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可夫元帥 | 上頁 下頁
一四


  陪同蘇聯代表團前往柏林的兩名翻譯之一瓦連金·別列日科夫在《新世界》雜誌上著文描述了這次訪問。他寫道:莫洛托夫問希特勒為什麼向羅馬尼亞派遣一個德國軍事代表團,為什麼不同蘇聯政府商量(1939年條約規定,在涉及雙方利益的重要問題上要進行磋商)。而且,為什麼德軍開進了芬蘭?別列日科夫說,這些話就象給這位「元首」「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他甚至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好一陣子,可以看見他臉上露出一副窘態」。希特勒鎮靜下來以後才說,派代表團去羅馬尼亞是應安東奈斯庫政府的邀請去訓練羅馬尼亞軍隊的。至於芬蘭,德軍不打算留在那裡,而是假道芬蘭去挪威。莫洛托夫反駁說,作為那種代表團來說,在羅馬尼亞的德國部隊太多了,而在芬蘭,德軍並未繼續前進,顯然是準備長期留駐的。

  第二天,莫洛托夫繼續追問芬蘭問題,因而會談越來越激烈了。莫洛托夫堅持要討論希特勒認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使這位「元首」惱怒了。所以當他提出要德意兩國作出保證的時候,希特勒終於忍不住大喊大叫起來。後來會談重新開始時(會談是在裡賓特洛甫的安全可靠的掩蔽部裡舉行的,因為當時正發生一次空襲),這位蘇聯代表又追問,關於德國在羅馬尼亞和芬蘭駐軍背後的目的,什麼時候能夠作出解釋。這時裡賓特洛南毫不掩飾他的憤怒,回答說,如果蘇聯繼續關心這些「無關緊要的問題」,那麼應當通過通常的外交途徑來討論它們。第二天俄國人離開了柏林。裡賓特洛甫是到車站為他們送行的唯一高級官員。

  兩周以後,即1940年11月26日,蘇聯政府在給柏林的一項外交照會中重申了它的要求。對於這項照會,德國未予答覆,相反,在幾周以後,即在1940年12月18日,怒不可遏的希特勒下達了一項代號為「巴巴羅薩行動」的命令。命令開頭是這樣的:「德國武裝部隊必須作好準備……在一次迅猛的戰役中摧毀蘇維埃俄國。」

  實際上,希特勒在幾個月以前就已作出了關於進攻蘇聯的決定,而蘇聯在1940年秋天的頑固態度,只是使他確信他必須著手實行他的計劃而已。據裡賓特洛甫說。自從1938年以來,希特勒就擔心英美對德國開戰,而一旦俄國同它們聯合起來結成一個聯盟,德國將面臨不得不在兩條戰線上作戰的困境。因此,這位「元首」決意向蘇聯發動進攻,堅信他能夠在幾個月之內處理掉俄國這個威脅。可是,希特勒仍然憂心忡忡,他的外長裡賓特洛南記載了他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們不曉得,一旦我們真的不得不推開通向東方的大門時,我們會遇到什麼樣的力量。」①

  ①裡賓特洛甫著《倫敦和莫斯科之間》,第240頁。——原書注

  從1939年8月14日到1942年9月24日,擔任德國陸軍參謀長的弗朗茨·哈爾德,曾一直記私人戰時日記,在他的日記中,可以找到關於希特勒作出跟俄國交戰決定的情形的明確記載:1939年10月18日,「元首」向他的陸軍下達指示說,已被征服的波蘭領土應該看作是「德軍未來的軍事行動的集結地域」。過了若干星期以後,希特勒又鼓動他的一些遲疑不決的將軍們向西進攻,說只有德軍在那裡(即在西歐)獲得了自由,他才能夠去攻打俄國。1940年7月、哈爾德寫道:希特勒認為,如果德軍不進攻英國的話,這年秋天就可以進攻蘇俄。這位「元首」指示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為入侵蘇聯作好準備。

  7月31日,在貝格霍夫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希特勒向他的陸軍首腦們首次宣佈了他的關於進攻俄國的決定。幾乎是逐字逐句地記錄了這位「元首」講話的哈爾德的日記表明,隨著入侵英國的前景正在消失,希特勒不僅作出了在1941年春進攻蘇聯的明確決定,而且還制定出他的主要戰略目標:「英國的希望寄託在俄國和美國身上。如果使寄託在俄國身上的這種希望破滅,那麼寄託在美國身上的希望也就破滅了,因為俄國被消滅就會大大增強日本在遠東的實力。」希特勒確信,英國繼續作戰的頑強決定是以蘇聯最終將參戰為依據的。希特勒接著說道:

