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曹操大傳 | 上頁 下頁


  凡是和皇后有關的,當然要受牽連。蹇碩早就知道曹操的一個表妹夫宋平是宋氏家族的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將曹操放在身邊,就是為了等待時機加以報復的。現在既然皇后被廢,皇后的族人宋平又是曹操的表妹夫,東牽西連,自然也就和曹操有關了。因此,蹇碩正式奏明皇上,以曹操是宋氏親屬的名義,建議解除他的議郎官職。蹇碩是想借機斷了曹操的仕途,以解他心頭之恨。靈帝即刻下旨,對曹操解職,送返故鄉閉門思過。

  曹操未料到不測之事竟來自自身之外,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啊,他不得不認命了。其時祖父曹騰,因年邁過於體弱,已少入宮中,常居私宅,故而對此變化,也無能為力了。何況蹇碩是為了宦官的利益,凡有瓜葛的,盡皆剔除,曹騰也不好說什麼。他只能對曹操執手長歎,唏噓不已。

  幸而曹操並不沮喪,依然是躊躇滿志,意在天下,對遠大前程的必然出現深信不疑。曹騰也就聊以為慰,頗為心安了。

  曹操在祖父面前的表現,並非僅僅是安慰祖父,他實實在在也是如此落拓不羈,豁達開放,心懷憧憬的。

  曹操回到家鄉,照樣是習拳使劍,狩獵射箭,研習兵法,誦經讀史,從不懈怠。興之所至時,曹操即賦詩歌。有一天,他一邊喝酒,一邊遙想,他日後仕途的理想目標,那就是建立一個理想世界。他想像著設計著那個理想世界的樣子,必定是十分圓滿有序的,於是興起,仿效樂府「相和歌,相和曲」的調子,寫下了洋洋灑灑的一首《對酒》歌。歌曰: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鹹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谷用成。
  隙走馬,以糞其土。
  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與父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耋耄,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這完全是曹操想像中的一個理想世界:太平盛世,官吏絕不會上門追討稅款;皇帝賢明,大臣忠良;人人守禮,民間再無訴訟之事;良馬不再作戰,而是用於耕作;官愛民如子,人無私心,獄中沒有犯人;國君實行仁政,連草木昆蟲都受其恩澤……

  又一天,曹操在研經讀史之後,一腔熱血,豪情滿懷,聯想自己日後為官,一定以民為本,以國為本。一時興起,又以樂府「相和歌,相和曲」的另一調式,寫下了《度關山》一詩。詩曰:

  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車轍馬跡,經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于鑠聖賢,總統邦域。封建王爵,井田刑獄。有燔丹書,無普赦贖。皋陶甫候,何有失職。嗟哉後世,改制易律。勞民為君,役賦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國。不及唐堯,采橡不斫。世歎伯夷,欲以厲俗。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推讓,豈有訟曲。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曹操在此詩中明白表示,「國家權力」的執行,主要在為人民,執政者應該厲行節儉,守法愛民。曹操在詩中強烈反對役使人民。為政的目的,在使民安樂,與民共享。

  他說:君王應巡幸四方,瞭解民情;獎勵善良,懲罰邪惡;嚴格執法,既不隨便大赦,也要對罪犯不咎以往。

  他說:虞舜在食具上塗上漆釉,奢侈作風,招致十國叛離,遠不如唐堯的節儉,即使宮殿裡的樑柱也不加雕刻。世人稱歎伯夷的美德,便是用來勉勵尊崇氣節。

  他大聲疾呼:奢侈是最大的邪惡,節儉是軍民共同遵守的美德。如果每人都像許由一樣看待權勢,這個世界又何有訴訟爭執。能夠徹底實施兼愛尚同,即使陌生人也很快成為親密的朋友。

  曹操提倡節儉,詛咒罪惡,其實是有感而發,有所針對的。因為他在故鄉期間,已經聽說,朝廷越來越腐敗了。儘管在各地貪官污吏和軍團官兵的無厭索取和勒索下,農民已嚴重破產,被迫紛紛起義,但靈帝的皇宮卻聲色犬馬。

