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曹操大傳 | 上頁 下頁
二五


  曹操聽出鮑信也是一番肺腑之言,便不再推諉,含笑表示謝忱而已。但見他不願再深究這個問題,他覺得當務之急,還是如何討伐董卓……

  袁紹號召各地起兵征討董卓的通告發出以後,董卓並沒有把袁紹等放在眼裡。因為他恃兵力很強,這十幾萬兵馬,對於他不過是一批遊兵散勇而已。

  但是,殘暴的董卓仍然在看了通告之後,無比生氣和憤怒。在生氣和憤怒之際,董卓將袁紹等人起兵的根源定在了弘農王身上。弘農王即是少帝,但被董卓廢為弘農王。董卓認為,這些關東州郡起兵的藉口中,都有少帝,少帝便是禍患之根。之所以出現「起兵」的禍患,就是因為他當初沒有鏟草除根。於是,他覺得做事得做個乾淨、徹底,大丈夫不能心慈手軟。他決定將弘農王徹底除掉,以絕後患。

  董卓立即去找首席謀士李儒為他想辦法。李儒想了想,便說:「弘農王明日就是十五歲生日,何不以進壽酒之機,讓他飲鴆而亡?」

  董卓大喜,說:「就這樣辦吧。」

  這一天,弘農王劉辯十五歲生日,李儒備了一杯毒酒,敬于弘農王面前,說:「此乃董相國上的壽酒,請弘農王即飲。」

  弘農王心中懷疑,但他焉敢不飲。既然不飲也是死,還是飲了乾脆些。

  弘農王含淚擎杯,一飲而下,半個時辰不到,即倒地身亡。

  弘農王死後,董卓才稍解心頭之氣,同時在心中想到,你們幾個太守、刺史們,現在又借誰來搞復辟呢?

  這時,關東軍團的聲勢已越鬧越大,即使弘農王除掉了,董卓也沒有就此高枕無憂。便又召來李儒等一批謀士,商議下一步又將如何對付?

  李儒說:「關東州郡起兵之事,絕不可輕視,論兵馬,也不在少數。弘農王雖死,袁紹等仍可找其他藉口繼續進軍洛陽。而目前洛陽尚無天然屏障可守,為絕對安全保險計,還不如遷都長安為妥。」

  董卓沒料到李儒會有這等突然的建議,便說:「遷都之事,非同一般,如果僅僅因為洛陽沒有天然屏障可守,則大可不必。以我西涼軍的強大,足以抗禦雙倍關東兵馬。」

  李儒說:「遷都長安,還有兩大好處,一是免得與袁紹等糾纏,二是我們一走,他們失去對手,勢必內部相爭起來。到那時,再去同這些人個別對付,則他們非散夥不可。因為據我瞭解,關東軍雖眾,但由多路人馬組成,彼此之間,其實是心存戒心,各有企圖的。人多心不齊,一失去共同的對手,哪有長久聯盟之理?」

  聽了李儒的一番話,董卓才有些認可了。何況長安本是涼州軍的根據地,遷都長安,于董卓更加有利。於是便同意了李儒建議,即於第二天,召集三公九卿,向他們正式提出遷都之事。

  大臣們誰也沒料到會有遷都長安一說,不禁愕然。

  司徒楊彪起而反對,說:「這怎麼行?洛陽為都已多年,官賈百姓,無不適應,一旦遷都,勢必驚動朝野,反而不利於人心穩定。還是不遷為佳!」董卓挺著肚子,指著楊彪道:「遷都乃國家大計,你敢阻撓嗎?」

  太尉黃琬補充道:「正因為遷都乃國家大計,楊司徒才正義直言,還是請相國更多斟酌的好……」

  董卓一時語塞,瞪著一雙大眼,看著黃琬。大臣現在才連忙出來圓場,說:「遷都是個好計,漢高祖不是以長安為京師嗎?不過相國大可不必為楊司徒和黃太尉的錯話而計較,最終定奪,還不是完全由你麼?」

  董卓這才消了些氣,但立即將楊彪和黃琬免了職,全力準備西遷事宜。

  城門校尉伍瓊,還有尚書周毖都罵王司徒只知道奉承,沒有骨氣。他二人決定冒死規勸董卓,不讓他遷都。

  董卓一見是他二人,就說:「當初你倆勸我重用名士,啟用袁紹做了渤海太守,我就依了你們。你們所推舉的人做了太守,做了刺史,怎麼報答我呢?竟發兵來打我,而你們還想為他做內應,硬叫我在這兒挨打。這完全是你兩個對不起我,不是我董卓對不起你們。這一次,你們就休怪我無情了……」

  於是,氣惱的董卓吆喝一聲,便來人將伍瓊、周毖捉了,下在了獄中。第二天,即定了個裡應外合的罪名,予以處死。

  董卓殺了伍瓊、周毖後,還不解氣,又將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和袁術的哥哥太僕袁基也定了罪,將兩個人及兩家男女老小五十多人全部殺了。

