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列夫·托爾斯泰 | 上頁 下頁
二一


  《哥薩克》和《波裡庫什卡》完稿以後,托爾斯泰產生了創作一部宏偉巨著的欲望,他想創作一部長篇的敘事史詩。他在日記中寫道:「思緒蜂擁而至,總是想寫作,我已經發展起來,非常成熟了。」他對自己的能力很久沒有產生這樣的信心,也很久沒有產生過這麼強烈的寫作欲望了。大概,這是最早提到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不過,作家還未搜集到必需的素材,未來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節在他的想像中還沒有形成。他又回到早已構思的《馬的故事》的寫作上。這個構思是由1856年同屠格涅夫散步時所留下的印象產生出來的,後來在1859年,一個養馬場場主亞·斯塔霍維奇向作家講述了一個「花斑騸馬的遭遇」。他的養馬場裡有一匹跑馬,長得又高又大,跑得飛快,就像量布一樣,被稱為「霍爾斯托麥爾」(俄文意為量布人)。但是它滿身花斑,這種毛色的馬不允許參加賽馬比賽,所以被賣給一個商人。商人又把它賣給一個近衛軍官。後來它又被輾轉賣給茨岡人合唱指揮、強盜和神甫等人,最後到了農民手中,這時它已經離斷氣不遠了。

  托爾斯泰對這匹馬的故事很感興趣,開始了小說的創作。小說的情節和養馬場場主講述的故事略有出入,這篇小說這一次並未完稿,作家又被新的構思吸引住了。1863年夏天,托爾斯泰的長子謝遼沙出生了,兒子的出生使托爾斯泰感到十分欣慰。他愛兒子,但有點靦腆,稱兒子為謝爾古列維奇。當謝遼沙患病的時候,他通宵地守在兒子的小床旁。

  又過了1年,女兒塔尼婭出世了。托爾斯泰很喜歡到兒童室去,同小謝遼沙玩耍,聽小塔尼婭咿咿呀呀地學話。

  在農奴制改革前後,出現了不少用文藝作品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進步作家。例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寫了長篇小說《怎麼辦》提倡自由戀愛,反對封建婚姻,借用戀愛題材宣傳民主革命。托爾斯泰主張道德改良,反對暴力革命,在政治觀點上和革命民主主義者有著嚴重的分歧。因此他不僅在50年代末就離開了以《現代人》雜誌為中心的進步文藝團體,而且結婚後不久就寫了戲劇《一個傳染瘟疫的家庭》,嘲笑革命民主主義者及其進步的婦女觀。戲劇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不滿意這個戲劇,認為它寫得「很不像樣」,結果沒能上演。1866年,托爾斯泰又寫了3幕小喜劇《虛無主義者》,繼續嘲笑革命民主主義者。這些作品都反映了托爾斯泰思想中落後、保守的一面。


  §第八章 英雄史詩和安娜悲劇

  《戰爭與和平》是托爾斯泰從1863年開始創作至1869年完成的一部史詩體長篇小說,是俄國文學史上第1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巨著。

  它以1812年俄羅斯人民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為中心,通過對包爾康斯基、羅斯托夫、別祖霍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家庭的描寫,反映了從1805年俄國在奧斯特裡茨戰役的潰敗,到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前夕這段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小說把「戰爭」與「和平」,即「前線」與「後方」交織在一起,從而展現了廣闊的俄國社會生活畫面。

  在這部130多萬字的長篇巨著中,作家描寫了500多個人物,從沙皇將帥到行伍士兵以及農民、普通老百姓;描述了各式各樣人物的內心活動,從小偷的卑下念頭到戰士的崇高英雄主義、愛國激情;反映了各個階層人物的思想情緒,從親法派貴族的奴性媚外到十二月党人先驅者的憂國憂民;提出了許多當時重大的社會問題,包括政治、經濟、道德的問題等等。它以新穎宏大的藝術結構,廣泛深入的生活概括,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給俄國文壇增添了新的光彩。

  在1853年—1856年克裡木戰爭中,俄國遭到了慘敗,充分暴露了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社會矛盾更加劇烈,50年代末、60年代初,農民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俄羅斯,一批新的革命家,即革命民主主義者以比貴族革命者更加宏大的聲勢登上了政治舞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序幕即將揭開。

  在這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托爾斯泰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有著自己特殊的考慮。他不是從眼前的事變著手,而是面向過去。他注意到了1812年戰爭中舉國上下反抗侵略的愛國激情,認為這才是俄羅斯民族的光榮與驕傲,最能表現俄羅斯人民的性格。

  因此他轉向了關於人民歷史命運的重大題材,企圖從歷史上去探索決定民族和國家前途的社會力量是什麼。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