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泰戈爾 | 上頁 下頁 |
五 |
|
§第二章 早熟的天才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多產的作家,而且也是一個早熟的天才。早在少年時代,他就創作了數量驚人的作品。從13歲到18歲,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作品;1881年至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詩集《暮歌》、《晨歌》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1886年,詩集《剛與柔》 出版,是泰戈爾創作道路上一個新起點,面向人生,面向現實生活。1890年詩集《心中的嚮往》出版,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自己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 在這一時期,他還寫了兩個劇本,即《國王與國後》和《犧牲》,反對恢復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的習俗。從這以後他的許多著作和作品中都不斷出現這樣一個基本思想或母題:一個民族必須不斷進步,決不能固步自封,更不容許倒退。 §第一節 早期詩歌創作 1880年2月,在英國逗留一年半後,泰戈爾回到了祖國印度。一離開潮濕、沉悶的英倫,泰戈爾的心情格外愉快,被壓抑了很久的創作潛能也被猛然喚醒。他的奔放的詩情找到了釋放的機會,就像一條沖決堤壩的河流,一瀉千里。環境的變化似乎為他釀造了久積的創作衝動,隨後幾個月裡他寫的詩,全都收在一本題為《暮歌》的集子裡。這本詩集的出版發行是孟加拉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並且標誌著泰戈爾早期創作的重要收穫。 我精神上承受著痛苦的重負。來吧,夜幕,輕輕地向我走來。近一點,再近一點——我寂寞的心渴望把自己深埋在你的懷抱裡。 虔誠的祈禱為《暮歌》定下了哀婉感傷的情調。 集中一些詩作的標題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如《希望與失望》、《歡樂的挽歌》、《不可容忍的愛情》、《失敗之歌》、《毒藥》、《星星的自殺》等。它們表明詩人的內心充滿焦慮和期待。泰戈爾正在度過一個把「甜蜜的悲哀」變成創作主要源泉的時期,這也是許多著名的詩人曾經經歷過的一個時期。痛苦是真實的,不是無病呻吟或裝腔作勢的。詩人並沒有沉溺在他那陰鬱的情緒之中,他只是表達了當時的心理狀態。「我們想像那時正在無緣無故的焦慮和漫無目的的渴求的地域之中漫遊。」晚年的泰戈爾在他的《回憶》中曾經這樣描述他早年生活的這個時期,以及《暮歌》的總體思想感情特徵。 《暮歌》已經初步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技巧,儘管從整體來說,這些詩歌中的感情表達難以捉摸,思想觀點含糊不清,語言和藝術水平上表現得參差不齊。詩人自己後來把它們說成是「不成熟的」,「是我在掌握真正的詩歌語言以前寫成的」。雖然,《暮歌》的局限性是明顯的,但是它標誌著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新詩人在印度文壇上的出現。泰戈爾擺脫了文學前輩們傳統詩藝的影響,例如在使用韻律方面,他就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擅長形象描述的風格。他在詩中經常使用傍晚這一象徵,這本身就包含著一種自信而富有個性的意味,這是些傍晚時唱的歌,在一天的那個時辰,陽光逝去,夜幕降臨,天際朦朧,人們活動的嘈雜喧鬧聲也漸漸消失,大地的景色雖然有點陰鬱但卻顯得神秘而令人陶醉。在詩集的開篇中,詩人把傍晚想像成一位美麗而陌生的婦女,若隱若現地彎下腰去用她那墨玉般秀麗的長辮去觸摸大地。而且詩人總感到同這位神秘的女人有一種緊密的親近感;他常常如醉如癡地聽她唱歌,雖然他既聽不懂歌詞的意思也辨不清歌曲的旋律。 的確,《暮歌》充滿著憂傷,甚至還頗有些陰鬱,但它並不是悲觀主義的。在這本詩集中,後一部分詩歌,已經開始顯示出詩人的觀點和情緒發生轉變的跡象。《鳥之歌》,《河流的故事》和《春花的節日》真切地表達了詩人投入新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願望。 他想走出隱居生活,更多地和世界進行接觸。他不願意「在憂鬱的女神手下承認失敗」。這一切表明,詩人儘管仍置身於夜幕籠罩下的世界,卻已經開始表現出對黎明曙光的深切嚮往,他那永遠追求的心靈在躁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