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薩特 | 上頁 下頁
三〇


  多數談論存在主義哲學的人不知道薩特的哲學來自於克爾凱郭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這三位哲學家的讀者群遠沒有像薩特的那樣廣泛,這是因為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能像薩特這樣集文學家與哲學家于一身。一般人接受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不是通過他的哲學著作中那些抽象的論述,而是通過他的戲劇或小說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來體現。同時,其哲學思想也為小說和戲劇增加了分量。在薩特的一生中,哲學與文學寫作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薩特認為:「一個作家必須是一個哲學家,自從我認識到哲學是什麼,哲學就成了對作家的根本要求。」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他只把哲學看作是為文學創作服務的工具和方法,而每當在哲學思考中有重要發現時,他更樂於先用一本小說或戲劇來表達。

  《存在與虛無》的四分之一的篇幅被「其他人」的概念所佔有。完成此書後,薩特仍然在思考著「與他人的具體關係」這一哲學問題,思考的結果是他在幾天內寫成了一個劇本《其他人》,後來此劇改名為《禁閉》。《禁閉》的形式十分獨特:這是一部由三個演員一直在臺上表演的獨幕劇。這種形式的採納是出於一個偶然的原因:此時,「三重奏」中的奧爾加已經和裡昂的一個實業家馬克·巴爾貝紮結婚。後者提議薩特為他的妻子和小姨子寫一個戲,而他願意承擔上演的全部費用。因為將有三位朋友參加演出,薩特希望對他們一視同仁,不要讓任何人產生老被留在後臺的感覺,這樣《禁閉》的形式就確定了:三個人誰也不用下臺。《禁閉》是一部典型的哲理劇,場景設在地獄,三個人物分別是:懦夫加爾森,同性戀者依奈,殺嬰犯埃斯特爾。加爾森愛依奈,依奈愛埃斯特爾,埃斯特爾愛加爾森,三個死人在地獄裡相互愛慕追逐而又勾心鬥角,循環往復,沒完沒了,直至薩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獄」。

  《禁閉》在老哥倫比亞劇院的公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對薩特的深刻用意有正確的理解,他們傾向於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他人就是地獄」這句話,從而給薩特扣上了悲觀主義的帽子。薩特對此十分遺憾,特地在報上發表文章專門對這句臺詞作了解釋:

  「人們以為我想說的意思是,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時刻都是壞透了的,而且這永遠是難以溝通的關係。然而這根本不是我的本意。我要說的是,如果與他人的關係被扭曲了,被敗壞了,那麼他人只能夠是地獄……對於我們認識自己來說,他人是我們身上最為重要的因素……」

  事實上,如同薩特的其他劇本一樣,《禁閉》的命意是積極的。劇中的死人是有所象徵的,薩特希望借此使人們懂得:許多人被禁錮在一系列陳規、強制中不能自拔,然而他們卻沒有設法去加以改變,而是把它們當作理所當然而加以忍受,這些人無疑是活死人。《禁閉》正是用荒謬的構思把人與人之間被扭曲的關係放在放大鏡底下,使人看出其中的腐朽性和罪惡性。和《存在與虛無》一脈相承,《禁閉》再次揭示了自由的重要性:通過行動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為之痛苦的環境、成見、與他人的關係,不論我們處於何種如地獄般的可怕境地,我們都有自由去打碎它。

  《禁閉》再次表現了薩特無與倫比的戲劇天才。1947年,它在美國獲得了最佳外國戲劇的稱號,而數不清的國家劇院隆重上演該劇,全世界人都在重複著「他人就是地獄」這一名言,不論他們作何理解。今天,《禁閉》已經成為世界經典劇目。每一次雷鳴般的掌聲都表明:薩特的哲學主旋律——其他人、禁錮與自由又一次在無數人心中奏響。

  第十九章 聲名鵲起

  1944年,是法國人民成為亡國奴的第四年。漫漫長夜總有盡頭,人們在等待著,等待著。時局越來越對盟軍有利,德軍已成了強弩之末。8月,解放巴黎的戰鬥終於打響了!巴黎人民與盟軍並肩作戰,為解放祖國不遺餘力地奉獻著自己。

  受秘密報紙《戰鬥報》的邀請,薩特和波伏娃專門負責巴黎解放的報道工作。他倆走街串巷,滿腔熱情地把所見所聞在第一時間報道給大家。大街上,人們砍倒樹木、挖掘壕溝、修築街壘,一個個鬥志高昂、精神振奮。子彈不時地打在牆壁上劈啪作響。每當寫出了一篇文章,薩特或者波伏娃便火速回到《戰鬥報》總部,把稿子交付主編,在那兒,荷槍實彈的抵抗運動成員守衛著大門。他倆撰寫的一系列報道在當時的巴黎廣為流傳,使那些對勝利仍持懷疑態度的法國人看到了新的希望,而那些為自由而戰的英勇戰士們則由於知道有那麼多志同道合者而備受鼓舞。巴黎不久將解放的喜悅蕩漾在每一個飽受佔領之苦的法國人心中。

  1945年迎來了和平的第一個春天。隨著法西斯勢力的滅亡,維希政府遭到了人們的徹底摒棄。未來的法國將採取何種政體呢?所有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新的模式。戰後的法國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人們懷疑一切,再也無法用原有的價值體系對他們進行規範。不過,這種狀況倒是為紛繁多元的思想觀念打開了方便之門。如何能賦予世界以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呢?通過集中營時期的《巴裡奧納》和淪陷期間的《蒼蠅》,薩特認識到了寫作能起到非同小可的重要作用,寫作應該成為一種激勵自我的召喚、一種介入現實生活的手段,而不僅僅是製造出一個「神聖」的客體或是被降低為一種娛樂、一種消遣。在這樣一個尋求認識自身、認識世界的時代,實在應該有一個渠道,能使人們的急躁、驚訝和贊同等情緒及時得到宣洩;還應該有一個園地通過對於文章的內容和傾向進行選擇介紹,來影響同時代人,為他們指引時代的方向——創辦一種雜誌!這種想法一旦在薩特的頭腦中生髮出來,便迫不及待地要付諸實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