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莎士比亞 | 上頁 下頁
二六


  §第六章 悲劇

  悲劇在西方戲劇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時代,那就是古希臘,亞裡士多德根據那時代的悲劇實績總結出來的理論至今仍被視為經典。他認為,悲劇是對一個完整的、偉大的、可能的行為的模仿;這種行為是被戲劇詩人表現出來而不是敘述出來的;這種行為能夠引起我們的恐怖和憐憫,通過這兩種情緒的渲瀉,從而幫助我們平息心中的這兩種激情。簡單一些,從結局上來說,與喜劇相反,悲劇總與流血和死亡相連,差不多的主要角色都要死去。

  古希臘悲劇多強調命運的多舛以及人物之間的仇殺,往往鬧成「流血復仇劇」。後世劇作家沿著這條路子走,一直到莎士比亞時代,這種觀念還很盛行。

  莎士比亞本人更多地受到古羅馬戲劇家塞內加作品的影響,比較注重表現人性中固有的弱點,劇中人物因這些弱點招致毀滅。

  如果將莎士比亞的悲劇同他的歷史劇、喜劇等擺在一起比較地看,它有這樣一些特點。第一,雖然劇中出現的人物很多,但真正的主人公卻只有一個或兩個,而且,即使有兩個人,悲劇也總是偏重其中的一個。相應的,它應該描寫一個人的一個或單一的行為,它不能是一個人的生平歷史。從這個意義上,就排除了歷史劇,雖然它們也可能有悲慘的結局;第二,悲劇的故事情節的終端是主人公的死亡,而且這死亡必須由這事件引起。

  人們在為莎劇歸類的時候,將這作為一個主要標準,因此就將《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歸入喜劇類(悲喜劇),將《辛白林》歸入傳奇劇類。此外悲劇故事應是描述主人公的生活的苦痛,這些苦痛要發生在他死亡之前並導致他的死亡,如果主人公正在歡樂之時因意外事件突然死去就不能算是悲劇故事;第三,主人公的痛苦和結局應該是異乎尋常的;第四,這些痛苦和災難要降臨到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身上。莎士比亞悲劇的人物,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帝王將相,如哈姆萊特、李爾王、科利奧蘭納斯、安東尼等,至少也應該是在某地有影響的人物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兩豪門成員,他們之間的仇恨會波及當地民眾的生活。

  而奧賽羅雖然原來是個平民,但後來當了共和國軍隊的統帥。在人們心目中,這些人享受著榮華富貴,有高貴的品質,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國家的福祉和安危。

  所以當這樣的人物突然從高位上跌到塵埃裡,被毀滅,他的命運會更令人同情,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對比意識,感受到命運的反復無常,害怕自己有同樣的遭遇,從而達到亞裡士多德所說的淨化憐憫與恐懼兩種情緒的效果。如果沒有這種強烈的對比,我們設想他描寫一個人因為貧窮和疾病的折磨,因為一些自己的或他人的小過失而死去,也許這可以被稱為悲慘的,在幾個世紀後的法國也被稱作悲劇,但莎士比亞不會這麼寫。莎士比亞悲劇人物的災難性結局來自他們的行動,而行動與他們的性格相一致。就是說,他們自己製造了後果。這是因為因自身的弱點引起的悲劇更能引起人的憐憫。

   人物之間的衝突是必須的,但在莎士比亞這裡卻不是唯一的。特別是在他成熟期的作品中,我們更不能簡單地將悲劇說成因某些集團間或某些人之間的衝突所致。譬如在《哈姆萊特》中國王與王子是死對頭,他們之間的衝突是激烈的吸引人的,但比這更深刻更激動人心的是王子本人內心的衝突:他的不可治癒的內心痛苦,造成他的遲疑不決的性格,正是這種性格加上外部衝突最終導致一個血流滿地的悲慘結局。主人公靈魂內種種矛盾的衝突糾結,在莎士比亞一些著名悲劇作品如《奧賽羅》、《麥克白》、《裘力斯·凱撒》等中都多多少少得到展現。

  一般地說,悲劇主人公本質上是善良的,這樣他之犯了過失導致毀滅,才會引發我們的同情。因為他具有優秀的品質,我們也才會在這種同情中激起心中善的東西。莎士比亞的悲劇絕不會令人意志消沉,俯首於專橫的命運和世間種種惡勢力。他筆下的人物有時有可怕的激情,但絕不是卑微無聊的。還是象魯迅用簡煉的語言概括的那樣,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毀了給人看,我們在悲劇中看到生命的力量,人類的智慧之光,特別是他的高尚和尊貴。那神秘的命運以及人間的多種形式的衝突將人們擊垮、摧毀,使他們經受無量的可怕的痛苦,然而他們受苦但崇高偉大的靈魂,正是人類希望之所在。悲劇向我們渲染這種神秘感,向我們展示這種有價值的品質怎樣被毀滅的過程,帶給我們的不是悲觀、絕望,而是充滿希望向命運抗爭的決心和勇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