  已經免職的前太尉黃琬和前司徒楊彪,見這麼多人被殺,也膽戰心驚起來。為了自身及全家的安全,二人慌忙跑到相國府,再次向董跪而認錯。

  董卓哈哈大笑了,似乎得到了某種滿足,不僅原諒了黃琬和楊彪,還向漢獻帝推舉,任命他二人做了光祿大夫。

  在遷都之前,還有兩個人梗在董卓心上。一個是左將軍皇甫嵩,一個是河南尹朱儁。二人曾都是董卓的上司,在士族和官僚中頗有名望。因此董卓便有些顧忌他們。

  這時,朱儁向董卓建議在洛陽作防守部署的計劃,董卓不聽,朱儁一怒之下罷官而去。董卓也不阻攔,只暗中高興。

  這下就只剩一個皇甫嵩了。董卓耍了個花招,把皇甫嵩調到京師來做個城門校尉,打算借個名目把他殺害。沒想到董卓跟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很好,便沒殺皇甫嵩,只讓他做了個議郎。

  董卓把這些難對付的人殺的殺了,安排的安排了,然後下了命令,限期遷都。他下令洛陽一百余萬居民全部強迫遷居長安。一時間,從洛陽到長安的大道上,擠滿了遷移的人潮車馬。加上糧食缺乏,餓死者、相踵受傷死亡者及相互搶掠械鬥至死者無數,屍體佈滿沿途大道,真是一幅觸目驚心的淒慘地獄圖。

  董卓為了不讓關東軍佔領洛陽,下令放火燒城。所有的洛陽宮殿、官邸、民宅,等等,完全付之一炬。兩百里方圓頓成焦土,雞犬不留。

  董卓還想到洛陽城外有不少帝王和公卿大臣的墳墓,就叫呂布率領一隊人馬把那些大墳全都刨開了,把刨出來的金銀玉器及所有珍寶都運到長安去……

  如此種種,都說明董卓的野蠻和殘暴。

  身為朝廷最高官員,在中國歷史上,像董卓如此殘暴的政治領袖,幾乎是空前絕後的。其實,董卓剛進入洛陽時,雖然志在奪權,並有篡位的野心,但他原也有心把朝政做好。他延用不少清流派名士,並且為陳蕃、竇武等平反,還有過掃除貪臣腐敗的壯舉,一時間,整個政治氣氛也似乎為之一新。

  但是董卓是個根本不懂政治的武夫,雖然他頗富謀略,卻過於相信軍事力量,他乘動亂連續併吞何進、何苗及丁原的部隊,並且收買原董重的軍團,加上他的西涼軍團,使他幾乎已完全控制住司隸區所有的軍隊,所以像袁紹、曹操這種公然和他唱反調的人,都不得不落荒而逃了。

  如果董卓能先穩住對少帝的控制,讓大家沒有公然反對的藉口,再逐漸建立自己的政治權威,這樣他或許能改寫歷史。然而,董卓卻以軍事力量做後盾,想強行建立自己的權威,廢少帝,立獻帝,無異落人以反對口實。等關東軍團興起後,他又不能冷靜地面對形勢,設法利用對方的弱點予以各個擊破。

  董卓無法容忍別人對他一向尊重的軍事力量表示不敬,他幾乎氣瘋了。強硬的外表行動,其實是心虛的反應。他害怕新降服的軍團會陣前倒戈;他過分高估敵人的力量,因此採納建議儘快逃到安全的地方,西遷長安,火燒洛陽,都顯出董卓是個完全沒有政治頭腦的人。由於無法忍受形勢急速變化帶來的焦慮及壓力,董卓變得殘忍而粗暴,也把自己帶入毀滅的命運。

  董卓要去的長安,早在王莽時期的戰爭中,幾乎變成了一片廢墟,宮殿殘毀,大廈傾覆,民宅寥落,形同荒郊。但見董卓以他粗野蠻橫之勢,下令全力迅速修建。他說:「怕什麼?隴右有的是木材,去砍去伐去運,附近有的是瓦窯,幾十個不夠就再建幾百個,拼命做磚燒瓦。」

  於是,遷到長安的洛陽居民以及長安內外的百姓,又再遭驅趕投入了一場再創都城的苦役之中。人們餐風飲露,雨裡泥裡,極度疲乏。加上糧食太少,工作又重,好多人暈倒在地。病的病,死的死,病亦同於死,被董卓下令拋到野外喂狗,以免不做工還要消耗糧食。

  要是誰有怨言,董卓一概不予饒恕,立斬無疑。並且還要清查同謀者,無辜遭殺的人不少。一時間,搞得人人自危,民工們只有埋頭苦幹,一言不發,以避免被懷疑和受株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