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可夫元帥 | 上頁 下頁


  雖然一些蘇聯人士否認,但至少有一名德國將軍證實朱可夫在1922年德蘇簽訂臘帕洛協定①以後的時期裡,曾在柏林軍事學院學習過。

  ①臘帕洛協定——1922年蘇格之間簽訂的協定,主要內容是雙方宣佈廢除蠟款,建立經濟合作和政治聯繫。——譯者注

  當時德國一心想要報仇雪恨,修改凡爾賽和約條款。在這個願望驅使下,他們在發展現代軍事思想方面走在最前面。由於世界上一些國家的軍隊開始使用兩種新式武器——坦克和飛機,原有的軍事概念和軍事原則已經發生了變化。對許多國家來說,吸收和掌握坦克和飛機已證明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但對於德國來說卻並非如此。去過德國的蘇聯人對於德國的理論有著很深刻的印象。他們回國以後,大力主張紅軍採用這些新武器。他們的主張得到當時任陸海軍副人民委員的圖哈切夫斯基的贊助。這位年輕的、卓越的將領對於德國人的軍事效能很讚賞。二十年代末期,他曾親自觀看過德軍的軍事演習①。

  ①見麥金托什著《蘇聯紅軍,1920—1926》,第59頁。——原書注

  T·R·朱可夫在柏林學習成績優良。德國軍官們回憶說,他和他的俄國朋友們都喜歡「高聲談笑」,吃過晚飯以後要喝很多酒。可是,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朱可夫交過手的F·W·馮·梅倫廷將軍①寫道:「在軍界,人們都非常清楚,朱可夫沒有浪費他的時間。」

  ①F·w·馮·梅倫廷少將曾任進攻蘇聯的德軍坦克第48軍參謀長。諾曼底登陸後,他被調到西部的G集團軍群任參謀長。1945年5月3日被美軍俘虜。被俘時,任坦克第5集團軍參謀長。——原書注

  在德國,朱可夫接觸到新德意志軍隊頭號理論家漢斯·馮·賽克特將軍的學說。這位德國將軍強調在突破作戰中使用裝甲部隊。馮·賽克特提出的以快速運動的機械化部隊為基礎的閃電戰戰術,給朱可夫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回到蘇聯後,成為紅軍推行機械化和現代化的主要支持者①。

  ①關於朱可夫是否曾在柏林受訓的問題,證據是互相矛盾的。不過,不管他是否去過,他象許多其他蘇聯軍官一樣,受到德國軍事理論的影響,這是確定無疑的。——原書注

  ◎第二章 坦克戰專家

  T·K·朱可夫為提高自己的軍事技術和領導藝術所作的努力,對於他在武裝部隊中的迅速晉升,起了很大作用。蘇聯傳記作家H·斯維特利申記述朱可夫的成長過程時指出:「T·R·朱可夫的傑出的指揮才能、他為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堅持不懈地、刻苦地學習,以及他對他的部隊的戰鬥準備和政治準備的關注,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1928年,朱可夫指揮薩馬騎兵第1師第39團,擔任師長的是有才幹的n·Q·塞爾基奇①。塞爾基奇師長在給朱可夫做的鑒定報告中寫道:「一名精力充沛的、果斷的指揮員。由於他在部隊的教育和戰鬥訓練方面的工作,使全團在各個方面都已達到所要求的水平……他作為一名團長和單一首長,受過極好的訓練,應予提前晉升旅長。」②

  ①n·Q·塞爾基奇1896年生於南斯拉夫,是國內戰爭時期的英雄。1932年從伏龍芝學院畢業後,指揮騎兵第4軍,1935年至1937年指揮騎兵第3軍(白俄羅斯軍區)。1936年當選為白俄羅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見蘇聯《軍事史雜誌》1966年8月號。——原書注

