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托洛茨基 | 上頁 下頁 |
四五 |
|
哥薩克將軍阿金指揮的第2軍已經從東北方向逼進喀山,他們俘獲兩輛裝甲車,擊毀兩門大炮,擊潰敵人一個分隊,還佔領了離喀山12俄裡的兩個村莊。 飛行員帶著指示和要求又立即返回。喀山落於鉗形包圍之中。他們的這次夜襲,正如後來偵察員所證實,大大挫傷了白軍的抵抗力。敵人的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口岸炮兵成了啞巴。伏爾加河上的驅擊艦使白匪聞風喪膽,猶如後來彼得格勒城下年輕的紅軍部隊一聽見「坦克」就不寒而慄一樣。有人造謠說布爾什維克軍隊裡有德國人指揮作戰。喀山城裡有錢人大批逃跑,工人住宅區又開始活躍,一個火藥廠甚至發生了騷亂。部隊士氣大振。 斯維亞日斯克一月充滿著激動人心的插曲。每天都有一些事件發生。常常夜裡跟白天一樣的熱鬧。托洛茨基是第一次親臨戰爭第一線。這還算一場小戰役,僅投入2.5~3萬人,但它與大戰役只是在規模上有所區別。這是一場大戰的活的樣板。正因為這樣,它使人直接感到波瀾起伏和驚心動魄。小戰爭,但卻是一所大學校。 這時,喀山城下的形勢出現意想不到的好轉。各種雜牌部隊編成了正規軍,許多從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別的地方選派來的工人共產黨員加入了部隊。 團隊經受了鍛煉,更加富有戰鬥力。政治委員在部隊中被看作是革命的領導者和專政的直接代表。法庭用實例告誡大家,革命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要求每一個人做出最大的犧牲。由於宣傳、組織,以身作則和懲治緊密結合,短短幾個星期內使部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動搖和渙散的群眾變成了真正的軍隊。炮兵已取得明顯的優勢,艦艇控制了江河,空軍也取得了制空權。托洛茨基堅信,喀山指日可待。 9月1日,托洛茨基突然收到一封莫斯科發來的密電: 速回。伊裡奇受傷,傷勢不明。神態安詳。 斯維爾德洛夫 1918年8月31日 托洛茨基接到電報後立即返回莫斯科。莫斯科的廣大黨員異常沉痛,也非常堅定。這種堅定最鮮明地在斯維爾德洛夫身上表現出來。醫生說列寧不會有生命危險,將竭力使其儘快恢復健康。托洛茨基向黨報告了東部戰線所取得的勝利,以此來鼓舞大家,隨即又返回斯維亞日斯克。喀山於9月10日收復。兩天以後,左鄰第1軍攻佔了辛比爾斯克。這並不使人感到意外,因為8月底第1軍軍長圖哈恰夫斯基曾向托洛茨基保證,一定在9月12日以前拿下辛比爾斯克。這個城市被攻下以後,他給托洛茨基拍電報說:「命令已經執行,辛比爾斯克被攻克。」這時列寧已經恢復健康,他也興奮地拍了賀電。整個東部戰線形勢都在好轉。 第二十章 保衛彼得格勒 1.浴血奮戰 第7軍負責防守彼得格勒西大門。長期駐守不動給部隊士氣帶來不利影響,革命警惕性也大大減弱;一些優秀幹部和戰鬥小分隊又被陸續調出支援其他鬥爭更激烈的戰線。革命部隊需要不斷灌注革命熱情,而長期按兵不動最終往往導致不幸,甚至災難。這一次第7軍就是這樣。 1919年7月,芬蘭灣中的至關重要的紅山炮台被白衛軍部隊佔領。幾天以後,一支紅海軍部隊又重新把它奪了回來。後來查明,原來是第7軍參謀長柳德維斯特上校向白匪洩露了全部機密情報;另外還有幾個陰謀分子同他合謀。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第7軍。 7月,被高爾察克委任為自己的全權代表的尤登尼奇將軍擔任了白匪軍西北軍總司令,8月,又在英國和愛沙尼亞的支持下建立了俄國「西北政府」。 芬蘭灣的英國海軍保證給他們以支持。 尤登尼奇的進攻選擇在紅色政權遇到嚴重困難的時刻。鄧尼金佔領了奧勒爾,並威脅著紅色政權的軍事工業中心圖拉,而這裡離莫斯科只有一個很短的路程,紅色政權不得不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南方。然而在此同時,尤登尼奇發動了進攻。第7軍受到來自西線敵人的第一次沉重打擊,幾乎未加抵抗就丟盔棄甲,節節敗退。彼得格勒的領導人(首先是季諾維也夫)連忙向列寧告急,訴說敵人裝備精良,有自動步槍、坦克、飛機,還有英國的重炮艦在側翼掩護,等等。列寧由此得出結論,要戰勝尤登尼奇的擁有最新技術裝備和由軍官組成的軍隊,只有袒露或削弱其他戰線,首先是南方戰線。但這一點連想也不能想。因而,根據他的意見,只有一條路:放棄彼得格勒,縮短戰線。當列寧斷定非做這種截肢手術不可之後,他就開始說服其他人。 托洛茨基從南方一回到莫斯科,就堅決反對這一方案。尤登尼奇和他的主子不會以彼得格勒為滿足,他們還想在莫斯科跟鄧尼金會師呢。尤登尼奇一旦佔領彼得格勒,將得到大批工業和人力資源;何況,從彼得格勒到莫斯科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由此托洛茨基得出結論:應當誓死保衛彼得格勒。他的意見當然首先得到彼得格勒人的支持。當時的政治局委員克列斯廷斯基表示贊同他的意見,似乎斯大林也是站在托洛茨基這一邊的。托洛茨基同列寧進行了幾次辯論,最後列寧說: 「好吧,那就讓我們試試看吧。」 10月15日,政治局通過了托洛茨基起草的關於前線局勢的決議: 「鑒於存在著嚴重的軍事威脅,必須把蘇維埃俄國變成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立即對黨員、蘇維埃工作人員和工會幹部進行登記,編造名冊,為徵召入伍做好準備。黨和工會組織要協助做好這一工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