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卓別林 | 上頁 下頁
五三


  第二十六章 重出江湖,《香港女伯爵》的慨歎

  75歲的卓別林完成了他人生的一件大事:出版了自傳後,如他所說「我永遠不服老」那樣,藝術靈魂又不安分起來,決定重出江湖。當年為拍攝《大獨裁者》放棄的那部作品,他在1964年10月至1965年10月又將它重新修改編寫出來。因為他發現正走紅國際影壇的意大利女影星索菲婭·羅蘭,很適合演他劇本 中的女主角。

  這是他的第80部電影,名曰《香港女伯爵》。影片仍由他自己導演、作曲,只是他不再擔任男主角,他出演只有幾個鏡頭的客輪老侍者。他聘請了索菲婭·羅蘭擔任女主角,一個淪落香港的俄國女伯爵。男主角、一個美國駐外大使,系著名美國影星馬龍·白蘭度飾,他是卓別林二兒子雪尼的朋友。雪尼在影片中即飾大使密友(雪尼1948~1952年與幾個好友在好萊塢創建了一家影劇院,卓別林曾幫他導演了幾部戲),卓別林與烏娜生的第一個孩子傑拉爾丁也在影片中飾一小 孩。

  1966年影片在倫敦拍攝,由環球影片公司投資製成彩色片。世界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是1935年在美國拍的《名利場》,直到60年代初各國才普遍拍攝彩色片。卓別林第一次不當自己的影片的製片人,但他終於在60年代中拍了一部彩色片:

  30年代,一個富有的美國外交官到中國旅遊。當他乘坐一艘豪華郵輪離開香港時,在壁櫥裡發現了一個企圖偷渡出境的漂亮女人。原來她是一位流落在香港的俄國女伯爵,她沒有錢和職業,不願當賣身舞女。想逃離香港又沒護照,就設法上了郵輪躲到外交官的頭等艙裡。美國大使開始想揭發她,後來心軟把她藏起來。他太太在中途突然登船,經過一系列的誤會後,外交官愛上了女伯爵。結果他丟掉了大使的職務,妻子也與他分手,最後女伯爵與他前往檀香山謀生……

  出於一貫的作風,卓別林仍然是把每個角色的表演細節,替他們逐一地全部設計出來。這種導演手法,在馬龍·白蘭度看來難以忍受。他是出於對卓別林的尊敬及與小卓別林的友情接受這個角色的,但他的創作個性不適應卓別林式的喜劇表演。他勉為其難地亦步亦趨,卻忍不住對某些記者說出「這位老先生是個好老頭,可是他的導演手法是完全過時了」。報界把這種輿論「炒」了起來……

  影片的首映1967年1月5日在倫敦舉行,卓別林帶著烏娜和他的10個孩子中的8個出席盛大的典禮。翌日,英國的報評普遍感到失望,有的文章竟寫出「卓別林的慘敗」的標題。《泰晤士報》則說「對於像他那樣的人來說」,這是「不可原諒的平庸」。一個評論家用了這麼一個長句子「這是一部要送進電影博物館的影片,是一個曾是一位天才的電影藝術家但不懂得隨著他的表現手段的演進而演進的人的作品。」翌日清晨,白蘭度曾打電話告訴索菲婭「影評界把我們全罵到 了」。

  無疑,影片因通俗鬧劇式的情節而帶有30年代的痕跡,新意不足是一個方面。此外,卓別林在角色分配上,讓馬龍·白蘭度飾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是一個小小的失誤。當年他本人在《一個國王在紐約》中飾演動了美容手術的國王,那一動不動的臉是非常有表現力的。而白蘭度在《香港女伯爵》中卻表現不出多少幽默感,這與卓別林的誘導過度有關。電影表演藝術在多向發展,同樣一個人,一種風格,沒有創新也就是停止不前。但其他角色卻個個稱職,尤其是索菲婭·羅蘭幽默、滑稽、富有活力的表演,十分完美;超過《巴黎一婦人》中艾娜·蔔雯斯的表演。

