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亞裡士多德 | 上頁 下頁
三七


  當然,事物總有兩面,亞裡士多德關於運動與靜止的理論有其正確性的一面,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作為樸素辯證法也有其局限性、片面性的一面。所以亞裡士多德反對赫拉克利特的命題,也有合理的因素。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我們既踏進又不踏進同樣的河流」等命題,成為辯證法的名言。但也不能不看到,對相對靜止有所忽視,至少沒有強調,容易使人們只見動不見靜。我們固然不能苛求古人、不能用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完備理論去衡量古人,那樣的話,有可能出現古人現代化傾向。

  但指出其不足、缺陷,是十分必要的。只從運動觀點出發,而不從運動與靜止的統一中去看問題,或者說忽視相對靜止,生活中的許多現象也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不能全面認識事物,對又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也不會全面理解,難免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同時,也容易被形而上學鑽空子。巴門尼德、芝諾等人反對赫拉克利特萬物皆動的思想,否認運動,擴大靜止,不能說不是他們抓住了赫拉克利特的運動觀上的不足和漏洞。所以,亞裡士多德的反對意見不是全都消極,而是有積極意義,對發展辯證法有益。

  亞裡士多德反對赫拉克利特「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積極一面,表現在:第一,強調了質的穩定性。決定事物本質和特徵的是事物的質而不是量,看不到質的作用,就分不清事物的區別,那倒是容易造成是非不清、事物混雜。在這方面,亞裡士多德有很多精彩論述,如:「世界上的事物,即使在量上可以流動不息,那也沒有理由認為事物在質上不能保持常態。」(《形而上學》)這裡,強調的是質的穩定性。第二,要把握住事物質的規定性。認識事物從何開始?他說,人們認識事物,首先看到感覺之外的客觀事物,這就是我們的認識對象,如果這個認識對象只運動不靜止,那就談不上認識,這裡,相對靜止成了認識的基礎和前提。他說:「萬物既如流水般沒有一瞬止息,要想對此有所認識是不可能的。」「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變動不止,沒有一刻能保持相同的狀態,用這樣的觀念作為我們判斷真理的基礎,是荒謬的。探索真理必須以保持常態而不受變動的事物開始。」(《形而上學》)這都是講的質的規定性,第三,命題,概念的含義要確定。他認為,命題、概念的含義確定,是討論和思考問題的起碼要求,不然,無所遵循,什麼也討論不清,對事物無法進行判斷。

  在運動觀問題上,亞裡士多德同樣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見解,在人類認識史上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但與其他方面相比,特別是與哲學思想、邏輯學說相比,似乎遜色一些。因為就運動觀總體看,還停留在對運動的一些表面現象的認識上,沒有揭示出運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上,在這方面他反倒比前輩赫拉克利特和德謨克利特落後。究其原因,就是用形式邏輯的矛盾律去分析一切,把矛盾律當作客觀事物的普遍規律,以點代面,以偏概全,是會在科學上走彎路的。科學上、真理上,任何一點不恰當的誇大,都將使人離開正確的航向。我們不苛求古人,然而分析其不足,于科學發展有利,于探索真理有益①。

  ①本節參見易傑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165頁;汪子嵩:《亞裡士多德關於本體的學說》,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74-75頁;楊壽堪:《亞裡士多德範疇學說簡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2-71頁。

  2.四因說

  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原因的,只有瞭解了這些原因,才算是認識了事物。亞裡士多德說:「很明顯,我們應當在生與滅的問題以及每一種自然變化的問題上去把握它們的基本原因,以便可以用它們來解決我們的每一個問題。」(《物理學》)他認為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共四個,這就是著名的四因說。

  這四個基本原因是:1.質料因。指的是事物構成因素,例如,建造房屋用的磚瓦木料,雕像用的銅或大理石。質料是運動變化中始終存在著的因素。2.形式因,亦即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結構,事物具有什麼樣的形式或原型,是一事物之所以成為該事物的根據。3.動力因。指的是事物賴以產生和變化的推動力,如銅只有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才會變成雕像。一般說來,製造者乃是被製造者的動力因,主動者是被動者的動力因。4.目的因。指事物形成要達到的目的,即變化著的事物所指向的目標。例如,散步是為了健康。任何一個事物的變化都必然涉及到這四個原因,其中質料因和形式因是事物的內在原因,動力因是發生變化的原因,目的因是變化過程的終極和目標。

  關於這四因的具體作用,可以用一個事物的變化來說明,張尚仁以蓋房子為例來分析。形成房子的四個原因是:第一,蓋房子需要磚瓦木石,這是建造房子的質料,這就是質料因;第二,修建什麼樣的房子,要先把圖樣設計出來,圖樣還不是房子,只是房子的形式,這是形式因;第三,有了磚瓦木石的質料和圖樣的形式後,就要由匠師和工人運用質料按照形式去營造房子,這是使質料符合形式的動力,為動力因;第四,房子要有用途,居住、堆放東西作倉庫,還是作工場,即要有目的,這就是目的因。房子是由這四種原因產生出來的,世界上任何產生出來的事物,都和房子一樣,有質料、形式、動力和目的這四種原因。

  這四種原因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呢?它們不是完全分開的,其中,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可以統一起來,亞裡士多德以橡樹為例加以說明。橡樹之所以是橡樹,與別的樹不一樣,是因為它有它的特點,是這些特點使橡樹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這些特點就是「形式」。這種形式是怎樣產生的?是由橡子長出來的。橡子要使自己長成橡樹,說明取得橡樹這種形式是橡子所要追求的目的。正因為橡子要達到長成橡樹的目的,才吸引它發芽生長。這說明,長成橡樹這種形式也是使橡子生長的動力。可見,形式之中已經包含了動力和目的。上面講的蓋房子,也是這樣。房子的設計圖樣是形式,其目的已在圖樣中反映出來了,要蓋成這樣的房子,需要人們去努力營建,動力自在其中,形式中包含了動力和目的。這樣一來,四因可以歸納為質料因和形式因這二因了。

  探討了四因之間的關係之後,還要明確事物怎樣由這四因產生運動變化。事物的產生和事物的運動變化是聯繫在一起的,亞裡士多德仍以橡樹為例進行分析。橡樹由橡子發育而來,就是說,橡樹在長出之前,已經潛藏在橡子之中了。或者說,橡子之中包含著可以長成橡樹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就是「潛能」。橡子長成橡樹之後,原來只是可能性的橡樹就變成了現實,即潛能變成現實。從潛能變成現實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運動變化。四因與這種運動變化是從不同方面解釋事物。橡子是橡樹的質料,橡樹是橡子的形式,從橡子到橡樹,既是「潛能」現實化的過程,同時也是質料形式化的過程。所以,運動變化就是質料的形式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