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松下幸之助 | 上頁 下頁
四二


  1964年7月10日及11日兩天,松下電器公司在熱海的「新富士屋」旅館,召請松下事業系統各銷售公司與代理店的經理們,舉行座談會。松下幸之助自退居董事長職位,很少出席此類座談會。這次他為加深瞭解市場情況,乃親臨會場,聽取大家的意見。當他得悉家用電氣化器具製造業激烈競爭,惡性削價推銷,其中有些銷售者,蒙受巨大損失,艱苦不堪言狀,不禁愕然色變,驚異萬分!他就任董事長之後,關於產品銷售業務,已經久不聞問,目前市場的實際動態,真是出乎意料。他以製造廠老闆的立場,向參加開會的經理們深致歉意。並暗自考慮,必須早日改善這種艱苦的情形。因此,在1964年8月1日,松下幸之助突然公佈,自己以董事長的身份暫時兼任松下電器公司的營業部部長。

  所謂代理營業部部長,當然是要站在業務工作的最前線,親自處理一切有關公司實際做生意的事情。

  松下電器公司本身,正面臨業務艱難的時期,而有這樣的人事變動,自然要引起世間注目。當時松下幸之助曾接受報社或雜誌社的記者們訪問,他很坦白地對這些人說:「原來的營業部部長安川洋先生不幸患病,倒在床上,無法處理業務,我自告奮勇,願意代理此項職務,做一做看!」這恐怕是表面上的理由,實際來說,兼任營業部部長的三個禮拜之前,在熱海舉行座談會時,他內心裡已經有了此種打算。

  松下幸之助兼任營業部部長一年以後,日本家用電氣器具製造界因在普遍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一般廠家均陷入業務萎縮、經營艱難之中,而松下電器公司卻能出類拔萃,超越同業,提前完成企業內部的整理,完全採取了事業發展的新體制。公司1965年11月一期半年的決算表顯示,銷售額共計為1006億日元,減去捐稅之後,淨得利益有63億日元,若和其他同業比較,更顯出上述數字來之不易。

  1966年11月一期銷售額為1396億日元,同前期比較,增加19、5%;1967年5月一期的銷售額為1568億日元同前期比較,增加12、3%;同年11月一期的銷售額為1905億日元,同前期比較,增加21、5%。上列最後一期實際賺得的利潤為121億日元,同前期比較,增加22、8%。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一期的盈利額能超過100億日元的大關,在日本的股份有限公司史上,樹立了空前未曾有過的新記錄。

  1968年,日本全國上下一齊動員,舉辦明治紀元百周年紀念慶典,正巧這一年松下電器公司成立50年紀念。在年初召開的例行的「公司經營方針發表大會」上,已達73歲高齡的松下幸之助親自蒞臨,對松下電器公司及附屬事業機構各單位的主要幹部7400人,以「要成為昭和維新的志士」為題發表演說。

  1970年日本全國生產總值達到2000億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諸國中,躍居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足以代表日本家用電氣器具製造業的松下電器公司,規模龐大,組織繁雜。

  松下幸之助生於1894年11月27日,這時雖然已屆耄耋之年,卻仍舊耳聰目明,身心矍鑠。自己說在幼年時期,身體衰弱,而今竟能獲致如此長壽,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他除掉一生在經營企業上顯露出令人驚異的成就外,在養生方面,又有讓人羡慕的成功。他這樣地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最後求壽又能得壽,究竟是用什麼辦法做到的呢?他自己解釋說:「一個人的身體若是強壯的話,遇事總會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因而就減少反省的機會。而身體軟弱的人,每當要做一件事的時候,一定是慢慢地考慮,所以不致魯莽行事,發生錯誤。我們日本有句俗語:『強者暴死』,便是這個道理。體弱的人,好比風吹柳枝,柳在樹木之中,是弱者,可是卻能適應風力,隨風搖擺,始終屹立不折。精神與體力過強的人,往往愛惹是生非,與人爭吵,兩人爭鬥之下,不免受傷。弱者不等打架場面出現,便宣告『投降』,對方縱然蠻不講理,奉上兩拳,那個拳頭也是比較柔和的,不會讓你遭受巨創,打得頭破血流。」

  有記者向松下幸之助發問道:「假如你生在富貴之家,好好讀書,當年由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和你現在的情況作一比較,你有什麼感想?」松下幸之助不假思索地答覆說:「倘若我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身體又能強健,那只要依據學識和身體強壯兩項條件,付出與此相配合的心力,我想也能作出一些工作成績。不過,這是沒有經過什麼勞苦的工作,獲得的成果,自然也是極為平凡的。

  再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假設進入大學研究學問,大學的學問,有它固定的教授方法,無論如何,難以脫離一定的範圍,不得不在此範圍內天天打轉轉!但是,像我這樣未曾受過較好教育,也沒有人教過我什麼學問,所以我的人生觀得以無限的廣闊。我過的是一般小市民的生活,能看到眾多社會群相,可以從各種高度觀察人情事理。我當年的工作,若是始終在小巷子裡的家庭小工廠做下去,也許我的觀念局限在窄小的天地內,那就很難有所作為!幸虧我的工作內涵具有發展的素質,以後事業能漸漸擴展,由中小企業變成巨大企業,使我經過這些不平凡的階段,體味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種種味道。由實地體驗而得到的知識,或難免失之淺薄,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自己的主見;也就是無論對任何事物,慢慢醞釀出自己的看法與做法。

  學問如食鹽一般,不親口去嘗一下,便不曉得究竟是何種滋味。或者如在教室裡學習游泳,儘管學到很多理論,若不下海去遊,到何時也不明白其中技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