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莎士比亞 | 上頁 下頁
一〇


  《魯克麗絲受辱記》講述的是古羅馬的一個故事。在奧維德的《羅馬歲時記》中就已經簡單地記載了這個故事。魯克麗絲是古羅馬將領柯拉廷的妻子,美麗而貞淑。羅馬王子塔昆因她的美德而心動,趁柯拉廷在外作戰之機,來到柯拉廷的城堡,憑著他的王子身分受到魯克麗絲的熱情接待,並在堡中留宿。當夜,他潛入魯克麗絲的臥室,強暴了她。魯克麗絲傷心欲絕。派人請回她的丈夫和父親,揭露了塔昆的惡行,要求他們立誓為他報仇,然後突然自殺。當這一罪行被揭露出來之後,激起了羅馬民眾的公憤,塔昆家族被逐出羅馬,國政歸執政官掌握。

  這兩首敘事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即男女之間的關係必須遵循一定的道德準則,否則就會造成不幸和災難。莎士比亞在詩中對情欲、愛情、貞操等觀念試圖作出自己的解釋,表達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

  文藝復興時代的人們,剛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強烈地要求個性解放,這最鮮明地表現在追求愛情自由,充分享受世俗生活的快樂上。維納斯就是這一時代思潮的產物:她被賦予濃厚的人性,是個感情強烈、充滿欲望的形象。莎士比亞對她大膽追求性愛歡樂的態度是肯定的,他承認它的合理性。莎士比亞所批判的是無節制的肉欲,他提醒世人不要從禁欲的極端又走向縱欲的極端。

  與維納斯相對照,阿都尼的純潔、善良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無疑是詩人讚美的對象。他在異性的強烈誘惑下,仍能保持理性,顯示了強大的道德力量。通過他,莎士比亞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愛情既不能強求,也不可以施捨。只有性欲而沒有愛情的苟合是淫邪的,不道德的。真正的愛情是兩人心靈的契合。只有在此基礎之上的兩性結合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

  在《魯克麗絲受辱記》中,莎士比亞指出了不受道德束縛的情欲會導致惡果,害人又害己。

  詩中的羅馬王子塔昆是邪惡的代表。他對魯克麗絲產生邪念僅僅是由於聽到她的貞名。邪念一旦在他的頭腦中產生,就驅使他去達到罪惡的目的。人性中這種可怕的現象,後來還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反復地被表現。

  莎士比亞在藝術上取得更高成就的是他的十四行詩。十四行詩是16世紀上半葉由意大利傳到英國的。到了90年代,十四行詩成為英國最流行的詩歌形式。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內容豐富,充滿個人內心世界的情感體驗,其中也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道德風尚。他的十四行詩,留給後人許多疑問,如「W·H先生」是誰?「黑膚女郎」又是誰?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欣賞莎士比亞「甜蜜」的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主要涉及三個人物:詩人,「年輕朋友」和「黑膚女郎」。154首詩大體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第1首至第126首,是獻給他的「年輕朋友」的;第二部分從第127首到第152首是獻給一位「黑膚女郎」的。最後兩首詩是對古希臘兩首詩的意譯。青春、友誼和愛情是整部十四行詩集的主旋律。

  莎士比亞的第105首十四行詩,可以作為我們理解全部十四行詩思想的一把鑰匙。

  別把我的愛喚作偶像崇拜,
  也別把我愛人看成一座偶像,
  儘管我所有的歌和讚美都用來
  獻給一個人,講一件事情,不改樣。
  我愛人今天有情,明天也忠實,
  在一種奇妙的優美中永不變心;
  所以,我的只歌頌忠貞的詩辭,
  就排除駁雜,單表達一件事情。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題,
  真,善,美,當代成不同的辭章;
  我的創造力就用在這種變化裡,
  三題合一,產生瑰麗的景象。
  真,善,美,過去是各不相關,
  現在呢,三位同座,真是空前。

  如果說從十四行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情感世界,那麼這個世界是一個真、善、美統一的世界。這時的莎士比亞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對人生,對社會充滿美好期望,對人文主義理想深信不疑。他對世界的看法是理想化的。研究者們常常對詩中的年輕朋友是男性還是女性提出疑問,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也許莎士比亞正希望給後人留下一種模棱兩可的感覺。他想要熱情讚美和執著追求的是一種「至真至純的感情」,一種真、善、美相統一的感情,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要求如此。

  讓我們走進莎士比亞複雜的情感世界裡,去和他一起體味愛的歡樂與苦惱。

  詩集的第一部分,第1—17首,是詩人苦口婆心地勸朋友趕快結婚生子。由於美和青春總是易逝的,留下後代,可以使美和青春延續下去。這是十四行詩集中獨立的一個部分。

  詩人對年輕朋友的感情是強烈而深厚的,詩人把這種感情看得高於一切:

  我偶爾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懷
  頓時像破曉的雲雀從陰鬱的大地
  沖上了天門,歌唱起讚美詩來;
  我記著你的甜愛,就是珍寶,
  教我不屑把處境跟帝王對調。

  (第29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