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可夫元帥 | 上頁 下頁
六二


  朱可夫留下近衛第8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豆集團軍的部分兵力,用來消滅波茲南的德國守軍。蘇軍領導人當時以為波茲南的敵軍部隊不會超過兩萬人,而實際上卻有六萬多人,以致在這個城市的戰鬥一直拖到2月23日才結束。

  經過多次討論後,斯大林終於同意了朱可夫的建議,儘管他不願意給朱可夫增派部隊。「最高統帥對方面軍右翼的掩護問題表示擔心是有充分根據的。」朱可夫寫道,「隨後事態的進程表明,敵人從東渡美拉尼亞實施突擊的威脅在不斷地增長著。」

  蘇軍的攻勢進展很快。方面軍主力在突破曼捷利茨防線後,到2月3日已前出到奧得河,並在其西岸的屈斯特林(科斯欽)地域奪取了一個小的登陸場。「在這時,」朱可夫寫道,「敵人在方面軍右翼的抵抗大大增強。空中偵察查明,在波美拉尼亞有大批敵軍兵力到達和集中。陸軍的偵察證實了上述情報。為了對付來自北面的緊迫威脅,必須採取迅速而堅決的行動。」①

  ①朱可夫著《在柏林方向上》。載蘇聯《軍事史雜誌》,1965年6月號,第14頁。

  朱可夫立即採取了果斷措施,命令近衛坦克第1、第2集團軍將其在奧得河的地段交給友鄰部隊,以急行軍向北面的阿爾恩斯瓦爾德地域集結。他還把得到加強的近衛騎兵第7軍以及大量的炮兵、工程兵部隊和物資調往該處。

  最高統帥部命令在朱可夫右側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部隊,於2月10日轉入進攻,佔領從格但斯克(但澤)到什切青的整個東波美拉尼亞,並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

  2月10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部隊發起進攻,但未能完成所受領的任務。2月24日,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的第19集團軍到達後,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重新發起進攻作戰。3月1日,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部隊也轉入進攻,幫助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部隊加快了前進速度。他們於3月5日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佔領了基奧茲林(科夏林),然後即轉向東面,進攻格丁尼亞和格但斯克。朱可夫的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臨時調給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以協助粉碎格丁尼亞地域的敵軍。

  朱可夫在他的回憶錄裡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嚴厲地譴責了8·N·崔可夫元帥。1964年春,崔可夫寫了幾篇文章。他在文章中指責朱可夫、B·D·索科洛夫斯基等人由於缺乏才能和主動性,延誤了攻佔柏林的時間。崔可夫指責說,如果朱可夫不是慢吞吞地行進,蘇聯本來會在歐洲奪占大得多的地區。

  1965年3月,朱可夫的維護者開始譴責崔可夫和其他赫魯曉夫分子的上述說法。安季品科將軍譴責崔可夫歪曲事實和引用他本來無法看到的材料。曾在朱可夫的司令部中工作過的捷列金將軍攻擊了崔可夫的觀點,並提醒讀者注意,崔可夫的恩人赫魯曉夫再也不能保護他了。1966年,朱可夫也參加了論戰。他寫道:

  我認為有必要較詳細地談一談某些回憶錄的作者,特別是蘇聯元帥B·N·崔可夫提出的一個問題,即當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於2月初前出到奧得河後,方面軍領導人為何不要求最高統帥部准許它不停頓地繼續向柏林進攻,崔可夫在其回憶錄中斷言:「柏林在2月份即可攻克,而這自然會使戰爭早日結束。」

  許多同志在我們的報刊上發表意見反對崔可夫同志的這種觀點。然而,崔可夫認為「這些反對意見並非來自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的積極參加者,它們或者來自參與擬制最高統帥部和方面軍關於停止進攻柏林並實施東波美拉尼亞戰役命令的那些人,或者來自某些歷史著作的作者。」必須指出,柏林進攻戰役並非一切都象B·N·崔可夫所想的那麼簡單。

