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莎士比亞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莎士比亞身世之謎

  莎士比亞,一個多麼煊赫的名字,人類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天才。面對《莎士比亞全集》裡的37部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我們只有頂禮膜拜,獻上熱烈的讚美:雄偉、壯麗、豐富,堪與大自然媲美;廣闊而又細膩有如人的心靈;充沛的語言象陽光一樣普照萬物。

  然而我們的語言太貧乏了。

  而莎士比亞是說不盡的。

  自莎士比亞去世到現在的300多年間,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那就是,歷史上真的有過這樣一位劇作家嗎?為什麼有這種懷疑?是因為他太偉大,他的藝術太高超以致於後世的人們不能理解,遂疑心是出自天工而非人力?或者是因為時代久遠,作者的生平事蹟湮沒無聞?本來,有了實實在在的全集,即使我們對作者的生平瞭解不多或根本不瞭解,也不會影響我們對優美作品的欣賞。

  但人們追求真理和科學準確性的信念是堅定的。

  而且知人論事,對於更好理解和欣賞作品也大有裨益。

  在西方文學史上,學者們對古希臘的英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屬名也曾有過長時間的爭論。

  行吟的盲詩人荷馬真的存在嗎?是他創作了這兩部巨著,還是他整理人民群眾中流傳的故事,編纂而成?

  關於莎士比亞身世的爭論,還有其他方面的內容,那就是,從有限的傳記材料中知道他出身低微,文化修養很低,有些人就認定如此多的傑作不可能是他所寫,現在歸在他的名下的這些作品出自他人之手。

  不少人認為這個人是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大哲學家、政治家弗蘭西斯·培根,這個觀點早在18世紀就由赫伯特·勞倫斯提出,後來又由很多人繼而詳加論證。

  如一個美國學者從莎劇中表達的哲學思想與培根思想的一致處入手,認為這些劇本即便不是由培根創作,也是由以培根為首的一個創作集體寫成的。但無論怎樣的攀扯,這些論證中的一個致命的缺陷是,培根並不擅長戲劇。

  幾乎所有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有身份有名望的人都被這麼審查過。路特蘭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騷桑普頓伯爵等等,甚至伊麗莎白女王本人也是一個。

  還有人說這些劇本的作者不是出生在斯特拉福鎮的那個鄉巴佬,而是另一個同名的人,而他就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私生子!從論證到猜測又到狂想,已經不著邊際了。也有的人旁敲側擊,迂回包抄,提出這些劇本的作者不是英國人而應是意大利人、或法國人,或愛爾蘭人。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外交上長期與歐美盟國對抗的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上校還根據莎劇中的某些人物情節提出,這些劇本的作者應是非洲人。

  一時輿論譁然。

  這些猜測聽起來未免可笑,但象中國人在「紅學」研究中表現出的考據熱情一樣,這是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人們想多瞭解作者的生平,為的是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無論這些劇作多麼美妙絕倫,它們不是橫空出世,孤零零無所依傍的,它們與戲劇傳統關係密切,與同時代其他作家的作品頗多相似之處。許多考據家就把注意力放在這裡。不少人認為這些劇作出自那時代一個著名劇作家克斯多夫·馬洛(1563-1593)之手。曾經有人堅持要挖馬洛的墓,聲稱其中藏有莎劇的手稿。美國人在這方面熱情甚高。有一位叫卡爾文·霍夫曼的詩人和作家于80年代中葉第35次去英國作莎劇研究時聲稱,他確認,37部莎劇是馬洛的作品。他途經意大利時得到了一份出土的記載馬洛身世的墓誌銘,使他對自己的論斷信心十足。據史料記載,馬洛是在1593年在一家小酒店裡與人口角被殺死的,也有人說是因捲入政治鬥爭被謀殺,總之是死在英國。但這個墓誌銘上說,他是死在意大利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