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維多利亞女王 | 上頁 下頁 |
二一 |
|
好在阿爾伯特不是個外行。他對於美術方面的非凡的專業知識使得委員們的不適很快就消散了。關於新建築的四壁的裝飾物,那些壁畫是否要帶有道德色彩,委員們發生了分歧。「應該,完全應該包含著高尚的道德內容。」阿爾伯特十分肯定地說,「儘管很多人對於這些作品只不過是走馬觀花,但畫家可不能由此而忘了還有別人會以更深邃的目光來鑒賞他們」,這番議論使委員們大為折服。 阿爾伯特的出色表現使他在英國上流社會,在那些傲慢的紳士們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而他在緊接著的一項更為複雜艱巨的工作中——改革王室內部組織的巨大成功更為自己也為女王贏得了面子,樹立了威信。多年來,王宮內一片混亂,不成體統。各種勾心鬥的,相互間的扯皮敵視,各種淫糜與懶散充斥王宮。這樣一種混亂由來已久,即便是那個看來手腕非常的萊恩男爵夫人也無從進行改革。現在她的權柄掌握在阿爾伯特的手裡,阿爾伯特帶著德國人的那種嚴謹與自信勇敢地向這道難題宣戰。 他首先要斯托克瑪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細心調查並寫出了一份縝密的備忘錄。這份詳盡而嚴密的備忘錄表明,皇帝的管理權,以最莫名其妙的方式被幾個主管分割,而這幾個主管卻彼此獨立,各自擁有界限模糊又變化不定的權力,他們互不負責,也互不協作,卻又沒有一種力量能限制他們,特別是大管家和宮廷大臣,這兩位品銜高勢力大的貴族高傲自私,互不買帳,在白金漢宮,宮廷大臣管轄著除廚房、儲藏室和食品室之外的所有房間,而廚房、儲藏室和食品室則歸大管家管。而至於宮外的一切則由園林處負責。他們之間的不合作常常導致這樣一些啼笑皆非的事實:當宮廷大臣或大管家的下屬擦窗子的裡面時,外面卻要園林處的人去擦了。 眾多的役從的管理也同樣過於分散,女管家、僮僕和侍女歸宮廷大臣統轄;廚房司務、廚師、搬運工則隸屬于大管家;而聽差、門衛卻賣命于廄長。只要是不屬自己管轄的役從不管他在幹什麼誰也視而不見,懶管閒事。這樣互相慫恿,僕俑中紀律相當渙散,偌大的宮室,那麼多的僕俑卻常常連一個影子也見不到。他們想跑開多久就跑開多久,甚至躲到一邊睡大覺去了。而女王陛下的賓客們卻常常無人領他們到安排的房間裡去,以至於在迂回曲折的長廊裡迷了路,到處亂撞。有一次,女王發現餐廳裡的壁爐裡從不點火,她詢問原因,回答是:「大管家管置架,宮廷大臣管點火。」 這樣一種管理上的混亂造成了無以計數的糜費、奢侈和貪污。在宮中有條規矩,凡點過一次的蠟燭就不再使用,但剩下的蠟燭如何處置?都到哪裡去了?誰也說不清楚。有一次阿爾伯特在清點帳目時,對一筆用於「紅房子酒」的35先令的細帳感到有點莫名其妙,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查清:喬治三世時,在溫莎堡曾有一所掛紅簾的警衛室,警衛每天可得到5先令的酒錢。如今這支衛隊早已撤銷,但酒錢卻仍在支付,一個隻掛了個膳食官助理閒職而什麼事也沒管的士官得到了這筆開支。 有一件醜聞在當時英國各大報紙上披露,一個叫做瓊斯的17歲少年一次又一次地混入看起來戒備森嚴的幽深的皇宮,有時是裝扮成一個掃煙囪的役從混入其中,有時他乾脆便攀越圍牆,鑽過忘了關起來的窗子得以進宮。有一次他在宮中整整待了三天,據他說,他躲在不同的床下,坐過了御座,模仿著國王的訓斥與宣誦。看到了女王並聽到了公主的哭聲,還自己設法搞到了湯和其他食物。最後他躲在女王隔壁的臥室裡的一張大沙發的底部,仍舊無人發現,直到他感到了無聊,故意發出一聲恐怖的叫聲,最後才被發現並從沙發底部被拖了出來。令人吃驚的是,就是這個瓊斯在後來又好幾次溜進了白金漢宮繼續那些惡作劇。 瓊斯並沒有什麼出眾的才能,他是一個普通少年,一個普通裁縫的兒子,只不過是好出風頭罷了。 瓊斯事件把皇宮的混亂無序暴露無遺。 艱苦的調查之後,阿爾伯特開始行動。他解除了那些互相扯皮的主管而將權力集中到總務長一個人手裡,由他本人負責統一管理。除去了多餘的人員,整治了鬆弛的紀律,侍從們人人各司其職。開支也大大地節省了,多年龐雜淤積的弊端蕩滌殆盡,各種醜聞也被杜絕,那個紅房子士官也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放棄薪俸,要麼擔負起膳食官助手的職責。 