  雖然倫敦的影評呈一邊倒態勢,但卓別林走進影院觀察一般觀眾的反應時,他感到了欣慰。一周後,他帶著全家飛赴法國。12日在巴黎歌劇院隆重獻映《香港女伯爵》。大群熱情的法國觀眾,特別是年輕人,向著他們歡呼,樂隊甚至吹奏著名的意大利進行曲《阿依達》來迎接。影片放映中的笑聲和結束後經久不息的掌聲,說明法國的觀眾和大部分影評家是認可而非出於禮貌,才這樣對待他的最後一部作品的。當然,總的來說,該片缺乏卓別林影片所固有的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獨特 的藝術魅力。

  卓別林當然意識到了自然規律的無情。當記者們問他今後的計劃時,這位78歲的老人說,他不會再在一部影片裡當主角了(他已經這樣做了)。他說在銀幕上美感是很重要的,他早知道自己老了,已完全失去給自己化妝的興趣了。但他不放棄做一位電影藝術家,因為他腹中還有成疊的劇本。他想好好導演一部新的影片,讓他的孩子來演,因為他的孩子們都有這方面的天分……

  卓別林確實是老了,也正是由於他走過了78年的人生旅程,他才具有藝術哲人的風範。索菲婭·羅蘭在她的自述中,專辟第15章「必須學會說『不』」來回憶她心目中的卓別林:

  有某些時刻是永志難忘的。「羅蘭小姐,電話。查爾斯·卓別林先生找你。」查爾斯·卓別林?找我?從我的少女時期起,他就是我心目中笑的巨匠啊。當年在薩契諾電影院的漆黑天幕上是一顆多麼遙遠的星星啊。在那些陰沉悲慘的日子裡,查理帶來了歡笑的閃光。他穿著冰鞋,甩掉警察的追捕,扭動他的小鬍子,飛速轉動他的手杖,把鞋帶當作通心粉來享用,使波祖裡的衣衫襤褸的孩子們大笑不止。他是我崇拜的偶像。

  ……要在查爾斯·卓別林導演下工作……這是我做夢也不曾想到過的……查理的導演方法……是身教重於言教。作為一個卓越的演員,查理用表演來闡明他的意圖要更有效得多;別的導演絮絮叨叨說了一大串,還不如他擺弄片刻來得清楚。

  我是崇拜查理的,我真誠愛戴他……

  卓別林知道索菲婭也是出生於貧民區的,他常常向她回憶自己的童年、講述自己少年的夢想和自己的奮鬥,以此鼓勵晚輩要有雄心壯志。作為藝術家不應隨波逐流,而應該忠於自己和生活。他說:「你有所求,故能有所得。如果這個世界與我難以相處,那就必須改變這個世界。」「一切藝術無不致力於生活這一最偉大的藝術。」他的質樸話語中蘊含哲理,常使索菲婭感到振奮「不要害怕對抗,即使當兩個星球相撞時,也會在混亂中誕生出一顆星星。」

  索菲婭在自述中談到卓別林給予她的溫和忠告「你必須克服一個缺點。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生活異常美滿的女人。你必須學會一件事,也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課,你必須學會說『不』。你不會說『不』,索菲婭,這是個嚴重缺陷。我也很難說出口,但我一旦學會說『不』,生活就變得好過多了。」

  她說:「《香港女伯爵》不太成功,批評家們說它老式化,賣座成績很慘,影片的失敗使卓別林很傷心,這是他的最後一部影片,假如它獲得成功的話,他也許會再拍幾部的。至於我,那是一次成功的經驗,因為他作為一個導演、作為一個人,教會了我很多東西。」

  在以後的年月裡,卓別林在家中編寫一部名為《怪相》的影片,打算讓二女兒維多莉亞主演。但計劃始終未能實現,儘管在1974年出版的他的《我的從影生活》畫冊中還宣佈要拍,但精力身體已不允許這位執著的藝術家再有機會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