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丘吉爾傳 | 上頁 下頁
七七


  §3 開闢第二戰場之爭

  丘吉爾回國後,立即發現由於社會輿論對戰爭失利局面的議論導致了不利於政府的消極情緒,他決定就信任問題舉行一次議會辯論。1月27日,辯論開始後他首先發言,在宣佈隆美爾的部隊有2C3的人「受傷、被俘和陣亡」之後,他坦率地稱讚隆美爾「是一位極其果敢而機智的敵人,若撇開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不談,我可以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丘吉爾還談到了對蘇援助,談到華盛頓之行的政治和軍事成果,最後,他以退為進地談到了面臨的困難和他應負的責任。他說:「我就是議會和全國應該責備的人,因為我為它們服務得不夠好。雖然發生了過去的錯誤,而且今後還會發生,可是我若得不到它們的信任和誠心誠意的幫助,我也無法有效地為它們服務。」

  丘吉爾的演說極為成功。當下院進行信任表決時,丘吉爾內閣以464票對1票的比數獲得了幾乎一致的擁護。但是,戰爭局勢仍在進一步惡化。在北非,隆美爾發起了重新奪回班加西的攻勢。在新加歧,大約6萬名駐軍2月15日向人數少得多的日本侵略軍投降。這一事件被丘吉爾稱為「英國歷史上最悲慘的災難和規模最大的投降」。在北大西洋中,德國潛艇仍活躍異常,僅在1942年頭兩個月就擊沉英國商船52艘。這些情況使英國政府的聲望不斷下降。

  為了安撫社會輿論的不滿,丘吉爾對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艾德禮任副首相兼自治領事務大臣;克蘭伯恩轉任殖民地事務大臣;格林伍德雖無行政才能,但他在其黨內地位突出,所以仍留在政府內;金斯利·伍德仍任財政大臣,但退出戰時內閣;比弗布魯克正式出任軍工生產大臣不到一個月便於2月底因病辭職,被丘吉爾派去履行一次「無明確任務的出訪美國的使命」;奧利弗·利特爾頓繼任軍工生產大臣;拒絕在比弗布魯克手下供職的克利普斯則擔任了掌璽大臣和下院領袖。

  但是前線繼續傳來壞消息。3月初,仰光淪陷於日本人,駐緬英軍在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指揮下被迫退往印度邊境。為了使印度抵抗日本人可能的入侵,丘吉爾接受艾德禮的建議,成立了處理印度問題的戰時內閣特別委員會。該委員會派克利普斯前往印度以說服印度政治領袖接受戰後取得自治領地位的建議。但甘地和尼赫魯對此建議不感興趣,他們要求立即重建印度政府,尤其要掌握國防部長一職。丘吉爾認為「對此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使談判不得不中斷了。儘管羅斯福發來私人電報試圖使談判繼續進行,但未能使丘吉爾改變主意。因而印度的政體在戰爭中仍無變化。6月4日,因為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中擊沉了4艘日本航空母艦,減輕了日本從海上入侵印度的危險性,才使人松了一口氣。

  在此期間,要求盟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德軍對蘇聯的壓力這一問題被提了出來。5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英國,與丘吉爾政府就1942年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從蘇德前線引開至少40個德軍師的前景問題進行商討。當時,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反法西斯戰場,蘇聯紅軍面對著四百多萬裝備精良的德國軍隊的猛烈進攻,所以斯大林多次提出第二戰場問題。羅斯福總統也認為有此必要,此前他特派總統顧問哈裡·霍普金斯和美國陸軍總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攜帶經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擬訂、並由羅斯福總統批准的題為《兩歐作戰計劃》的備忘錄前往倫敦,與英國政府討論落實計劃的問題。羅斯福總統4月3日寫信給丘吉爾說:

  「哈裡和喬治·馬歇爾所要告訴你的一切,均是我由衷之言。你我兩國人民要求開闢一個戰場,以便卸下俄國人肩上的壓力。兩國人民很有智慧,完全能夠看到俄國人今天所殺死的德國人和所摧毀的裝備比你我兩國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即使還沒得到全盤的成功,這畢竟是一個巨大的收穫。必須實現這個計劃!只有這樣,敘利亞和埃及才能轉為安全。縱使德國人發現了我們的計劃,也毫不足懼。」

  但丘吉爾對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一事一直有著更複雜的考慮,丘吉爾在原則上贊成開闢第二戰場的計劃,但他同時認為,「保衛印度和中東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所承擔的大英帝國的首要義務是保衛印度不受日本的侵略」。同時,與其在歐洲大陸作戰,丘吉爾認為倒不如進攻北非或者解放挪威北部。因為,「把兩個強大國家的全部力量集中和配合在一個激烈的攻勢中,是存在著種種困難的,我們決不能讓含混不清的詞句來使情況更加紊亂。因此,在英美兩國軍隊能夠在1943年在歐洲同德國人交手以前,填補空缺的唯一方式,是以英美軍隊強行佔領法屬北非,同時與越過沙漠從西邊向的黎波裡與突尼斯前進的英國軍隊取得配合。」

  由於在具體看法上存在分歧,所以在與美國特使的商談中,丘吉爾一直強調「要視形勢的發展和準備工作的進展而定」。在與莫洛托夫的會談中,丘吉爾「表現審慎、含糊。關於美國和英國準備在何時何地在西線反擊德國的問題,不做正面的肯定回答」。

  莫洛托夫在與英國政府的談判中,還提出與英國簽訂一項長期盟約,並要求英方在盟約中承認蘇聯1941年的疆界。丘吉爾認為這樣不僅違反英國對波蘭作出的保證,而且也違反了大西洋憲章,因而斷然拒絕了這一要求。最後英蘇雙方同意簽署一項為期20年的盟約,但其中不提及疆界問題。鑒於莫洛托夫還將訪問華盛頓,所以丘吉爾建議莫洛托夫返回時再經倫敦,屆時他將根據華盛頓關於第二戰場問題的討論情況再對此給予具體回答。

  就在莫洛托夫出訪期間,德軍策劃了針對蘇聯的規模龐大的夏季攻勢。為了打亂希特勒的戰略部署,蘇軍將領鐵木辛哥在哈爾科夫以南發動了一次「破壞性」進攻,雖然德軍的反擊使其傷亡損重並敗退,但這次進攻使德軍的作戰計劃推遲了一個月之久,

  丘吉爾對蘇德戰場的局勢變化極為關注,他擔心蘇聯人在得不到英美援助的情況下可能同德國簽訂和約而退出戰爭,所以當莫洛托夫返回時他同意了開闢第二戰場。但是在致蘇聯政府的《備忘錄》中,他申明無法作出具體承諾且使實現登陸帶有附加條件。丘吉爾寫道:「我們正在為1942年8月或9月登陸一事進行準備……事前很難預料到時候能否具備實現登陸的條件,因此我們在這方面無法作出許諾。但是,如果條件正常而又合理的話,我們將毫不猶豫地實施計劃。」丘吉爾的這種作法被認為是為了英國國家利益而「玩弄外交手腕」。

  但丘吉爾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共同的願望和善良的意志並不能克服無情的事實」,對細節的研究和對戰略的考慮,使英美軍事當局「都發覺沒有能力準備這項計劃」。為了對這一問題的前景和其他可能性作進一步討論,6月7日,丘吉爾飛赴美國進行了第三次訪問。在與羅斯福的會談中,除了第二戰場問題,丘吉爾還與其討論並同意在發展原子彈方面開展工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