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賽寧 | 上頁 下頁 |
一八 |
|
我面前曾是一片迷霧, 暴風雨使生活天翻地覆, 我痛苦不已, 因為我不知道, 事變最終把我們引向何處…… (《致一位女子的信》,1924) 他也充分意識到自己與時代的距離,但他力圖跟上時代的步伐。1924年葉賽甯曾在巴庫為基洛夫和伏龍芝朗誦過自己創作的歌頌革命和蘇維埃政權的詩歌。列寧的逝世也曾使他極為震動,他通過朋友的幫助弄到一張《真理報》記者證,在列寧靈柩旁佇立了幾個鐘頭……無限悲痛地注視著列寧的遺容。大概就在這種時刻,詩人腦海裡翻騰著化悲痛為力量的詩思: …… 拯救我們的人不在了。 他已長逝,而健在的人, 他所拋下的人們, 應當在河水洶湧氾濫之中, 把國家鍛成混凝土去抗洪。 (《列寧》,1924) 我是幸福的, 因為在黑暗的時期, 我同他一起呼吸, 一起生活, 有著共同的思想感情…… (《大地的船長》,1925) 然而,葉賽寧對自己能否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卻缺乏信心: 我不知道將來怎樣…… 也許,對於新生活我還能派上用場, 但不管怎樣,我還是希望看到, 貧窮落後的俄羅斯變得鋼鐵般堅強。 (《無題》,1925) 年輕的人們,祝你們繁花似錦! 願你們茁壯成長! 你們將有另外一種生活, 你們將把另一種歌兒歌唱。 (《蘇維埃俄羅斯》,1924) 然而應當說,葉賽寧的思想是頗為複雜的,世界觀是矛盾的。他雖然歌頌革命,但投身革命的決心不足,缺乏遠大的政治目標和明確的生活目的,甘當「同路人」。他雖然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個人生活中常常受情感和熱情的驅使而不能自拔。他寫過許多優美的愛情詩,但也曾把愛情稱為「傳染病」和「黑死症」。年僅30歲的葉賽寧最後由於精神抑鬱、情緒頹唐,帶著感情上的極度矛盾而了結自己的一生。不過,無論思想上和感情上如何矛盾和複雜,他對祖國、對無產階級革命和革命領袖的感情卻始終是忠貞不渝的。早在十月革命前他就顯示出自己的才能,創作了一系列優秀詩篇,但真正發揮出詩人的全部才能,贏得廣泛聲譽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後。那時他的詩以感情的真摯、構思的新穎、藝術形象的鮮明而受到讀者的喜愛,他被公認為第一流詩人。他的詩常常體現出革命勝利後社會發展的重大變化,反映出詩人思想認識和覺悟的提高及矛盾變化的過程,如《致一位女子的信》(1924)、《故鄉行》(1924)、《母親的來信》(1924)等詩。 葉賽甯曾這樣在詩中寫到自己政治思想上的矛盾: 我並不是一個新人! 這有什麼可隱瞞? 我的一隻腳留在過去, 另一隻腳力圖趕上鋼鐵時代的發展, 我常常滑倒在地。 (《衰老的俄羅斯》,1924) 這樣的詩句對我們理解葉賽甯創作道路的發展是頗有啟發的。感情的真實是抒情詩的藝術生命的基礎。葉賽寧的這些詩篇,作為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在一些知識分子心靈上的最初的反應,無疑是極其真實的。 在那大風大浪的年代 有誰不曾暈過船? 《致一位女子的信》 葉賽寧就是這樣通過自己獨特的真實感受表達了來自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在革命初期的思想情緒的。 葉賽寧雖然受過頹廢派的影響,但總的來說,他的詩歌創作的主導傾向是積極的,是肯定生活、歌頌革命的。我們不能單憑他自殺前夕所留下的幾行絕命詩而將他全盤否定。還是高爾基說得對:「你不能把謝爾蓋·葉賽寧從我們的現實中掩蓋或勾銷的,他表現著許多萬人的呻吟 和哀號,他是新與舊的不可調和的鬥爭的鮮明的和戲劇性的標誌。」①近三十餘年的情況表明,當代俄羅斯人及廣大讀者都十分喜愛葉賽寧的詩,不少詩人還從他那豐富多彩的詩裡汲取過靈感。 ①《葉賽甯文集》第5卷,第167頁,「文藝書籍」出版社,莫斯科,1962年。 一位罕見的抒情詩人已經長眠於地下,可他那深沉、憂鬱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在莫斯科東郊的公路旁,有一片挺拔的小白樺,從遠處望去,其中有一座紀念碑依稀可辨,走近一些則知,那就是葉賽寧雕像,仿佛詩人又依著白樺樹幹在沉思,仿佛詩人又信步走在泛著白色光點的白樺林中……這位大自然的驕子永遠也離不開大自然,他的心中蘊藏著多少抒不盡的情啊!…… 白樺樹啊白樺樹,人們從你那飽含深情和略帶哀愁的眼睛裡,時刻都能看到偉大俄羅斯抒情詩人葉賽寧的身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