官因部隊損失慘重也感到心情鬱悶,曹仁尤其感到羞愧,曹操委他封疆大吏的高位,他的確戰功赫赫,打了不少勝仗,這次栽在初出茅廬的陸遜手上,實在令他不服氣。 他向曹操請纓道:「魏王,請讓末將領一支軍再向孫權搦戰,殺了陸遜,以其首級告慰死去的眾將士。」 曹操搖搖手,說道:「今次戰鬥,我們沒有規劃好,才招致這個結局。我常對你們講『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的道理,軍事行動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詳細算計其利害;『既參於利,則亦計於害,雖有患,可解也。』利害算得清楚,自然能夠通於機變,一切不受既定的思考及原則限制,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我所主張的東西,我卻沒好好實施,唉,真是喪氣!」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這是曹操軍事上一貫主張的「機詐」。眾將士聽他一番獨特的帶有理論性的教誨,如醍醐灌頂,立刻明白曹操現在的心境了。 孫權的實力已不弱,若想硬對硬,的確是兩敗俱傷。曹操以「雷聲大雨點小」的戰術敲了孫權一下,雙方就只在對峙而已,實行冷戰。 孫權自知戰曹操不過,更因荊州問題與劉備的矛盾日深,孫劉聯合的關係已經破裂,他就擬定了一個北親曹操,西排劉備的戰略。三月,他派使者到曹營中議和。使者徐詳持孫權的投降書直接交給曹操。曹操也立刻派使者表示和解之意,雙方正式結束赤壁之戰後連續長達十年的戰爭。曹操把二十幾支大軍佈防在漢中、襄城、合肥一線,自回鄴城。終曹操之世未再對孫權用兵。 曹操班師回鄴城的途中,他的頭腦開始醞釀一個關於建立曹家班底的計劃。他對自己創業之初到現在位極人臣的經歷梳篦似地想了一遍,他知道自己創業時期的夥伴如荀彧、荀攸、郭嘉、崔琰、毛玠是因為他提出義兵勤王,擁戴天子的號召而歸順他的帳下的。這些人骨子裡是忠於漢王朝的,明知漢王朝已到日落西山,他們仍對它癡迷,曹操暗地裡送他們一個「迂」字。 自曹操當上宰相後,他提拔一些年青後輩,如華歆、劉曄、司馬懿等人,這些人又慫恿他廢去獻帝,自立為王。這一輩人急功近利的意見,曹操不想立刻採納,他想的是他這一代是只做「文王」,不做「武王」的。 曹操回到鄴城時,兒子曹丕及眾弟率文武百官出來迎接。 曹操從車輦中下來,曹丕、曹植等跪著問安。曹操扶起他們,一一審視兒子們。 曹丕臉色平靜,舉手投足具有謙謙君子之風。曹植面帶潮紅,呼氣吐納時,曹操嗅到了一點酒氣,曹操眼睛中閃爍著一絲不易被人察覺的怒意。他也不好在百官之前責備兒子,轉身重上車輦,在百官簇擁中回到魏王府邸。 曹操回到鄴城,幾個月內未到許都去一次,獻帝那邊的事務由華歆全權處理。他深居簡出,一方面調養多年征戰後相當疲憊的身心,一方面思考著建立曹家班底的問題。 六月,曹操把鄴城和許都的心腹官員召集于魏王府邸開會,正式著手組建曹家班底。 魏王府大廳中,曹操端坐在上位,四個兒子立于他的身後。 劉曄、華歆、司馬懿、楊修、杜襲一班主要文臣謀士坐于左側,王必等武官坐于右側。 待這些人入座後,休養後恢復了精力的曹操就向眾人說道:「建安十九年,我曾因朝廷缺乏人才下達過『敕有司取士物毋廢偏短令』,說過只要是『有行之士,未必進取;進取之士,未必有行』的話,曾舉例諸如像陳平、蘇秦似的人無德,只要有才也可錄用,現在我仍持這種看法,我已老邁,求才若渴,請諸位出謀出策,推薦這樣的人才。」 與會的人幾乎都是忠於曹操的官員。他們從前參加會議從未見過曹操鄭重地把兒子們叫來相陪的場面,現在曹操講話中把「我已老邁」說得分外響亮,他們都極聰明地領悟到曹操暗示的東西了。 劉曄率先發言:「魏王待才誠摯,古今無出其右。大家素知魏王『唯才是舉』的原則,所以北方有識之士,無不趨歸帳下。但『唯才是舉』似乎也有泥沙俱下之可能。」 華歆接口道:「不錯。知人善用莫過曹公,但有人也會不識抬舉,受人之恩反不相報,卻極盡譭謗之能事,崔琰之輩,縱然有才,也無益處。」 司馬懿道:「仲達愚鈍,蒙王抬舉,方可效馬前馬後,我尤痛恨飲水不思其源之小人,但願魏王為此嚴格擇才。」 曹操知他們已明白自己的用意,就把曹丕及曹植幾個兒子一指,說道:「諸君輔佐我打下半壁河山,功高勞苦。但我畢竟年邁,雖有老驥之心,但人生幾何,望諸位多給吾兒指教,增長治國見識。選拔人才之事,我意還是不拘品行。昔日伊摯,傳說均賊人出身,管仲乃桓公車囚,然彼等皆得重用,國運因之振作,興盛;蕭何、曹參乃小吏,韓信被譽為遊手好閒之徒,陳平更是臭名滿天下,眾人恥與為伍,但他們終能助漢高祖立大業,定天下。」 曹操說到這裡,回頭看看兒子們,接著又繼續他的演講:吳起的大名傳揚千古,但他喜爭權柄,為達目的殺妻也為之,散盡千金求一官半職,連母辭世亦不奔喪,如此德行之人,卻在魏國統率大軍為將時,秦軍不能東進;在楚國為相,韓、趙、魏三晉不敢南征,可見他於國家是何等的重要…… 曹操的這一席話,整理出來就是建安二十二年魏王府發出來的《舉賢勿拘品行》的文告。 開完會,楊修與司馬懿出了魏王府邸,司馬懿邀楊修至他家飲宴。 楊修善飲健談,才思敏捷,在曹營人皆盡知,他與曹植交好,也得曹操青睞。司馬懿與楊修對飲幾杯後,兩人的話題就圍繞今天的會議侃開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