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釋迦牟尼佛傳 | 上頁 下頁
二七


  三、釋迦牟尼宣傳四聖諦教義,即苦、集、滅、道諦,指出了苦從業生,業就是集諦,稱之為世間因果。要想解脫種種痛苦,就必須停止由於愛欲所生的業,從而獲得絕對的精神解脫,這就是滅諦。要想得到寂滅之果,就必須用種種方法進行實踐,這就是道諦。滅是道的果,道是滅的因,稱之為出世間的因果。四聖諦指出了人生處在痛苦中,它的原因,解脫的目標,以及解脫的方法,等等,對當時現世生活寄予了巨大同情,同時人們可以借這種道理和途徑達到解脫的結果,等於給人們指出了一條解放的大道,到達天國的大道,當然會吸引廣大群眾信奉歸依,因為依此方法就可以最終到達極樂世界的彼岸,這是具有極大誘惑力的,對迷茫和痛苦中的人們具有極大的向心作用。  有這三方面的原因,佛教的發展和壯大在苦難深重、極不平等的社會裡就是必然的了。

  5.教化的地區

  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七十九歲(一說八十一歲)圓寂,說法行教四十九年,足跡幾乎遍及整個印度,甚至還遠至斯裡蘭卡等地。他用自己悟得的道理開示人民,在他的聽眾中有國王,有貴族,有六師外道,有婆羅門學者,有低下的種姓,甚至一切不可接觸者,有富人,有窮人,他深入到他們中間,用自己樸實然而高深的道理去勸化他們,使他們捨棄人間的貪欲,斷絕嗔、癡、恚的三毒大火,而趨向于行善積德,修來世的果報。他精神的偉大,行道的堅忍,是曆世罕見的。

  釋迦牟尼佛本著慈悲喜舍的宏大誓願去講經說法,普度眾生,就好像普施甘露一般,滋潤一切,又像摩尼寶珠一樣,圓光普照,隨物現色。他說法的特點是隨類現身,隨機設教,大小上下,不同材質,不同悟性,不同環境,各各施以不同的說法,使他們從這說法中得到真切的體悟,得到特別的滿足和快樂,但他講法的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宣傳四聖諦的道理,使人們從這個道理中步入真實覺悟的境界;就是使他們增添人生的智慧,斷除一切煩惱的束縛。這理想是十分高超的,有時不免受到現實的限制,很多教徒,甚至包括佛陀自己也難免為俗世生活如僧團內部的矛盾受到種種打擾,甚至生出煩惱,但最終佛陀仍以絕大的毅力和決心,以及他高超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難,而使佛教日趨壯大和光輝。

  佛在傳教過程中固然得到了許多國家人民的歡迎,但也受到許多國家其他教派的人士所反對,他們在佛傳教的過程中設置種種障礙,甚至用色欲,用威脅手段,來增加佛陀傳道的困難,佛經中說佛陀有十大災難,後來都因為佛陀以巨大智慧和堅忍的決心,甚至降魔的強有力手段,而使得災難消除於無形。因此,佛教的影響隨著佛陀的人格魅力和傳道的堅忍不拔的志願而日益興盛起來。佛陀足跡所至之處,便有著成千上萬的佛教徒湧現,撒出去一把種子,收穫一大片果實,這是佛教在當時的成就,後來佛教在後代的努力下,影響遍及世界,在中國、日本等地開花結果,卻是另一件特別巨大的殊勝因緣了。

  佛陀在摩揭陀國王舍城說法時間很長,迦蘭長者的竹林精舍是佛陀弘法的重要地方,在這裡佛說了十六會的《般若經》;另一處耆闍崛山(又稱靈鷲峰)中,佛陀為徒眾宣說《大般若經》和《法華經》《佛說觀無量壽經》等大乘經典;又在庵摩羅園宣說《淨名經》等;最後在一座堅固林的地方,佛為僧團演說《涅槃經》等;在毗耶離庵羅樹園講《維摩詰所說經》,在毗耶離城的一棵音樂樹下面又宣說了《灌頂拔除生死得度經》。後來到波羅奈國,佛陀為信眾演說《出曜時世轉法輪經》等。在從摩揭陀國前往波羅奈國途中,佛又說了《賢愚因緣經》《華嚴經》等。