  朱可夫接著指出,1945年1月26日,當德軍顯然已不可能憑藉奧得河接近地上的工事阻止蘇軍進攻時,他和他的司令部人員曾向最高統帥部預先提出過建議,該建議的中心意思是:

  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應在五月30日前到達別爾林亨(巴爾利內克)—蘭次貝格(果祖夫一韋耳科波耳斯基)—格列茨(布魯德齊斯克)一線,把後勤機構向前調動,補足儲備品,並在2月2日淩晨強渡奧得河。隨後,方面軍部隊應迅速向柏林方向運動,集中主力從東北、北面和西北包圍柏林。

  最高統帥部於1月27日批准了朱可夫的建議。

  次日。蘇聯元帥科涅夫也向最高統帥部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保證粉碎敵佈雷斯勞集團,並於2月25—28日前出到易北河。與此同時,他打算以其方面軍的右翼部隊,協同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方面軍攻佔柏林。

  科涅夫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宣佈決定的方式提出的),使總參謀部突然陷入激烈的爭論:怎樣使科涅夫的計劃與斯大林早些時候宣佈的由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攻克柏林的意見協調起來。安東諾夫將軍同意准許科涅夫的方面軍參加突擊柏林;但最高統帥部(在這裡,朱可夫的影響佔優勢)雖然原則上表示同意,但建議在兩個方面軍之間劃一條分界線。根據朱可夫的方針,最高統帥部只讓科涅夫的方面軍負責解放柏林以南地域,而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則在主攻方向上居於壟斷地位。①

  ①羅曼·科爾科維茲著《蘇聯軍隊和共產黨》,第236頁—第237頁。——原書注

  朱可夫對這些細節略而不提,只說科涅夫的建議在1月29日也得到批准。接著,朱可夫繼續回答徑可夫的斷言,即倘若不是朱可夫顧慮重重,本來能夠早日攻佔柏林。朱可夫承認,這時德軍在柏林的接近地上只有有限的兵力,但他一再表明,2月初敵人從東渡美拉尼亞實施反突擊的危險,開始對方面軍側翼和後方造成威脅。為了證明他的看法正確,朱可夫引用德國元帥威廉·凱特爾和參謀長古德裡安的話說,德軍確曾計劃從波美拉尼亞向蘇軍發動突擊。

  2月初,在奧得河和維斯瓦河中間地帶活動的德軍,是第2和第11集團軍,包括十六個步兵師、四個坦克師、三個摩托化師、四個旅和八個戰鬥群。蘇軍的情報表明,敵軍正向這個地域繼續增加兵力。此外,在什切青地域還有德軍坦克第3集團軍,而德軍指揮部可以將這支部隊用於保衛柏林,也可用來加強東波美拉尼亞集團(實際上後來正是採取了後一種做法)。朱可夫反問道:「在北面存在如此嚴重威脅的情況下,蘇軍統帥部是否還能冒險用方面軍主力繼續對柏林實施進攻呢?」

  朱可夫寫道:崔可夫認為進行這樣的冒險是完全正當的,因為紅軍部隊在維斯瓦河一奧得河戰役中已經前進了三百多英里,而從奧得河到柏林只剩下四五十英里了。朱可夫的回答是:蘇軍雖然也可無視這一危險,讓兩個坦克集團軍和三個或四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直搗柏林,但敵人倘若從北面實施突擊,就會切斷蘇軍掩護部隊而前出到奧得河渡口,從而使整個方面軍陷入危險境地。

  朱可夫提醒讀者注意厲史上的一個先例,就是由於紅軍部隊前出過遠而付出了沉重代價。他說:「歷史經驗表明,有時確實需要去冒險,但不能隨意妄為。在這一點上,1920年紅軍對華沙的進攻很能說明問題。當時紅軍沒有充分保障就輕率地向前推進,結果不但未能取得勝利,反而造成了我西線部隊的慘重失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