很快,皇室的風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清正賢明,井然有序。多年的積習在阿爾伯特手裡一掃而清,看到這一切,維多利亞也感到了特別的輕鬆與愜意。 使女王尤為興奮的是,不僅是美滿的婚姻,不僅是皇室的清明肅整,而是她看到她的大英帝國勢力越來越強大,對外擴張中勝利的捷報不斷地傳來,從亞洲、歐洲、非洲、美洲、澳洲,幾乎是在全世界所有地方都展示了她的大英帝國的影響和力量。甚至從1840年開始,她的堅船利炮已挺進了那個當時在全世界最大也號稱最為強盛的東方大清帝國,並於1842年迫使那個神秘的東方國家簽署了割地賠款的《南京條約》。她的帝國號稱是日不落帝國,她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她為一種帝王至尊的榮譽與威儀所沉醉。 阿爾伯特決心把女王的這種榮譽與威儀用一種奇特的形式固定下來,使之變得可感可觸。在阿爾伯特看來,最好的形式便是在英國召開一次萬國博覽會。自從18世紀6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在世界工業製造方面一直占著領先地位,各種新的發明創造令人振奮,哈格裡夫斯的珍妮紡紗機、阿克萊特的水力紡紗機、克隆普頓的騾機、卡特萊特的水力織布機、瓦特的蒸汽機,特別是19世紀剛由史蒂芬孫發明的火車,令英國人自豪不已。 按阿爾伯特的計劃,萬國博覽會不僅展示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成就,它還將包羅全世界各國在原材料生產、機械製造、機械設計、廠家製作以及在應用與造型藝術中各種先進的最有價值的生產樣品。他感到,這樣龐大的工作只有他的「日不落帝國」才能做到,他們的殖民地遍佈全球,他們完全可以搜刮到這些最有價值的樣品。萬國博覽會也可以看作是英帝國主義殖民「成績」的大展覽。阿爾伯特深信這一定能使一貫熱衷於殖民政策的維多利亞女王陶醉不已。 展覽的場地——博覽會大廈應該是巍峨氣派、豪華,這樣才能真正顯示出帝國及帝王的威儀。阿爾伯特把地址選在了著名的海德公園,他又從238種方案中選擇了一種由著名的巨型花房設計師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的大廈設計方案。 大廈的建築遇到了資金不足與反對者的嚴重干擾等諸多阻力,反對者們大肆喧囂,宣稱博覽會將成為全英國的暴徒和全歐洲的持不同政見者的聚集地,而在它的開幕之日,肯定將有一場騷動甚至可能是一場革命。他們甚至斷言這個玻璃大廈的玻璃頂是有氣孔的,而5000萬隻麻雀的糞便將從氣孔中落下把所有的展品弄得一塌糊塗。激怒的新教徒詛咒博覽會是一項狂妄的邪惡工程,它將招致上帝對全民族的懲罰,一位上校在國會辯論時祈禱上蒼將冰雹與雷電轟向這可惡的玻璃大廈……阿爾伯特卻不為所動,頂住一切壓力,他夜以繼日的工作,籌措資金,視察工程進程,主持公眾集會,發表演說,與文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保持聯繫,以收集最新工業樣品,他不斷地失眠,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但他朝著自己的目標推進的步伐一刻也沒有放鬆。 1851年5月1日在倫敦的海德公園,首屆萬國博覽會在歡欣鼓舞和萬民歡呼的氣氛中開幕了,女王親自主持了開幕式,並為此剪了彩。博覽會玻璃大廈高聳矗立,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令成千上萬的人民激動不已,就連最怨恨的嘲笑者也為如此巨大巍峨的工程所折服,加入到讚美大合唱的行列。這座耀眼奪目的大廈不僅是博覽會的象徵,也是維多利亞統治下強盛的大英帝國的象徵,也是維多利亞本人作為帝國國王威儀的象徵。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是英帝國主義殖民罪惡的象徵。因為英帝國主義的強盛是建立在對本國無產階級壓榨特別是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剝削的基礎之上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