  在南天竺國的海濱,一座楞伽山上,釋迦牟尼為信眾講說《入楞伽經》。楞伽二字,漢譯為不可往,意思是說只有證到羅漢果位有了神通的人才能夠到那裡聽佛說法。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叫山際普陀岩,又名補怛洛迦山。補怛洛迦山是觀世音菩薩清淨莊嚴的道場。佛在這裡為信眾演說了《十一面觀自在經》。

  佛經裡經常提到的一個名勝道場,那就是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歷是中國大眾所熟悉的,它裡面含有一個極為虔敬的故事,使歷代聽眾為之感動,而傳誦不絕。故事是這樣的:

  舍衛國國王波斯匿手下有一位大臣,名字叫須達,他家裡非常富有,有數不清的財寶,本國除國王外,應當就算他最富裕了。但他不像有些富得流油的財主吝嗇得一毛不拔,而是非常喜歡佈施,他經常賑濟貧乏,以及那些孤寡鰥獨的人,當時人們因為他這種樂善好施的行為,於是給他取了一個外號,都尊敬地叫他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有七個兒子,他們都漸次長大,七個兒子中有六個已經結婚成家,只有第七個兒子尚在青春年少,一般父母都喜歡最小的兒女,給孤獨長者也不例外,因此,他想給這最小的兒子找一位非常漂亮而且姿容端莊的姑娘做妻子。多方尋覓,後來找到了王舍城一位名叫護彌的大臣的女兒,符合他的條件,因此須達托人求聘,得到同意後,須達就大載珍寶前往王舍城送去聘禮。

  到了王舍城護彌的家,剛巧護彌全家老少都在緊張地忙著張燈結綵,擺設香花香案,備辦許多齋筵,情形看起來有些混亂,像是要招待某一位貴賓來臨似的。須達有些看不明白,「難道他們要邀請國王或者太子、大臣們來為婚姻舉行盛大宴會嗎?」但想來想去,總覺得不對,於是他就問護彌:「您今天晚上親自動手,經理事務,擺設碗筷桌椅等,是為了請國王,還是為了請太子,或者大臣?」「不。」「難道要開一個盛大的婚姻宴會?」「不。」「那麼要做什麼呢?這麼隆重!」「我們是要迎請佛陀和比丘僧眾的到來。」須達剛一聽到佛陀和僧眾的名號,激動緊張得渾身千萬個毛孔都收縮起來,一顆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大約是善根成熟的緣故,當時須達就若有所得,心情非常喜悅和寬和,他於是又問道:「怎麼叫做佛?佛有什麼意義?」護彌回答道:「你沒有聽說過嗎?淨飯王的兒子,名叫悉達多的,他一生下來時,就能站起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身為黃金色,有三十二種相,八十種好,應當登金輪王位,統一印度,但後來他見到人為生、老、病、死等等痛苦所纏繞,為了求得解脫,於是出家修道,六年苦行之後,他成就了一切種智,斷除煩惱,悟道成佛。他用大神通降伏了魔眾,號稱能仁;福慧具足,妙德莊嚴,三界導師,光明普照,因此稱作佛。」「那麼什麼叫僧呢?」「佛陀成道之後,發願為大眾宣講妙法,至波羅奈鹿野苑中為憍陳如等五人講述四種真諦,使他們斷除煩惱,解脫束縛,他們便因此而成為了沙門。他們神通自在,能為眾生祈禱求福,所以叫做僧。」須達聽說有這樣好的事情,心裡歡喜得差點要跳了起來。他為佛的神奇所感動,恨不得立即就能見到有如此神通智慧的佛。「那現在佛住在什麼地方?」「佛住在竹林精舍,你不必著急,他明天就要到我這裡來,為我們說法,到時你就能見到他了。」

  須達見佛心切,已經等不到天亮了。於是,他黑夜爬起來趕往竹林精舍,夜深人靜,到處找不到入門的路徑,正在猶豫的當頭,只見一道白光,直照須達長者的身上,這是佛施用的神力所致。須達循著這道神光,便勇敢地走到佛陀的面前。佛陀知道須達要來,已經站在門口等待他。須達遠遠地就看見佛像一座金山,相貌端正,神態威嚴,儼然日光照耀一般。俗話說,聞名不如見面,這一見使得須達心悅誠服地對佛陀起了五體投地的信仰。佛當時為須達宣講了四諦微妙的道理,講述了人間苦、空、無常的現象,須達聽了佛陀的說法開示,當下證得須陀洹果,感到法喜充滿,非常興奮。於是,須達當即懇請佛陀前往舍衛國宣講佛法,普度眾生。佛為他的誠心所打動,因此接受了他的請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