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無盡的探索 | 上頁 下頁
六一


  ◎40.價值在事實世界中的地位

  本節的標題類似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偉大的人,沃爾夫岡·苛勒所寫的一本書的標題。我發現在他的書的第一章中,他對問題的表述不僅是令人欽佩的,而且是非常動人的;而且我認為它不僅僅會感動那些回憶起寫成該書的那個時代的人。然而我被苛勒自己對他這些問題的解決弄得沮喪不堪:「價值在事實世界中的地位是什麼?價值如何能使它們進入事實世界?」我感到他的論點不能令人信服:他認為格式塔心理學能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作出重要貢獻。

  苛勒說得非常清楚,為什麼少數科學家以及受過科學訓練的少數哲學家喜歡談論價值。理由完全是,關於價值談論得那麼多不過是空話。因此我們之中有許多人害怕我們,不過是產生空話,或者即使不是空話,也是不易與空話區別的話。對於我,這些害怕是有充分根據的,儘管苛勒努力要我們相信我們應該大膽,應該冒險。至少文獻幾乎無限的倫理學理論領域內(我沒有把山上寶訓包括在內),除了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辯護》(其中倫理學理論起次要作用),康德的某些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形而上學基礎》(這本書不太成功)以及弗雷德裡希·席勒的機智地批判康德的嚴格作風的挽歌外,我不能回憶起已經讀過什麼卓越的引人注目的東西。也許在這個書單上我可以補充叔本華的《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除柏拉圖的《辯護》和席勒絕妙的論康德的《歸化》以外,這些根本沒有接近於達到它們的目的。

  因此我要說的不過是價值隨問題一起出現;價值不能沒有問題而存在;價值和問題都不能從事實中推導出來或以別的方式獲得,儘管它們往往同事實有關或同事實有聯繫。就問題而言,我們在注視某個人(或某個動物或植物)時,可以猜想他(或它)正在試圖解決一定的問題,即使他(或它)也許完全不意識到那個問題。否則,一個問題也許可在它同其他某個問題或同某個嘗試的解決辦法的關係中批判地或客觀地被描述和發現。在第一種情況下,只有我們關於人的問題的歷史猜想屬￿世界3;在第二種情況下,問題本身可被認為是世界3的一個成員。價值也是如此。可以猜想一個事物、一個思想、一個理論或一個觀點,有助於解決一個問題,或者是問題的一種解決辦法,它在客觀上是有價值的,不管它的價值是否被努力解決那個問題的那些人有意識地作了正確評價。但是如果我們的猜想表述出來了,並提交討論,它就屬￿世界3。否則(與某一問題有關的)價值也可以在它同其他價值或其他問題的關係中被創造或發現並且得到討論;在這迥然不同的情況下它也可變成世界3的一個成員。

  因此,如果我們假定從前有一個沒有生命的物理世界是對的,那麼我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沒有問題、因而沒有價值的世界。有人常常認為價值只是隨意識進入世界。這不是我的觀點。我認為價值隨生命進入世界;而如果有沒有意識的生命(我認為是有的,甚至在動物和人中,因為有像沒有夢境的睡眠這種事情),那麼我認為也會有甚至沒有意識的客觀價值。

  因此價值有兩部分:生命、無意識的問題所創造的價值和人心,基於以前的解決辦法努力解決好歹有所理解的問題時創造的價值。

  這就是我認為的價值在事實世界中的地位。它位於歷史上突現的問題和傳統的世界3,並且它是事實世界的一部分——儘管不是世界1事實的一部分,而是部分由人心產生的事實的一部分。價值世界超越了無價值的事實世界——超越了可以說是沒有理性的事實世界。

  我認為世界3的內核是問題、理論和批判的世界。雖然價值並不屬￿這個核心,但它是受價值支配的:客觀真理及其成長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能夠說,貫穿這人類智力的世界3,這個價值仍是一切之中最高的價值,儘管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他價值進入我們的世界3。因為隨著提出的每一個價值,產生了這樣的問題:還有價值,是真的嗎?它在價值的等級系統中有它固有的位置,是真的嗎?仁慈比正義有更高的價值,甚或可與正義相比擬,是真的嗎?(因此我十分反對害怕真理的那些人——他們認為真理是侵蝕知識之樹的罪過。)

  我們已經概括了人類世界3的思想:廣義的世界3不僅包括我們智力的產物,以及從中出現的意料不到的後果,而且也包括更廣義的我們心的產物;例如我們想像的產物。甚至理論、我們智力的產物,也起源於對神話的批判,神話是我們想像的產物:沒有神話它們是不可能的;沒有發現事實和虛構、或真理和謬誤之間的區別,批判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神話和虛構不應從世界3中加以排除。這也就把我們引導到包括藝術以及事實上包括一切人類產物,在人類產物之中我們曾注入我們一些思想,並且人類產物體現批判(在比單是智力批判更廣泛的意義上)的結果。也包括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吸收和批判了我們先驅的思想,並試圖形成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和學生,我們的傳統和機構,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目的和我們的目標可能也是如此。

  當代哲學的一個嚴重錯誤是看不到這些事物——我們的成果——儘管它們是我們心的產物,儘管它們與我們的主觀經驗有關,卻也有客觀的方面。一種生活方式同另一種生活方式可能是不相容的,與一種理論同另一種理論可能是在邏輯上不相容的意義幾乎相同。這些不相容性是客觀存在,即使我們不知道它們。像我們的理論一樣,我們的目的和我們的目標可能是對抗的,可以作批判比較和批判討論。

  然而主觀研究法,尤其是主觀的知識理論,認為世界3對象——甚至那些狹義的對象,例如問題、理論和批判論證——仿佛僅僅是認識主體的表達或表現。這種研究法十分類似表現主義的藝術理論,一般地說,它把一個人的作品僅僅看作或主要看作是他內在狀態的表現;並且它把自我表現當作目的。

  我正在試圖用一種十分不同的觀點來代替人與他的作品的關係的觀點。在承認世界3隨我們而起源時,我強調它的相當大的自主性,及其對我們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的心、我們的自我沒有它不可能存在;它們固定在世界3中。我們把我們的理性、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思想和行動的實踐歸功於我們與世界3的相互作用。我們把我們的智力成長歸功於它。並且我們把我們對我們的任務、我們的工作的關係以及它對我們自身的作用歸功於它。

  表現主義的觀點是我們的才能、我們的天才,以及我們的教養,因而還有「我們整個個性」決定我們的所作所為。結果的好壞是根據我們是否是有天賦的、引起興趣的個性。

  與此相反,我認為一切取決於我們自己與我們的任務、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問題、我們的世界3之間的交流;取決於這個世界對我們的作用;取決於通過我們批判自己的作為而能放大的反饋作用。正是通過努力客觀地看我們已做的工作——即批判地看它——以及把它做得更好,通過我們的行動及其客觀結果的相互作用,我們能夠超越我們的才能和我們自己。

  正如我們的孩子一樣,我們的理論以及最後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也是如此:我們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它們的製造者。我們從我們的孩子或我們的理論獲得的知識可以比我們曾傳授給他們的更多。這就是我們如何能夠把我們從無知的泥淖中撥出來,以及我們大家如何都能夠對世界3作出貢獻。

  我猜想我們僅僅在同世界3的相互作用中成長並且變成我們自己,如果這個猜想是對的,那麼我們大家都能夠對這個世界作出貢效,那怕只有一丁點兒,這個事實就能夠給每個人以安慰,尤其是給那感到他在思索時發現了比他應得的幸福更多的人以安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