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莎士比亞 | 上頁 下頁


  福斯塔夫是個腦肥腸滿的中年人,他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他總是那麼無憂無慮,開朗樂觀。對生活,他盡情享受,不放過任何可以尋歡作樂的機會。他幽默風趣,喜愛逗樂,滿嘴的俏皮話,有著把一切都變成一場玩笑的本領。他的樂觀情緒是很能感染人的。當他打趣取笑時,不僅自己開心,也使別人獲得樂趣。為自己的夥伴提供笑料,成為他們快樂的源泉,是福斯塔夫引以為自豪的事。他自己說過:

  各式各樣的人都把嘲笑我當作一件得意的事情,這一個愚蠢的泥塊——人類,雖然長著一顆腦袋,除了我所製造的笑料和在我身上製造的笑料以外,卻再也想不出什麼別的笑話來;我不但自己聰明,並且還把我的聰明借給別人。

  福斯塔夫是個不受任何道德束縛的人。他耍流氓,貪污訛詐,攔路搶劫,無所不為,而且他幹這些壞事時毫無犯罪感。他對社會沒有任何責任感,甚至還惟恐天下不亂。這是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

  在這市儈得志的時代,美德是到處受人冷眼的。真正的勇士都變成了管熊的役夫;智慧的才人屈身為酒店的侍者,把他的聰明消耗在算帳報帳之中,一切屬￿男子的天賦的才能,都在世人的嫉視之下變得不值分文。

  在這樣的認識之下,他追求的是一種恣情縱欲的生活。酒和女人是他生活的兩大要素。騎士所應有的忠信、勇敢的品質在他身上蛻變為說謊成性、貪生怕死。在福斯塔夫身上,體現了豐富的人性,他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在他身上,貧困與奢侈,愚蠢與機智,勇敢與怯懦,沒落與虛榮並存。

  福斯塔夫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象恰如他自己所說的:「我是一支狂歡之夜的長明燭。」在他身上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強烈的現世精神:打碎禁欲主義的枷鎖,追求個人幸福,享受快樂的生活。

  《亨利四世》中機智快活的哈爾王子長大後成了亨利五世。在《亨利五世》這部劇本中,他對內平定諸侯叛亂,勵精圖治,對外與法國王室聯姻,使兩國和平相處。可以說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亞筆下理想完美的君王形象。

  除了兩套四部曲外,莎士比亞還寫了兩部單獨的歷史劇。一部是早期的《約翰王》,另一部是他後期與別人合作的《亨利八世》。

  《約翰王》取材於中世紀的英國史實。主要是描寫「獅心王」理查去世後圍繞王位展開的鬥爭,同時也反映了英王與羅馬教廷之間的反控制與控制之爭。劇中「獅心王」理查的弟弟約翰王一方面和所有篡位者一樣,為奪取王位不擇手段,如殺害自己的親侄兒等;另一方面在反對羅馬教廷的鬥爭中又顯示出極大的勇氣,使英國最先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

  《約翰王》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是獅心王理查的私生子福康勃立琪。他的身上有著文藝復興時期冒險家的特徵。他認為「誰要是不懂得適應潮流,他就只是一個時代的私生子」。

  《亨利八世》主要是揭露宮廷內外殘酷的權力之爭和統治者的反復無常。劇中的紅衣主教伍爾習陰險奸詐,是個披著宗教外衣的野心家。

  總的說來,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即反對封建割據和封建內訌,也不贊成農民起義,而希望國家統一和強盛。莎士比亞把這種希望寄託在開明君主的身上,照他看來,一位理想的君王應該正直、仁慈,同時又能消除封建貴族的割據勢力,領導英國走上興盛的道路。

  3.詩人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詩歌主要包括兩首敘事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和《魯克麗絲受辱記》,以及一部《十四行詩集》。可以說,即使莎士比亞沒有創作戲劇,作為一個詩人,他也能在文學史上留下聲名。

  《維納斯與阿都尼》大約寫於1592年,1593年出版,它為莎士比亞初次在文壇上贏得聲名。它和後來的《魯克麗絲受辱記》都是獻給他的保護人騷桑普頓伯爵的。

  這部長詩的題材取自于羅馬詩人奧維德的長詩《變形記》。從詩的第一行起,詩人就把讀者引入事件中心。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對人間的美少年阿都尼一見鍾情。她熱情似火,不顧一切地向阿都尼求愛,調情。阿都尼卻表現得冷若冰霜。他蔑視維納斯這種單純的肉欲之愛:

  我對於愛並不是一律厭棄,我恨的是:你那種不論生熟,人盡可夫的歪道理。你說這是為生息繁育,這真是謬論怪議。這是給淫行拉纖撮合,卻用理由來文飾。

  阿都尼將真正的愛視作聖潔的感情,他認為維納斯的愛不是「愛」而是「淫」,他嚴肅地說道:

  這不是「愛」,因為自從世上的淫奔不才,硬把「愛」的名義篡奪,「愛」已往天上逃開。「淫」就假「愛」的純樸形態,把「青春之美」害,使它的純潔貞正,蒙了惡名,遭到指摘……「愛」使人安樂舒暢,就好像雨後的太陽,「淫」的後果,卻像豔陽天變得雨驟風狂……「愛」永不使人厭,「淫」卻像饕餮,飽脹而死亡。「愛」永遠像真理昭彰,「淫」卻永遠騙人說謊……

  阿都尼說完就掙脫維納斯的懷抱,揚長而去。最後,他由於不聽維納斯的勸告,在一次打獵中被野豬咬死。維納斯悲痛欲絕,帶著從阿都尼的血泊中誕生的一朵紅白相間的花,飛離這多事的人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