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亞裡士多德 | 上頁 下頁


  亞歷山大跟老師學習了三年,從16歲起,就隨父親征戰去了。腓力二世陸續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各個城邦,實現了稱霸全希臘的野心。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繼續擴大「戰果」時,遇刺身亡。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承王位。這位國王,不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這時,希臘在雅典和斯巴達戰爭之後,各國之間的摩擦和衝突從未間斷,它們之間的力量互相削弱,昔日的繁榮變成了一片混亂。小亞細亞那邊,各國和波斯帝國的爭戰也連綿不斷。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看准這個時機,率兵南下,一舉平定了希臘半島的爭戰,整個希臘臣服於馬其頓。局勢穩定了,亞裡士多德由故鄉斯塔吉拉重返雅典,辦起了呂克昂學園,講學論道,教育弟子。

  當老師在呂克昂的林蔭路上向學生們宣講中庸之道和「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時,他的這個弟子亞歷山大正橫刀躍馬,馳騁在歐、亞、非的廣闊大陸上。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自任馬其頓希臘聯軍最高統帥。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東征。經過10年的遠征,在遼闊的大地上建立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亞歷山大在政治上不接受亞裡士多德小國寡民的主張,但對老師還是尊敬的,在征戰中,也沒忘記老師,在建立他的大帝國的夢想中,一直關心著老師的教學與研究。

  他為老師提供了數目可觀的研究費用,派了成千人員為老師服務,這些人員中有打獵的、捕魚的、養蜂的、喂鳥的,分佈在希臘和亞洲的各個地區,凡發現過去沒見過的動物或植物,能取實物的取實物,不能取實物的就繪出圖樣,附上詳細的說明,派專人送到亞裡士多德那裡。部隊遇到珍禽異獸,奇葩異草,也收集起來送到呂克昂學園。「亞歷山大當時命令人做這樣的安排:凡在亞細亞發現了什麼有關新的動物或植物的材料,便必須把原物或該物的繪圖或詳細的描述寄送給亞裡士多德。亞歷山大的這種關懷使亞裡士多德有了一個很好的條件,來收集他對自然研究的寶貴資料。普裡尼記述說:『亞歷山大命令近一千個以打獵、捕魚、捕鳥為生的人,波斯帝國境內動物園、禽鳥園、魚塘的監督者,經常供給亞裡士多德以每個地方值得注意的東西。』①」正是在亞歷山大的幫助下,亞裡士多德建立起了一座規模可觀的生物實驗室,進行了廣泛的博物學研究。據說亞歷山大還下令為亞裡士多德搜集各城邦的法律政制資料,為亞裡士多德的政治學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幫助。

  ①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277頁。

  這種師生情後來中斷了。亞裡士多德的親戚加里斯芬(由亞裡士多德推薦跟隨亞歷山大出征)被控參與了陰謀活動,被亞歷山大處死,從此二人關係惡化。英國學者鐵聶爾說:「此後據書傳所說,亞歷山大欲使亞裡士多德代他親戚負責,密圖報復,如果此話不誣,那麼,亞歷山大忙著遠征印度以致這罪惡得以免掉,實為幸事。」①

  ①(英)鐵聶爾:《亞裡士多德》,中華書局,1929年版,第12頁。

  師生關係的變化,並未影響當時人們的看法,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形勢驟變,亞裡士多德仍因與亞歷山大家族關係密切而受到衝擊。這在上一章已談過,不再複述。

  第三章 求知是人的本性

  黑格爾①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如果真有所謂人類導師的話,就應該認為亞裡士多德是這樣一個人。」這一評價很高,似也恰當。也有人稱亞裡士多德為「學問之父」,其含義是指他奠定了邏輯學和生物學基礎,是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是許多學科奠基人之一。科學發展史告訴人們,一個人能發現某一規律,發明某一技術,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奠定某學科的基礎,可謂大科學家;某一時期、時代某方面的集大成者,更是歷史上極少見的人物。亞裡士多德獨創邏輯學和生物學,集古希臘哲學之大成,其歷史地位是同時代人及無數後人所不及的。

  我們說亞裡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並不是說他建立了一個無所不包的科學體系,宣示了幾條永恆不變的真理,而是因為他把希臘哲學愛智慧、尚思辨的精神,也就是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精神,充實了,具體化了,發揚光大達到高峰。亞裡士多德的哲學尊重經驗,跟隨現象,最後歸於理智和思維。他認為,求知是人的本性。正是他這一思想,使他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大思想家。

  ①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380頁。

  1.求知是人的本性

  不求仕途,專心學問的學者,其著作、學術成就就是他的歷史,他追求的結果。亞裡士多德的名言是:「求知是人的本性。」這反映了他的人生態度,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歷程。亞裡士多德終其一生都受一個不可遏止的欲望——求知的欲望所支配。他的整個生涯和各種活動都表明他最為關注的是發現真理、增加人類的知識量。同時他認為求知不只是他個人的欲望,他真誠地認為愛好知識,尋求真理乃是人所共有的本性。在他看來,理智的活動即是生活,「獲得智慧是愉快的;所有人都在哲學中感到自由自在,希望花時間研究它而將其他事情擱於一旁」①。

  這就是說,在亞裡士多德看來,哲學並不是在學園中所研究的抽象科學,而是對知識的追求。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①亞裡士多德正是這樣理解哲學的。他堅信,人類光輝燦爛的未來,只有通過持久不懈的學術研究,逐漸積累知識才能達到。並告誡人們說,按求知的欲望行事,實現自我乃是人生最崇高的目標,從事理智活動,進行思辨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①亞裡士多德早期著作《勸勉篇》,轉引自喬納遜·伯內斯:《亞裡士多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頁。

  ①《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519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