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曹操大傳 | 上頁 下頁 |
八 |
|
為了徹底搗毀天龍教,曹操又令群眾退去,將天龍教教祠一把火當場燒毀。 一邊沖天大火,正在燃燒;一邊即按從祠內得到的納銀上貢名冊,將從教祠沒收的銀兩,按各冊上記數,一一退還原主。凡逃離濟南的人,其銀兩暫由相府保管。 收到銀兩的百姓真是感激涕零,稱曹操為救星。 濟南城發生的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使曹操鐵面無私的名聲傳播甚遠。原先,因受天龍教的迫害而背井離鄉遠走他鄉的人,又陸續回到濟南來了。而且,其他地方的一些百姓,也紛紛往濟南遷徙。一時間,濟南成了天下太平之所,人民安居樂業,商店生意興隆。 但是,曹操在濟南肅清貪污、罷黜無能的郡縣官吏的舉措,自然又得罪了不少宦官及外戚豢養的特權階層。特別是天龍教一案,使劉章對曹操恨得要死,便利用他皇親的身份,去京城散佈曹操的流言。於是,朝中上下的既得利益者,就都對曹操極端忿恨起來。 朝中上下這多麼人恨曹操,曹操的好日子自然不會長了。 中平二年,即公元一八五年,朝廷下令,將曹操調為東郡太守。與濟南相相比,東郡太守還更高一級,名義上曹操是升了官,而實際上,是把他從濟南弄開。更有甚者,弄他到東郡任太守,顯然是放在宦官能直接控制的地方,以便找機會加害於他。 曹操生性十分敏感和機智,不會看不出這一陰謀。他左思右想,都沒有更好的對付辦法,於是,決定來一個大膽反常的舉動——辭官,曹操的理由是,近來健康狀況十分不佳,特向朝廷請長假回鄉養病。 曹操為什麼有如此舉措,內心是這樣想的:當此時候,宦官想害他的機鋒已露,必須識時務避其鋒芒,目前只有請假回鄉,不參與政事,才是避其鋒芒的最好辦法。另一方面,他想到,自己年剛三十,和他同年舉孝廉的不少已是五十開外的人,即使日後等個二十年,待天下的亂局較穩定後再出來當官施展抱負也不算遲。 朝中上下都大感意外,以曹操在官場風華正茂、才氣橫溢之時,居然告假回鄉,實在不可思議。但既然曹操態度堅決,朝廷也只得恩准了他。 曹操卸服解印,即日回到安徽老家譙縣。他沒有住到少年時候居住的地方,而是在譙縣東面約五十裡的地方,選一偏僻之地,建立了一座小茅屋,獨自一人住在裡面。他的目的是為了清靜,少干擾,以便秋夏兩季讀書,冬春兩季狩獵。如此不問政事,不理俗務,真正過一段獨自靜養的生活。 可是,事實並不如曹操想的那麼單純,不久,就有人來找他了。當然來找他的並不是曹操日夕皆喜的山野之人,而是遠道從京城趕來的。那人帶來一封信,曹操看罷信才知道內情。 原來,冀州刺史王芬、黨錮之禍主角陳蕃的兒子陳逸、名道教法師襄楷、豪使周旌、著名的策士許攸等人共同陰謀政變,廢立靈帝,誅殺宦官,以為陳蕃等人報仇。經許攸建議,他們決定拉曹操加入,因曹操在洛陽城居民間聲望崇高,具有民心號召力。 曹操讀罷密函,頓覺不妥,趕快寫信給許攸,明確表示: 「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懷至忠之誠,據宰臣之勢,處官司讓,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及至霍光受託國之任,藉宗臣之位,內應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教之勢,昌邑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議出密近,故計行如轉圜,事成如摧朽。今諸君徒見曩昔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諸君自度,結眾連党,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曹操絕不是漢皇帝的「死忠派」。許攸敢建議找他,可能便已看出曹操的真實心態。因此,曹操的反對並非政治倫理,而是政治利害。他認為要廢立君王,只有在像霍光對昌邑王、伊尹對太甲的情勢下,才有可能成功。那是因為太甲及昌邑均剛上任,權力未穩固。而且內朝的皇親,外朝的大臣都不支持皇帝,反而較傾向元老權臣的伊尹和霍光,所以廢立之事有成功的可能。 