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撒切爾夫人 | 上頁 下頁
四一


  1984年12月19日的當晚,撒切爾夫人飛抵香港。20日,她在香港行政立法兩局聯席會議上發表了講話,表示她已作出了最高承諾,英國議會將竭盡所能使《聯合聲明》得以切實履行。她敦促香港人把代議制進一步推進,在《聯合聲明》的基礎上擔負起治理香港事務的責任。「鐵娘子」最後說道:

  「我們仍有12年多的時間去一起為未來的轉變做好準備,而我肯定相信你們會面對挑戰,屹立不移,香港人的精神和進取心必然會更加旺盛,而香港社會也必然會欣欣向榮。」

  12月21日,撒切爾夫人在離港經檀香山赴美前,曾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會上,有一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記者不識相地向她提問:英國為了福克蘭(即馬爾維納斯)島上的有限人口不惜一戰,但英國政府幹嗎輕易地把有550萬人口的香港「交給」中國?撒切爾夫人不由氣憤地答道:「我很不理解,你怎麼會忘了到1997年就要期滿的租約。」並說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她反問道:「請你想想,如果我們不設法去簽訂一項協議,將會有什麼結果?」她指出:「1997年,香港92%的地方,將會在沒有任何保證,沒有我們現在已從協議中得到的好處的情況下,自動還給中國。對香港來說,現在的形勢要比過去好得多。」

  在香港問題上,撒切爾夫人確是識時務的俊傑,因為她接受了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現實。

  眾所周知,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所謂香港問題,純粹是由英國在19世紀強加給滿清政府的三個不平等條約造成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之後,英國逼迫滿清政府在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據守主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之後,英國又迫使滿清政府在1860年10月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規定將九龍半島南部割讓給英國。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年)之後,英國又以平衡法國為藉口,迫使滿清政府於1898年6月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規定將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和附近島嶼(後稱新界)租借給英國,期限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多次聲明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不承認19世紀外國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決定把香港問題留待日後通過和平協商解決。

  經過戰後40多年的發展,香港已突飛猛進,成為遠東的金融與貿易中心,是東亞的「四小龍」之一。百餘年來,英國作為宗主國,從它的這塊殖民地身上攫取了巨大利潤,從香港的銀行、保險和航運事業中得到了大量無形的貿易收入。直到1974年前後,香港在倫敦的英鎊結餘還占英國全部黃金外匯儲備總額的1/4到2/5。80年代以來,英國在香港投資所獲利潤每年都在20億英鎊左右。這一切,都是英國領導人捨不得將這塊「東方明珠」交還給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卻是與中國大陸的支持和合作分不開的:多年來,香港一直依賴鄰近的廣東省提供淡水、食品等物資;內地不僅是香港的最大進口基地,也是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場;從1983年起,大陸還成了香港的最大的貿易夥伴。因此,一旦割斷香港與大陸的經濟臍帶,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必將化為烏有,英國本土的經濟也會遭到池魚之殃。這是撒切爾夫人不得不首先考慮的因素。其次,新界占香港400平方公里總面積中的336平方公里。即或中國政府接受過去的不平等條約,新界總得在1997年歸還中國。割讓出新界,香港便將肢體殘缺不全,在經濟上無法維持下去。第三,英方即使有能力掠走香港居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但卻鞭長莫及,無力保衛香港。凡此種種,都使得撒切爾夫人不得不面對現實,頭腦放清醒了些。加之中方在與英方近兩年(1982—1984年)的雙輪會談中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中國代表團一再明確表示:中國不接受有關香港地區三個不平等條約的束縛;1997年必須恢復對整個香港地區行使主權;細節可以談判,但主權是第一位的,不容討論;在中方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中國政府將採取一系列特殊政策,以確保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從談判開始之日起到1997年6月末即為過渡時期,英國負責香港的行政管理,中國政府將予以合作,香港當地居民要逐步參加各方面的管理;如果英方不改變態度,中國政府將不遲於1984年10月宣佈對香港回歸中國的方針政策;如果香港出現嚴重動亂,中國政府將不得不對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中國毫不妥協的態度迫使英國回到現實主義的立場上來,撒切爾夫人開始從她那不甘心把已由英國治理近百年,並已成為英國國庫收入重要來源的香港交給中國的立場上後退了。1983年3月,撒切爾夫人致函中國領導人,表示願意將香港主權交還給中國;同年10月,她又在給中國領導人的第二封公函中表示,英國不再堅持1997年以後對香港的行政管理權;一個月之後,她又通過英國駐華大使表示她將放棄謀求1997年之後建立香港自治的努力。1984年4月和7月,英國外交大臣傑弗裡·豪兩度來華訪問。他在4月訪華後的香港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期望1997年之後繼續維持英國在香港的管制是不切實際的。」在傑弗裡·豪7月訪華時,中英雙方達成了擬議中的聯合聲明生效時建立聯合聯絡小組的協議,從而為《聯合聲明》的實施和1997年政權的順利交接建立起常設的合作方式。後來,撒切爾夫人在其回憶錄中曾無可奈何地寫道:「這不能說是一個勝利,但考慮到我們是在同一個毫不妥協而且占壓倒優勢的超級大國打交道,也不可能是勝利。」

  1984年12月19日簽署《聯合聲明》之後,中英雙方就解決香港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1985年5月成立了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和中英土地委員會;通過中英雙方達成的《協議》,香港作為總協定的單獨締約方,于1986年成為關貿總協定的第91個成員;1988年7月1日,聯合聯絡小組的雙方在香港設立了代表處,等等等等。總之,由於《聯合聲明》的簽署及中英關係的迅速而又順利發展,中英之間的合作出現了新的曙光,撒切爾夫人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知名度也就大大提高。以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英關係一度陷於低谷徘徊。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中英關係又逐漸好轉。1990年11月撒切爾夫人下臺後,曾先後兩度來華訪問:1991年的來華訪問,成為兩國關係倒退之後恢復高層接觸的前奏;1995年3月來華訪問時,她對1991年訪華以來中國經濟取得的進展表示欽佩,對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再次表示讚賞,並希望看到1997年香港政權的平穩過渡,順利移交給中國。這是撒切爾夫人的第五次來華訪問。每次訪問中國,「鐵娘子」都受到了高規格的良好接待。

  當我們把歷史的鏡頭再次對準1984年12月21日時,當時正值第二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馬不停蹄地從香港飛往華盛頓。在那裡,這位「鐵娘子」又將放開眼光看未來,同裡根總統討論完全不同的問題:交流英美關係和東西方關係。她要把在北京和香港的情況通報給裡根,她將把對戈爾巴喬夫的初步印象介紹給美利堅合眾國的行政首腦,她將向蟬聯白宮寶座的人轉達鄧小平的祝賀和問候。這樣,在不到一個月的工夫,撒切爾夫人接觸了橫跨歐亞美廣大地域的最敏感、最重大的問題。這時,全世界已沒有人再會否認,撒切爾夫人是一位名副其實、非常活躍的傑出的國際活動家。她在國際舞臺上的確扮演著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領導人所不可能取代的角色。撒切爾夫人在她第三任首相之初,又在美蘇核談判問題上,十分巧妙地表明瞭歐洲人的立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