  在宦官的安排下,靈帝不理政事,也不治軍權,並把後宮假扮成市場,宮女們化妝成商人,做起買賣商品的遊戲。靈帝本身則打扮成尋芳客,在歡宴中飲酒、唱歌、作樂。

  連狗也戴上了帽子,穿著宮服。靈帝更經常駕驢出遊,洛陽王孫貴族也立刻爭相仿效,動物的身價比人還高……

  曹操聽到這些消息後,真是歎息不止,心中非常著急。他恨死那些宦官們,把個朝廷攪得一團糟糕。他只能借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抱負、理想和情懷。

  他雖然現在已經解職還鄉,按一般人的看法,他是斷了仕途,起碼也是相當長的時間內失去了任官的機會。但是他卻並不這樣看,他固執地認為,凡有才有德的人,是不會過分長久被擱置一邊的。儘管朝廷是宦官當道,畢竟還有那麼多文武百官,具體料理政事,還得靠那些文武官員們,難道他們就不希望有能幹事的人在位嗎?都不能幹事,那麼具體的事誰幹?

  因此,曹操等待著,他憑預感,覺得自己不會長期如此被擱置一旁的。

  光和元年,即公元一八〇年,也就是曹操解職還鄉剛兩年的時間,曹操忽感心旌搖盪,神思飛揚,再不能專心一意于書本之上。他是相信預感的,便斷定,會有貴客臨門。

  果然近午時分,有朝廷使者飛馬馳到,相隨的還有府中隨員。曹操喜出望外,熱情相迎。雖非客人,卻比貴客還貴。

  使者宣旨,曹操跪聽,使者宣道:曹操解職還鄉兩年,謹守儒道,朝夕用功,大有長進,特宣進京,複任議郎。

  曹操十分高興,因為牽連解職,重新任用的只有他一人。凡因過解職,重新任用,能官復原職的,也從無先例,可見朝廷對他是另眼相看了。

  後來曹操才弄清楚,是朝廷急需一個精通《尚書》、《毛詩》、《左傳》、《春秋》及《谷梁傳》,而且又能運用在當代政事上的官員。而京城裡,根本找不到一個這樣的能人。宦官中自不必說了,他們除了善於逢迎,奸狡巨滑之外,別無他術。而百官之中,或胸腹才華不濟,或過於迂腐謹小,找來找去,都不滿意。這才有人念起曹操來。但曹操又是剛被解職的人,誰敢冒險提出。於是,幾個官員反復商議後,決定聯名上疏,一是說明確實只有曹操能勝任,二是即使不准,怪罪下來,因是聯名,責任也就分散了。

  於是,幾個官員聯名寫好推薦曹操的奏摺,說曹操精通古學,稱得上是經史專家。且年輕活潑,思維敏捷,機智有術,研史習經,都能與時政結合,故而是不可多得之才。又據考察,曹操一腔熱血,只為朝廷,即有過火行為,也是年輕氣盛之故,而其內心所向,與朝廷並無二致。前年解職,非為有過,乃受宋氏牽連而已。即便是牽連,也是過於邊緣的瓜葛,實際曹與宋,並無任何往來……

  幾位官員聯名上疏之言,說得極有道理,靈帝在確實沒有能勝任之人的情況下,便准予起用曹操了。

  朝廷此舉,雖出於無可奈何,但在曹操心中,仍很滿足,因為這正好說明他自身的價值和分量,這比「另眼相看他」還更寶貴了。過去,他並不知道自己的學識到底處於多高的層次,他也從來沒有想到過要去作什麼對比。他只是對各種知識孜孜以求,從不懈怠,目的是不斷地充實和修煉自己。

  現在,他才突然發現,在「古學」的掌握和應用方面能如他的,原來並不多。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脫穎而出。既然如此,他就更應該放開膽子去幹一番事業了。他憑直覺斷定,既然重新起用,他就不會再被拒於仕途之外了。

  曹操重新出任議郎,並不因為曾被解職而謹小慎微,畏首畏尾。雖然朝政仍是宦官把持,而蹇碩仍居宦官高位,曹操並不因此而對自己的行為和作風有所壓抑和約束。

  第二次黨錮之禍,當時對曹操刺激很大,他始終覺得陳蕃及許多清流派人士死得冤枉,那麼多有才有德的名士,都平白無故死於屠刀之下,於國家社稷,實在是一大損失。曹操多年來一直於此事耿耿於懷,他甚至認為,如果在這事上不重新給個說法,將影響許多才學之士報效國家的積極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