像王芬這種由地方發動的政變陰謀,無法在事件開始便控制政權,容易受到中央政府集合各地部隊圍剿,以七國之亂規模之大,都無法取勝,憑王芬以冀州之力,要想成功,幾率太小,故不宜冒險妄動。 曹操的分析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王芬等人既然意向已決,便決不會因曹操的反對而改變主意。至於曹操,已向來使表示,即使王芬等人不聽他的勸告,要一意孤行,他曹操也不會去告發他們,裝作不知道而已。 後來,事態的發展是這樣的:不久,靈帝通知王芬,想到冀州去巡視,王芬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便上書表示,目前黑山賊叛亂攻掠冀州郡縣,靈帝前來,正好可提升官兵士氣。一方面更公開集結州郡兵力,準備靈帝進入冀州便一舉成擒。 正好這個時候,北方出現大片紅雲,太史官卜了卦表示:「北方有陰謀不宜行。」靈帝乃取消冀州行,並下令王芬集結兵力討伐黑山賊前,先到京城述職。王芬接到聖旨後大驚,以為陰謀敗露,乃舉家自殺…… 曹操聞知此事,非常惋惜,同時也在心中批評王芬太不冷靜。不過由王芬一事,說明當時反朝廷的氣氛已相當濃厚了。 其實,據曹操所知,自從第二次黨錮事件後,朝臣和士族都恨透了宦官,因此對靈帝也相當地失望和反感。在此之前,便有朝中大臣張均、審忠等因公然反抗宦官,指責皇帝而遇害。而且,曹操還知道另一件秘密的事情,就是冀州信都郡令閻忠,遊說皇甫嵩軍變之事。 皇甫嵩和曹操等人一起大破黃巾起義軍以後,一時威震天下。閻忠便對他說:「至難得時運,時運一到,良機便來,所以聖者順時運而動,智者把握機會發展。現在將軍時運當頭,若放棄此千載難逢良機,如何享天下之至名呢?」 皇甫嵩對他的話表示不解。 閻忠進而說明道:「天下大勢只跟有能力的人走,智者不應受制于昏君。今將軍春來出征,晚秋凱旋,有如天降神兵,天下群雄誰不動心,天下百姓誰不愛戴。即使商湯、周武的壯舉也不如你,你卻依然侍奉昏君,甯不危乎?」 皇甫嵩說:「我日夜為國事操勞,內心一點也不敢忘忠誠,如何會危險呢?」 閻忠說:「從前韓信不忘報一餐之恩,拒絕蒯通勸說,失掉了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的機會,最後才後悔死在呂後之手。當今皇上遠不及劉邦、項羽,而將軍勢力遠大于韓信……只要舉兵誅除罪惡滔天的宦官,誰也不會和你正面衝突……等到天下平定,你再向天禱告,取代漢王室,登上天子寶座,這才是順應時勢呀!向衰退的王朝效忠,在昏君底下做事是不能長久的,加上將軍功勳蓋世,難免有讒臣生忌妨之心……如果不早設法,後悔便來不及了。」 皇甫嵩搖頭道:「黃巾賊人怎可比秦末項羽,這次的成功並非是我的才能,而是百姓士兵赤膽報國之故啊,你的建議是逆天而行,計劃有如空中樓閣,是會闖出大禍來的。我就算受到讒臣陷害,最多不過辭職返鄉而已,仍可擁忠義之名,叛逆之說,絕不敢信從。」 曹操知道,皇甫嵩雖然否決了閻忠的建議,但也沒有告發或處罰閻忠。由此也可見,一般朝臣對漢皇室的合法性認同,已相當不穩定了。 曹操雖住在極其偏僻的一個小茅屋裡,但兩耳仍然時聞京城內外的許多事。 後來,曹操聽說閻忠參加了涼州韓遂等人的武裝叛亂,並繼五國之後,被擁立為領袖。不久,卻發現自己只是傀儡,遂憂憤以終。 但由涼州叛亂事件,接二連三又牽引出幽州之變,並州南匈奴內侵,以及益州的暴動事件,漢靈帝不得不重新改組朝政及軍政,並編組京城的五軍團,以隨時應付可能出現的混亂局面。 曹操便在這時候又被召進京城,以典軍校尉之職,指揮軍中第四大的軍團。 身在茅廬的曹操,又得到了要急於召他回京的消息,並知道了是任典軍校尉。他認為,這是他獲得「征西將軍」職位的一個大好機會。因此,便毫不猶豫地結束了隱居生活,趕到洛陽報到。 但不久,曹操又發現自己正捲入一場逐漸嚴重的政治鬥爭中。 大宦官蹇碩有意以新編的軍團來對付何進,但中軍校尉袁紹反而靠向何進陣營,助軍左校尉趙融及右校尉淳于瓊也都傾向袁紹的立場。 身為宦官後代的曹操,面對這場不得不表明立場的抉擇,雖然他一再反對盲目的流血政變,但仍義無反顧地站到他的同鄉少年夥伴,貴胄子弟袁紹陣營,和宦官在洛陽最寒冷的中秋展開了一場政治鬥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