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契訶夫 | 上頁 下頁
一七


  2.首場演出砸了鍋

  寫個劇本的想法使契訶夫的精神瞬間振奮起來,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從構思、打腹稿寫提綱、揮毫下筆,僅用了短短的十天時間就大功告成了,劇本定名為《伊凡洛夫》。

  這是一個四幕情節劇。內容大略是:一個叫伊凡洛夫的有文化的地主,在當時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恐怖政策和衰落的俄國經濟情形下,感到自己對事業的理想與現實社會無法統一起來,因而氣餒、消沉。

  這種情緒像病毒一樣折磨著他,使他慢慢地墮落了。他的莊園瀕於破產,妻子又身染重病,但他卻泰然處之,漠不關心。他鄉下鄰居的女兒薩莎卻愛上了他,並直截了當地向他傾吐愛情。她不顧父母鄉親和左鄰右舍的責難羞辱,癡心不改,她相信自己能夠把伊凡洛夫從極度憂鬱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伊凡洛夫被薩莎的真情感動,接受了她的愛,並沉湎於兒女之情中。沒過多久,他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殯葬以後不久,村子裡傳出了這位兩鬢白髮的鰥夫和妙齡少女薩莎的婚事。

  然而,美夢難圓,在舉行婚禮的時候,醫生利沃夫當眾責駡伊凡洛夫是個壞蛋,伊凡洛夫當即放棄了同薩莎結婚的念頭,開槍自殺了。

  這個話劇的主要人物有三個:伊凡洛夫、薩莎、利沃夫。三個人物的性格各不相同,伊凡洛夫不合時代潮流,悲觀厭世;薩莎幼稚、任性、充滿了幻想,企圖犧牲自己的愛情去完成一項神聖的使命——阻止伊凡洛夫墮落;利沃夫醫生,為人耿直、坦率、忠實厚道,但思想狹隘。

  在塑造「伊凡洛夫」這一形象時,保留了屠格涅夫理解的哈姆雷特的總輪廓,這個人物由於內省和懷疑而變得精神空虛,同時又始終如一反對邪惡。(《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他的性格是典型的俄羅斯式的:狂熱、負罪感、厭倦。就是說不能把伊凡洛夫理解為壞蛋。

  契訶夫想通過這個話劇展現當時俄國現實社會中知識分子精神崩潰和消沉墮落的命運,喚起人們對這類人的同情,挽救他們,使他們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實際上,契訶夫這個劇本是以亞歷山大和尼古拉的性格和遭遇為素材而寫成的。劇中自然也包含了他自己的思想情緒,主人公的某些言論正是他痛苦心情的寫照。

  劇本最終完稿之後,契訶夫在科爾什劇院當眾宣讀一遍,科爾什慨然接受了該劇的演出。契訶夫對之寄予了極大希望:一是在戲劇創作成熟上獲得轟動效應,二是在經濟上能有一大筆收入,他暗地盤算,如果按達成的協議,付給他全部演出收入的8%,那他就可以得到6000盧布。這筆收入將極大地改變他生活費用匱乏的緊張局面。為了使演出達到理想的結果,他花了好幾個小時與扮演主角的達維多夫討論導演和演技的有關問題。同時,為了提高票房價值,他還寫信給大哥亞歷山大,請他在《新時代》上大登廣告。

  1887年11月19日,署名劇作者契訶夫的《伊凡洛夫》在莫斯科首次公演。這一天,契訶夫及其全家都到場觀看演出,大家既興奮又擔心,因為這是契訶夫把戲劇文學搬上舞臺的第一個劇本。演出的成敗將直接影響著他的創作和發展,決定著他在戲劇方面能否做出自己的貢獻。

  然而,命運好像故意跟他作難似的,演出中幾經波折,第一、二幕演出平平,雖然出了一些差錯,但未被觀眾發現。第三幕卻意外成功了,演完之後,觀眾大廳掌聲雷動,要求劇作者與大家見面。看來演出已有四分之三的成功把握了。

