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鐵托 | 上頁 下頁 |
六 |
|
這些革命青年已經組織起反抗王朝的秘密團體。 「青年波斯尼亞」在這些團體之中最為活躍。這些團體認為他們的鬥爭目標是共同的,因此,彼此互相支持,互相鼓勵。 當時主張實行易蔔生的不斷反叛觀念,認為這種觀念是生活的主要規律的思想家迪米特裡耶·米特裡諾維奇和弗拉迪米爾·切裡納,成為青年精神領袖。 而俄國民粹派的民思潮、蒲魯東主義,在他們當中也頗時興。 他們崇尚不妥協的精神,同時崇尚暴力,而他們認為暴力之中,暗殺手段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這些青年人很是勇敢,有一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只可惜,他們的勁兒用得不是地方。 維也納為了「尋找充分的證據」曾派了特使到薩拉熱窩去進行「調查」。誰知派出的特使並沒有照政府的意圖行事。這位特使名叫弗裡得裡希維茲內。他所尊重的只是事實。他瞭解到,刺客加夫裡洛·普林齊普在行事前確是由貝爾格萊德進入波斯尼亞的,但這不能說明實質問題。特使沒有發現刺殺事件得到了塞爾維亞當局的支持的任何證據。7月13日,他起草電報給維也納。電報說:「不存在任何證據表明塞爾維亞政府對於組織謀殺或者提供武器等方面負有責任。也沒有任何證據使人對這樣的事情產生懷疑。」 不用說,電報使維也納大為惱火,他們乾脆不再理睬調查的事,而是直接下結論說:「行刺的想法產生於貝爾格萊德。」還說塞爾維亞的文武官員、「國防」組織的成員「向刺客提供了武器」,而塞爾維亞邊界部門負責人則「把刺客們送進了波斯尼亞」。 事實上,當時塞爾維亞當局是竭力想避免與任何外國進行一場新的戰爭的,更何況是強大的奧匈帝國? 兩次巴爾幹戰爭使塞爾維亞已經殺得精疲力窮。它的兵員已深感不足,武器也已耗盡。即使編制不足額的軍隊,武器也極為不足。當時槍就少10多萬枝。由於大家忙於戰爭,經濟也比鄰國顯得落後了。 還有一個原因,說明塞爾維亞政府不會與行刺事件有關:國內正準備大選。各政黨都在忙於競選活動。 沒有任何政黨想借助於對外擴張來拉選票。如果事件果真是塞爾維亞方面組織策劃的,它也不會選擇這樣的時機。事情正好相反,塞爾維亞政府由於害怕出事,曾進行了若干防範措施。 奧匈及德國方面卻不按事實說話。事發後,奧匈帝國軍隊總參謀長康德拉宣稱:「這不只是一個狂熱之徒犯下的罪行,這次行刺是塞爾維亞向奧匈宣戰如果我們放過這個機會,帝國將面臨南斯拉夫的、捷克的、羅馬尼亞的和意大利的野心的大爆發出於政治上的原因,奧匈必須打這一仗。」 差不多整個奧匈帝國的統治階級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帝國駐貝爾格萊德公使吉茲爾在給維也納的報告中也說:「行刺事件使我們在道義上處於有利地位。」 於是,帝國加緊進攻塞爾維亞的準備。但做法上「內緊外松」。一向持「主戰」觀點的總參謀長康德拉離開維也納,宣佈去涼快的地方「避暑」。 7月23日,維也納向貝爾格萊德發出了照會。 這是最後通牒!帕楚博士決定趕快召集內閣會議。 首相尼古拉·帕希奇與參謀長拉多米爾·普特尼克缺席。 「只有拼死,別無他途!」教育大臣留巴·約萬諾維奇首先開腔。其他政府成員沒有不同的意見。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帕楚博士以政府的名義,通報全體駐外機構,說如果戰爭不可避免,那麼,塞爾維亞將投身於戰鬥。 說來也巧,這時,各友好大國的使節沒有一個呆在貝爾格萊德,尤其俄國、法國和英國,使館只有低級別的外交官在主持館務,但帕楚博士還是把塞爾維亞政府的基本立場告訴了這些國家的外交代表。 第二天,也就是7月24日,帕希奇被召回貝爾格萊德。他也主張不接受奧匈的最後通牒。他當天清晨去了俄國公館,隨後會晤了英國代辦。他還召見了黑山和希臘公使。 攝政王亞歷山大向俄國沙皇及意大利國王發出了個人呼籲。當天,俄國政府開會研究局勢,決定在面對奧匈的四個軍區實施動員。 塞爾維亞政府發出疏散令。同時,帕希奇在和閣員們一起絞盡腦汁,起草對奧匈照會的複照。 7月28日,即刺殺事件過後1個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宣戰是通過電報的形式宣佈的。 當天中午,尼古拉·帕希奇正在尼什一家咖啡店裡吃午飯。他獨自占著一張桌子。一名憲兵給他送來一份電報。帕希奇還沒有吃完飯。看完電報,他站起身來,向在場的人宣佈: 「奧地利向我們宣戰了,它就要滅亡了。上帝將賜我們以勝利!」 8月,德、俄、英、法等國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