  ②斯維持利申在《從士兵到元帥——為記念T·K·朱可夫七十壽辰而作》一文中說這份鑒定報告引自朱可夫的個人檔案。——原書注

  提一提「單一首長制」是有意義的。單一首長制原則是1925年在蘇聯武裝部隊中實行的。蘇聯對這個原則所下的定義是:「單一首長制,就是把一個兵團、部隊或分隊的軍事、政治、行政管理以及後勤工作的全部權力和責任集中在指揮員一人手中。1925年以前,政治委員和指揮員在軍事單位中形成了雙重指揮系統,一切指令和作戰命令必須由指揮員和政治委員兩個人簽字才行。

  在朱可夫擔任騎兵團團長期間,蘇聯組建了第一批坦克團,而朱可夫的團隊則被送選從事這種新武器的試驗。對於他的成功和他後來在蘇軍指揮系統中扶搖直上的情形,Ⅱ·魯斯蘭諾夫①作過第一手的觀察。他指出,朱可夫從團長一直升到紅軍總參謀長,然後又升任全國武裝部隊副統帥,總共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他指出:

  ①Ⅱ·魯斯蘭諾夫是一位工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蘇聯駐德國佔領軍中服務,1948年移居西德。他于1955年曾為在紐約出版的俄文雜誌《社會主義通報》寫過兩篇介紹朱可夫生平的文章。他聲明:「我要寫的只限於我親眼看到的朱可夫三十年代在白俄羅斯軍區當坦克團團長期間的情形,只限於我的那些曾在蒙古哈勒欣河戰役期間,在朱可夫手下擔任低級軍官的私交對我講述的情況,以及曾任朱可夫私人副官二十年的M少校給我披露的一些內情。對朱可夫戰前調到莫斯科以後的情況,以及他在戰爭期間的情形,我是不大瞭解的。」——原書注

  朱可夫升得這樣快,光說是因為他的能力強,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蘇軍將領中,無論過去和現在,都不乏精明強于的軍事領導人。可是,他們不是在葉若夫①主持的大清洗的年代裡死於獄中,便是擔任著較低級的次要職務。因此,朱可夫平步青雲還有別的原因,這些原因必須從有利於朱可夫的前途的歷史條件中去找。在當時,這些歷史條件是存在的。

  ①葉若夫—1937年肅反期間任蘇聯內務人民委員。——譯者注

  魯斯蘭諾夫提到的「條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整個紅軍的基本體制、它的機械化和現代化,以及圖哈切夫斯基被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應算作一個條件,但大戰開始之時,朱可夫已被擢升到軍事階梯的高層,他此後的晉升已成定局。紅軍的機械化和摩托化是早就開始了的,但在希特勒上臺以後,整個計劃加快了。希特勒的對外政策是以向東擴張(「東進」)為基礎的,而克裡姆林官十分清楚這對蘇聯來說意味著什麼,於是便加緊實行軍隊現化代。

  德國的馮·賽克特將軍的軍事哲學,引起了蘇軍領導人,特別是圖哈切夫斯基的極大注意。圖哈切夫斯基當時仍然得到斯大林的支持。因此,效法德國,把布瓊尼的前騎兵集團軍的各騎兵師機械化,是非常自然的。機械化工作首先從白俄羅斯軍區的騎兵軍開始。每個師預定配備一個快速坦克團。因為這次試驗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試驗,兩個坦克團的團長必須是出色的軍官。莫斯科(就是說,斯大林本人)決定了最後人選。朱可夫和另外一名優秀團長Ⅱ·T·帕夫洛夫被選中了。

  據魯斯蘭諾夫說,有些人認為斯大林不會親自過問象任命朱可夫當團長這樣的小事。魯斯蘭諾夫認為,恰恰相反,「斯大林與眾不同及其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對於在他看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些細微末節,往往是很細小的事情非常注意」。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魯斯蘭諾夫舉了一些例子,其中包括斯大林十分關心瓦列裡·Ⅱ·契卡洛夫、T·Q·巴伊杜科夫、A·B·別利亞科夫1937年從莫斯科經由北極直達美國的飛行。斯大林指示兵器設計師瓦西裡·A·傑格佳廖夫設計一種新式機關槍,以及斯大林曾親自過問的其他問題等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