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撒切爾夫人 | 上頁 下頁
二五


  臨到大選前的衝刺階段,兩大反對政黨除老生常談,一再揮舞失業問題這把「殺手鐧」外,又重提馬島之戰問題。反對黨提出疑點有二:一是阿根廷的重型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被擊沉時,根本不是朝著馬島和英國特混艦隊的方向行駛,根本沒有威脅到英軍的安全;相反,該艦是向西,向馬島和英軍相反的方向行駛。英軍把它擊沉,有違戰爭法規,而且造成了368人死亡,從而使戰爭升級;二是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與秘魯總統貝朗德提出的和平方案發生在同一天,人們懷疑這是一個不解的謎:首相如果接受了秘魯總統的建議,那就會喪失掉打贏阿根廷的戰機,所以才有意挑起戰禍,力促戰爭升級,其動機顯然不純。

  正是基於這兩大疑點,工党副領袖希利在這次大選中便指責撒切爾夫人:「以屠戮為能事」,「打著衛國的幌子,為撈取政治資本而利用我們的士兵、水手和飛行員的汗馬功勞,並企圖僥倖得逞,瞞天過海。」而當時的工党影子內閣教育大臣、後來成為工党領袖的尼爾·金諾克更是直言不諱地指責撒切爾夫人以犧牲英國士兵來顯示自己的「英雄氣概」。

  在工党領袖們帶頭起哄下,其餘小黨也不甘示弱,一擁而上。社會民主黨副領袖戴維·歐文說得更是聳人聽聞,他煞有介事地指出撒切爾首相「以福克蘭大屠殺為善為好,是從無賴政治走向血腥政治」。

  但遺憾的是,說者有意,聽者無心。反對黨氣勢洶洶的指責聲,在有幾百年殖民帝國的子民眼裡,這些事早就是司空見慣的,並不以為「奇」,更不以為「非」。在這裡,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攪混到了一起。孰料這種事過境遷的言論說多了,反倒走向反面,在某種程度幫了撒切爾夫人的大忙。真是:弄巧成拙,費勁不討好。

  1983年6月9日,星期四,英國大選的投票日到了。撒切爾夫婦一大早就趕去投票站投了票,以免去晚了,人們圍觀,影響投票進程。投票回來後,撒切爾夫人這才坐在家裡,吃著她競選以來的頭一頓家常早點。

  1983年6月10日,大選結果揭曉,保守黨以壓倒優勢贏得了勝利,獲得397席;工党209席;自由党17席;社會民主黨6席;其他各黨派共得24席。

  這樣,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不僅取得了1983年大選的勝利,而且以絕對優勢取得了對下院的控制權。

  這樣,撒切爾夫人終於如願以償,迎來了連任首相的這個美好的一天。正如此前她對一直跟隨她採訪這次大選的女兒卡羅爾·撒切爾所說的:

  「因為這個工作很適合我。我向來習慣於努力地工作——如你所知道的——拼命地去幹。不過還遠不止這些,我喜歡這個工作,而且這個工作也適合我做,再說,我喜歡這項工作遠勝於喜歡做別的任何工作。」

  為了把話說得更明確、更透徹,撒切爾夫人接著又補充說:

  「因為那是我在這個世上最樂意幹的工作,而且我認為我對這一職務還會有所貢獻。

  「……我認為,從對付潛在的敵手或介入世界舞臺的觀點看,積累起來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如果你執政時間較長,那對(英)聯邦會議和(七國)經濟首腦會議是有益處的。」

  撒切爾夫人在這次訪談中,除津津樂道她對蟬聯首相一事「情有獨鍾」之外,還不無得意地談到了這次大選的結果。這位「鐵娘子」說道:

  「我認為,人民更喜歡我們已有的這個強有力的政府,喜歡它要走向一個特定方向的決心。我想他們明白現政府是正確的,再說,他們內心也覺得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是對的。」

  大選之後,英國媒體紛紛加以評論,其中貶褒不一。《星期日快報》認為,保守黨的勝利在於「它的領導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不畏縮」。這裡所說的「嚴酷的現實」,當是特指一個背上了300多萬失業大軍這個包袱的政黨和首相,竟能在大選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簡直不可思議!這家報紙接下去又寫道:「由於取得了非常漂亮的勝利,撒切爾夫人業已證實,英國決心採取新的、充滿信心的方針。」這家《星期日快報》是具有保守黨傾向的一家大報,它的評論與撒切爾夫人回答女兒卡羅爾的訪談,簡直是異曲同工,相得益彰。

  另一份也具有保守黨傾向的《星期日電訊報》則對撒切爾夫人的國際形象大加讚譽:「上周兩張世界領導人的照片成了引人注目的鮮明對照。一張是撒切爾夫人站在唐寧街臺階上滿面春風、生氣勃勃而又信心十足,因為她取得了大選的勝利。另一張是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先生,樣子瘦小乾癟,在離開一次克里姆林宮盛大集會時不得不讓強壯的助手們攙扶……

  「這兩個形象的鮮明對比,反映了相互對立的兩大政治集團的概貌。西歐三個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現在都擁有了強有力的民主選舉產生的領導人,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致力於西方聯盟的統一和強大。站在這個聯盟前頭的人——裡根總統,看來決心謀求連任。如果他也當選,那西方4個主要領導人將在今後關鍵性的歲月中全都上臺執政。他們不管在經濟方面有多大分歧,但卻有著共同的哲學。」

  與此同時,無黨派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則發表社論說:「撒切爾夫人現在是這個國家歷史上最強有力的婦女,這大概是屬實的。如果撒切爾夫人的真實想法是走中間路線,她也許能為國家服務得更好一些。」

  另一家無黨派的《觀察家》在社論中指出:「撒切爾夫人主宰一切的准國王作風,她對哪怕是最溫和的反對派也不耐煩的態度,將使得她自己在黨內的影響不會提供所有良好政府所需要的那種節制作用。有跡象表明,她將為人們的逢迎諂媚而作繭自縛,甚至會粗暴地把建設性的批評也排除在外。」

  而一家有著工黨傾向的《星期日鏡報》則在社論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首相在唐甯街就位並不是依靠人民的支持,而是由於不公平的選舉安排。她在議會的票數多了兩倍,但是她在人民的投票中所占的份額實際上減少了。」該報在這裡所說的票數「減少」了,是指這次大選中保守黨實際得票1300萬張,比它在1979年大選中少得70萬張選票。目前英國實行的是相對多數計票制,跟美國現行的各州選舉團票的「贏家全得」頗為類似。即在一個選區(美國則是在一個州)內,某候選人即便得票不超過半數,但只要比其他候選人哪怕只多得一票,即可獲得這個選區的席位(美國則是獲得該州的全部選舉團票),無需複選。因此常見的情況是,當選者雖然比第二名得票為多,但比其他候選人得票總數要少,也就是說在多數選民不贊同的情況下仍可當選,成為整個選區的民意代表而進入英國下院。據資料考證,英國自1900年以後的執政黨幾乎都是在選民擁護票不足半數的情況下上臺執政的。

  報界的評論,措辭雖不同,但是都不能不異口同聲地確認撒切爾夫人在英國政界中的分量。撒切爾政府的連任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廣泛的反響。

  1983年6月11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較為公允的評論:「從開始的時候說,撒切爾首相在經濟上同工党的領袖富特一樣都是極端派,不同的是她在國內國外都已被證明是個有能力的人……在許多選民看來,她的意志力比她的主張更重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