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釋迦牟尼 | 上頁 下頁 |
二八 |
|
第十章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當時,古印度有很多教派,最主要的教派是婆羅門教,此外還有耆那教、濕婆教多種。婆羅門教,也稱吠陀教,信仰多神,奉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大主神。其他的異派雜教五花八門,有的信仰苦行之神,有的信仰水火之神,有的信奉舞蹈之神……可以說無一不在苦行的隧道中匍行。 婆羅門教主張人生善惡有因果,人和萬物永遠在生死輪回中再生不滅,認為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靈魂,即萬物有靈論。一切有生命的軀體壽終正寢以後,原有的靈魂還可以在另一個出生的軀體中復活。一個人轉世的命運,決定於他前世的善惡,取決於他奉行婆羅門教的虔誠程度。當時婆羅門教和其他雜教都提倡苦行修煉,自我摧殘,甚至以殺身殉教為榮。悉達多在少年時代,從兩位師傅跋陀羅尼和毗奢密多羅那裡接受的教義,就是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他也曾一度嚮往苦行林,有過悱惻迷離的幻想。 在疾風驟雨中,悉達多懷著一種沉甸甸的心情,離開了苦行林,他的腳步越走越快。此次在苦行林裡的耳聞目睹,喚起了他今後刻苦修煉的勃勃心機,然而他絕不扭曲自己的生命。 離開苦行林後,他心發大誓,將來倘如有修悟成功之日,一定普渡那些不能明心見性的異教徒。後來他在佛經中有一個比喻:一盞明燈,可以用自己的火焰點燃許多燈,這盞燈卻不會因為點燃了其他燈而減弱自己的光芒。佛教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他人。 想到這一切,悉達多的嘴角上流露出愉快的笑容,繼續向前趕路。這時,蔽日的陰雲已經四散,天上映出了一條虛幻的雨後彩虹。雨後天晴,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東岸,靜立觀看,眼前一泓流水,清澈見底,太子心想:這澄清的尼連禪河水,天然純淨,我在那不乾淨的苦行林中,沾染了一身塵垢,現在倒不如跳到這條河裡,洗個乾淨! 他見四下裡山野寂靜,沒有一個人影,便將衣服脫下,先在河水裡洗滌乾淨,繼而縱身一跳,躍入河裡。瞬間,只覺著清涼透身,爽快得直沁五臟。洗了片刻之間,渾身清涼,充滿活力,心神暢適。當水波拂過他的全身時,他禁不住有一種脫胎換骨、再生人世的感覺。 洗淨了身子,走上岸來。正要穿衣服,忽聽背後有一個人用蒼涼的聲音大喊:「喂,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太子回頭一望,見一個鶴髮童顏,慈眉善目的老人,一手拄著錫杖,一手提著包囊,憨厚地望著他,嘴角和眉梢都現出笑意。悉達多不知道老人在喊誰,心裡莫名其妙:「老人家,我叫喬答摩·悉達多,不叫釋迦牟尼。」 「哈哈,」老人抖著花白的長須,微眯亮眼,笑出聲來,「你今後就不要叫那個俗氣的名字了。叫釋迦牟尼吧!」 「釋迦牟尼?」 「是的,你既然決心修證悟法,獲聖性潔,我看,就不要那個世俗的姓氏了,改叫釋迦牟尼吧。」 太子心領神會,釋迦是他的宗族,而牟尼,即「能仁」、「能忍」。意即釋迦族最能忍的聖人。 這位慈眉善目、衣裝襤褸、來路不明的老人惠贈給太子的名字,給他一種「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勤修訂慧、息滅貪嗔」的寓意。他聽了,腦海裡靈光一閃,覺得這個名字對他再適合不過了。 佛教認為,進入三寶法門①,首要練達的就是忍辱,與世無爭,以誠待人,化干戈為玉帛。倘如遇事火爆沖天,不僅遭來禍患,而且能把辛辛苦苦修來的功德瞬間燒光。順境不喜,逆境不憂,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①佛教稱佛、法、僧為三寶。「佛」指佛教創造人釋迦牟尼,也泛指一般佛;「法」即佛教教義;「僧」指繼承宣揚佛教教義的出家僧眾。 後來,釋迦牟尼專修忍辱法門。有一天,反對佛教的歌利主要割掉他的四肢,舉起一柄利刀,就要動手。釋迦牟尼不僅不生嗔恨,反而可憐歌利王愚頑無知,他雙手合十,虔誠地對這位君王說道:「將來有一天我修成佛時,第一個先渡你修道。王啊,你太需要真覺了!」歌利王聽了,很受感動,生大懺悔心,後來奉行眾善,皈依佛門,聽釋迦牟尼給他講四諦法①,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①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即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苦諦是對人生價值的判斷,即「生苦」;集諦是追究造成生苦的原因;滅諦是斷滅造成諸苦的根源;道諦是指超脫世間因果關係,而達到出世間的涅槃寂靜與安樂。 這一天,太子由於這位慈眉善目的老者的呼喊,便得到了釋迦牟尼這樣一個理想的名字。當時,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釋迦牟尼」,這個內涵忍辱、智慧、仁慈的名字,後來竟會與天地長在,與日月同輝。 那老人見太子在河裡洗心滌慮之後,忙著要穿衣服,便上前擺手制止:「慢來,慢來。我特地到這裡來,有三件東西相贈。釋迦牟尼,你那件太子袍,今後可以不必再穿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