  英國出現了某種怪事!英國人眼看就要完全倒下去了。可現在他們又重新站立起來。我們截聽到他們的談話。俄國對西歐迅速發生的事態感到煩惱和不安。

  俄國只需向英國暗示一下,它不希望看到德國過份強大,那麼英國就象一個溺水的人。將重新燃起這樣的希望,即整個戰局在六個月至八個月內一定會完全改觀。

  可是,倘若俄國被摧毀,英國最後的希望也就破滅了。那時德國將成為歐洲和巴爾幹各國的主人。

  決定:鑒於上述種種考慮,必須在1941年春消滅俄國。

  越早摧毀俄國越好。①

  ①弗朗茨·哈爾德著《德國陸軍最高司令部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上將私人戰時日記》。——原書注

  雙方開始為在軍事上攤牌而進行秘密準備。德國借報部門在邊境一帶積極活動。蘇聯人士說,從1939年10月到1941年6月,德國偵察機在整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上空飛行達五百多次。蘇聯最高指揮部嚴禁邊防部隊向入侵的飛機開火,顯然是由於擔心釀成爆炸性的邊界事件而被德國指責為挑釁。

  蘇聯的計劃執行得太小心、太緩慢了,因而蘇聯的軍事機構未能作好應付戰爭的準備。這是誰的疏忽呢?蘇聯的說法是,斯大林認為希特勒「在近期內」不會撕毀同蘇聯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他把德國為發動進攻而進行的種種準備僅僅看作是一種挑釁。他覺得,蘇聯人如果對德國人在邊界上的活動作出反應,那麼希特勒就有了藉口來撕毀條約並向俄國發動進攻。據《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史》一書說,斯大林心裡非常擔心刺激希特勒,以致「當邊境地區的一些軍區的司令員們要求授權他們把部隊部署到邊界一帶的防禦陣地,提高部隊的戰鬥準備時,他們的要求都被他拒絕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還斥責鐵木辛哥和朱可夫,說他們「不大明瞭正在發展變化的軍事—戰略形勢,未能得出應當得出的必須採取緊急措施使武裝部隊進入戰備狀態的結論。」

  然而,在確定責任的時候,人們必須記住斯大林是不肯相信希特勒會很快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的。1941年4月,丘吉爾省警告莫斯科說,德國將發動進攻,但這個警告未能奏效。①可以肯定的是,斯大林在戰爭爆發前的最後幾個月的表現是前後一貫的。他顯然希望,只要他堅持要求德國人講信用,他就能夠使蘇聯在1941年免遭戰禍。

  ①還有一些人曾對負責的蘇聯官員發出過警告。在那些緊張的月份裡,在蘇聯駐柏林大使館擔任一等秘書的瓦連金·別列日科夫回憶說,4月底他應邀出席美國駐柏林大使館一等秘書傑斐遜·帕特森的一次雞尾酒會。帕特森在打過招呼之後,表示希望別列日科夫會見出席酒會的一位客人。接著把一位德國空軍少校介紹給別列日科夫。

  接近傍晚時分,當少校同別列日科夫兩人單獨呆在一起,離其他賓客有一段距離的時候,這位德國軍官對他說:「有件事帕特森希望我告訴你。實標上,我不是到這裡來休假的。我的中隊被從北非召回來,昨天我們接到命令要調到東線,到羅茲地區去。也許這件事沒有什麼特別的,不過我知道還有許多別的部隊最近也被調到貴國邊界地區。我不知道這可能意味著什麼,但我個人不希望我們兩國之間出什麼事。當然,我對你說的這些話都是機密。」別列日科夫大吃一驚,但他首先表示感謝他提供這個情報,然後說他認為德國將會遵守在不侵犯條約。別列日科先寫道:「當時我們最擔心的是挑撥」不過,他到底還是在蘇聯大使用的例行通報中向國內報告了這次談話。見瓦連金·別列日科夫著《希特勒入侵前夕》。——原書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