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釋迦牟尼 | 上頁 下頁
二八


  佛陀便按照每個人的不同性格給他們分配最適合的方式。大家都向佛陀鞠躬後,就散開到各自習慣的地方去度過這一天。一些人走入森林,一些坐到附近的樹下,便在冥想中進入了天國。

  此時佛陀回到自己的臥室,向右側躺下休息一會兒,但並不睡著,而是象獅子一樣,注意著外界所發生的一切。休息過來以後,他就起身用目光先掃視世界,看一看哪一個人現在需要他的幫助。

  這件事做完之後,他化緣的那個村鎮附近的居民就集結到一起聽佛陀說法。佛陀威嚴地走進小小的講演廳,在佛墊上坐下,開始面對這些洗耳恭聽的人們宣講自己的教義。

  最後這些人行禮離去,佛陀按習慣洗洗身體,穿上衣服,帶上圍腰,將袍子披到右肩上,回到自己的寢室苦思冥想。此後的時間他都用來接見從四面八方雲集此地的和尚。他們向佛陀提出問題,尋求指教,或者請求他作演說,佛陀每次都是有求必應。這樣延續到一更。二更時分,他與宇宙中的神祗親密交談。

  他們之間的關係極為融洽。

  他通常把末更劃成三個部分。由於久坐而感到疲倦,他頭一部分時間是來回踱步思考問題。第二部分他走進寢室休息。到了第三段時間,他就用金鋼石一樣清晰而銳利的視線掃視世界,尋找那些需要交談的人,進行對話。這就是佛陀所度過的一天。這就是達到六度彼岸後的生活方式。

  在祗園精舍,佛陀掌握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禪定)、般若(智慧)這六度的生活方式,也掌握了愛。佛陀的教誨使許多信男信女得到了阿羅漢果,成了悟道的聖人。他們所看到的不再是虛幻世界中的假像,而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他們還編了慶賀獲得果位的歌曲,歌詞大意是,如果把「障」從一個人身上移去,他就會象還清債務,或開釋出獄,或解除奴役那樣自由舒暢。

  當一個人去除了自欺、懶墮、氣怒、仇恨、不滿這五障之後,他就成了一個無拘無束、安然無恙、歡喜愉快的人。這種愉快使他渾身清爽舒服,他的心會永遠保持寂靜。他們的「果位之歌」是:

  我們生活在福海,我們
  不恨那些恨我們的人;
  我們生活在那些有深仇大恨的人們中,
  因為我們沒有仇恨。
  我們生活在福海,我們
  是疾病群中的健康人;
  在疲倦潦倒的人們中,
  我們依然愉快。
  我們生活在福海,
  在那些牽腸掛肚的操心人中,
  我們沒有憂煩;
  在那些尋求免除折磨的人中,
  我們平靜。
  我們生活在福海,
  我們已消除業障,
  我們享受著歡樂,
  就像閃光的神靈。

  那麼這些閃光的神靈是怎麼回事呢?他們就是那些在人世間德行昭著,功績顯赫,世世代代統治,以至最後的力量消耗殆盡而升入天國的人們。他們不懂得涅槃,也不知道假我的肢解,他們往往以追求天堂作為對自己的獎賞,最後就到天國去生活了。天國的生活雖然可以保持良久,但是他們積下的功德總有耗盡的一天,於是他們又被投生到俗世,學習克服欲念,即便是對天國的欲念。直到他們知道了造成追求這些東西的貪得無厭的「我」根本不存在,從而走上八聖道,進入最高的般若境界,達到涅槃,才算真正地解脫。因為只有涅槃之境才能明瞭天堂、地府不過是一幅圖畫,一種假像,並非實際存在——達到這一果位的人,才會高居於人類和神祗之上。這才是真正的悟道。

  這就是無明已逝,智慧完善的結果。在這個位置上看到的是清晰的事物真象,是永恆的東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