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屠格涅夫 | 上頁 下頁 |
二四 |
|
§第十一章 《貴族之家》 1858年6月,屠格涅夫回到了祖國,在他出國的兩年內,俄國的社會政治生活有了明顯而重大的發展。早在克裡米亞戰爭之前,專制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度就呈現出明顯的解體跡象,現在,農奴解放問題已成為歷史的必然。它的實現可能有兩條途徑: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即由農奴主制訂解放政策並獲得自由派支持,以保留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另一條是人民進行農民革命,消滅農奴制並推翻沙皇政權。這是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為首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提出的。 在《現代人》編輯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同盟中又加入了杜勃羅留波夫、米哈伊洛夫、謝拉科夫斯基、謝甫琴科等,他們經常不斷地為雜誌撰稿。 車爾尼雪夫斯基及其盟友的革命的思想方式是貴族作家決不能接受的,這種觀念的對立導致了後來文學界力量的最後劃分。 屠格涅夫和安年科夫等為雜誌撰稿的持自由派觀點的作家,指責涅克拉索夫重用車爾尼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不過,自由派作家儘管反對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的政治觀點,但對他們的巨大精神力量和道義力量,以及淵博的知識又不得不承認。 不久,屠格涅夫離開彼得堡去斯巴斯科耶,準備完成他的《貴族之家》。雖然小說的情節、結構都已考慮成熟,但在國外,由於心緒不寧,寫作進行得很困難。到了斯巴斯科耶,屠格涅夫充滿信心地投入到寫作中,計劃在初冬完成這部作品。 《貴族之家》的主人公是一個貴族拉夫列茨基,他的生活很不正常,起初接受過荒唐的教育,結婚後,妻子兇狠、愚蠢而又道德敗壞,婚姻的失敗使拉夫列茨基被迫過著無聊的貴族生活。妻子僑居國外多年,訛傳已去世;後來拉夫列茨基愛上了遠房外甥女麗莎·卡裡舍娜,一個嚴肅而善良的姑娘。然而不久之後他妻子突然歸來,他和麗莎接受社會道德倫理觀念的約束,決然分手。麗莎遁入修道院。 拉夫列茨基也是個「多餘人」的典型,儘管他比羅亭前進了一步,力圖克服言論與行動之間的脫節,比較重視務實,力求在自己莊園裡改善農民的生活,願意接近人民,但在他身上仍有嚴重不足:貴族習氣和懶惰無為的作風,結果只能向命運屈服。不過,拉夫列茨基的悲劇和羅亭不同,羅亭是在從事社會實踐和同環境作鬥爭中遭到失敗,拉夫列茨基是在意識到個人幸福與社會道德觀念相矛盾時不得不將它放棄,拉夫列茨基同麗莎不能幸福結合,是因為他已經結婚,國家法律和教會戒律成了他們的障礙。 兩個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和麗莎都是貴族社會道德和習俗的犧牲品。麗莎生長在俄羅斯一個偏僻角落裡,未受過上流社會繁瑣禮節教育的束縛,在老年保姆的影響下,篤信宗教。她真誠樸實,熱情坦率,在周圍生活中找不到寄託,於是心靈上便產生了一種對宗教的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當她意識到對有婦之夫的拉夫列茨基的愛是一種「罪孽」,就離開自己的家到修道院隱居了。 《貴族之家》女主人公的悲劇形象,給俄國文學留下了一個俄羅斯少女道德純潔和精神高尚的表徵。 在俄羅斯文學中,屠格涅夫第一個在《貴族之家》裡提出了宗教對婚姻的羈絆這樣一個非常重要而尖銳的問題。 屠格涅夫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強調從生活出發,「我的一切像樣的東西,都是生活賦予的」《貴族之家》裡有鮮明的自傳體色彩。拉夫列茨基那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小村莊瓦西裡耶夫斯科耶,就是作者經常去打獵的自己的小村莊托普基。1858年夏,屠格涅夫曾和詩人費特在這裡打過沼澤地上的野物。這座村莊裡看守破舊的老爺大院的老僕人,就是小說中以熱情關切的口吻談到的那位老僕人安東,並保留了他的真實姓名,仍舊穿著灰色外套,戴著自己編織的白色手套。 屠格涅夫認為,典型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取決於能否巧妙而完滿地抓住某一類型人物所具的共同特點。屠格涅夫在塑造這樣一個典型形象時,總要有一個「原型」,在此基礎上逐漸把「合適的成分摻雜進去,粘附在他身上」。因此,屠格涅夫作品中的主人公——羅亭、巴紮洛夫、涅日達諾夫都不是以某一形象為直接和唯一的原型,而是融合了各個不同的「模特兒」身上的特點,如巴枯甯、杜勃羅留波夫、皮薩列夫拉夫列茨基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典型性人物。在這個人物身上,綜合了一些自傳性的情節和屠格涅夫同時代人的一些特點。「原型」則是屠格涅夫的朋友著名詩人尼奧加遼夫。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