  結果如何呢?契訶夫和他的家人緊張地等待著。出乎意料的是偏偏在第四幕演砸了。劇間休息時,演員們為第三幕成功而飲酒慶賀,喝過了量,結果在臺上醜態百出。基斯萊夫斯基醉眼蒙矓,昏頭昏腦,道白結結巴巴,表演過分誇張,還做著鬼臉。演到伊凡洛夫自殺時,一部分觀眾表示氣憤,另外一些人則放聲大笑。劇場秩序大亂,口哨聲伴著拍巴掌聲,嘲笑聲與喝彩聲交相鼓噪,有的觀眾甚至砸起椅子來,整個劇場一片混亂。警察不得不進行干預,把幾個搗亂分子趕出劇場,才使騷亂平息下來。

  契訶夫的妹妹和朋友嚇得驚慌失措,這種場面他們還是第一次碰到。而契訶夫則顯得很平靜,他默默無語地離開了劇場。

  戲劇評論界有人認為:這齣戲之所以失敗是劇本有許多錯誤,這是由於作者缺乏經驗,不懂得戲劇創作規律所致。另一位評論者寫道:伊凡洛夫是一個橫蠻無禮、厚顏無恥、毫無道德、十分可憎的蠢貨。

  契訶夫在這次失敗之後,沒有驚慌不安,沒有精神沮喪,表現出哲學家的冷靜態度,很快又輕鬆愉快地開始寫作。

  3.異地尋覓得知音

  《伊凡洛夫》是契訶夫創作生涯中第一部被劇院接受上演的劇作,曾寄予很大希望。在莫斯科首次公演的失敗,雖然他表面上顯得很鎮靜,但是那種場面給他自尊心、自信心的打擊畢竟太大了,他內心承受的痛苦是很深的,何況演出的失敗並非完全是劇本的問題呢!

  他認為《伊凡洛夫》演出失敗,一是導演、演員沒有理解劇本的主題思想,不理解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未能用恰當的演技表現出來。演員又自負又遲鈍,他們只是機械地背誦臺詞,只是生硬地模仿角色;二是認為觀眾沒有文比,缺少教養,不理解戲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是他承認劇本中有不少不足之處。

  經過深入地分析總結後,他在心裡暗自思忖,可否換個地方,換個劇院,換換觀眾,如果去聖彼得堡演出,興許能意外地獲得成功。但是,由於科爾什劇院的失敗,大多數劇場都怕擔風險,因此,首先得做好說服工作,方能爭得一家劇院接受。於是他於1887年11月29日動身去聖彼得堡。

  契訶夫之所以急於換個地方上演《伊凡洛夫》,除了為自己爭口氣外,還有另外的原因。他這段時間手頭很拮据,而且新近出版的兩本文集《故事集錦》和《黃昏》都銷路不好,賺不到多少錢。他得為全家人的生活考慮。

  契訶夫在去彼得堡之前,已將在莫斯科受冷遇的《伊凡洛夫》托人捎給他的朋友們。這時候,劇本已經在爭相傳閱了。所有讀過劇本的人都熱情地談論著它。蘇沃林甚至責怪他把劇本給了科爾什。在蘇沃林看來,無論科爾什劇院、莫斯科的觀眾,都理解不了《伊凡洛夫》。大家都爭著在彼得堡上演。面對這種情況,契訶夫感到在彼得堡演出的成功是可以預料的。

  回莫斯科以後,他決定將《伊凡洛夫》再作一番修改。他反復推敲了全劇的內容和角色,覺得有的評論家批評得對,明白了寫得確實很糟,最後一幕糟透了。他徹底改寫了第二幕和第四幕,特別是第四幕改得面目全非。給伊凡洛夫增加了對白,薩莎的形象也作了修改,創造出一個新的薩莎。由於這時他忙於別的小說的寫作,劇本的修改是斷斷續續的,直到1889年初才最終完成。經過修改的劇本比原稿有較大的提高,因而順利地列入聖彼得堡德林斯基劇院的節目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