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丘吉爾傳 | 上頁 下頁 |
五七 |
|
9月28日下午,張伯倫正在下院報告最近事態的發展變化情況,演講過程中他收到哈利法克斯轉來的希特勒邀請他出席慕尼黑會議的電報。據哈羅德·尼科爾森的日記記載,張伯倫對此大喜過望,「他整個臉色,整個身體,都變了模樣,看來他仿佛年輕了10歲,露出勝利的喜悅」。他馬上宣佈說,希特勒同意推遲24小時動員,並邀請他和達拉第、墨索里尼赴慕尼黑會談。會議大廳裡馬上爆發出一片歡呼聲,並長時間向張伯倫鼓掌致意,只有丘吉爾和艾登等少數人無動於衷。 9月29日張伯倫赴慕尼黑參加談判。行前張伯倫未和法國總理達拉第會商,而希特勒卻親自到德奧邊境迎接墨索里尼並進行密談。丘吉爾擔心張伯倫有繼續退讓的危險,即在當天一個反對黨領導人和持反對態度的保守黨議員參加的午餐會上,敦促大家聯合發電報給張伯倫,提醒他不能退得更遠,但未得到大家的響應。 9月30日淩晨2時,「四巨頭」在迅速達成的協議上簽字。此後在張伯倫的要求下,希特勒和他又共同簽署了一份保證以協商的辦法消除分歧,謀求歐洲和平的英德聯合聲明。總的看來,慕尼黑協議在基本各點上都滿足了希特勒在戈德斯貝格提出的要求。蘇台德區的捷克人被要求自10月1日起分五批撤退,在10天內完成;最後國界由一個國際委員會劃定。奉命前來聽候發落的捷克政府代表也收到了這個文件。緊接著,波蘭和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分別向捷克提出了類似的領土要求。 在巨大的國際壓力之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屈服。貝奈斯總統立即辭職,寄居到英國去了。捷克斯洛伐克由於這一協議被野蠻宰割而解體了,張伯倫得意洋洋地回到倫敦。他在下飛機時揮動著他與希特勒共同簽署的英德聯合聲明接受了群眾的歡呼。他在首相官邸的窗戶前又對歡呼的群眾揮動著那張紙說:「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寧街來,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6 綏靖政策的破產 當張伯倫自以為得到了光榮的和平時,頭腦清醒的反對派們看到的卻是失敗的外交必然導致的戰爭。在張伯倫得到一些群眾和下院議員歡呼的時候,也引發了反對派因慕尼黑協定而產生的憤怒。海軍大臣達夫·庫珀「從歡呼的人群中沖了出來」,憤而辭職以示抗議。他在下院的辭職演說中指出,希特勒過去是從來不讓步的;這一次在收到張伯倫要求舉行慕尼黑會議的信之前,希特勒先獲悉了英國艦隊動員的消息。庫珀認為,「這種行動的語言,比起外交上慎重而保留的詞令或公文中附有條件的條款,更容易為希特勒所瞭解」。庫珀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張伯倫由於沉溺於綏靖幻夢因而屢次受騙卻仍然執迷不悟的荒謬,他說: 「首相一直認為應該用委婉動聽、合乎情理的話來同希特勒打交道。我則認為暴力的語言更能打動他。 「首相對希特勒先生的善意和他所說的話深信不疑。雖然希特勒先生在破壞凡爾賽和約時,保證要遵守洛迦諾公約;而在他破壞洛迦諾公約時,又保證不再作進一步的干涉,或不再在歐洲提出領土要求;當希特勒用武力進佔奧地利時,曾授權他的黨羽提出有權威的保證,說他不會再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事。這還是不到六個月以前的事。然而首相到現在還相信希特勒的信義哩!」 隨後丘吉爾在下院的長時間辯論中也發了言。當他說到「我們已經遭到一次完全、徹底的失敗」時,引起了一片暴風雨般的抗議聲,使他中斷了片刻之後才能繼續說下去,但他仍然毫無顧忌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以形象生動的比喻把希特勒的行為說成是: 「他先用手槍對著你,要你給他一英鎊。等到如數照給之後,他又用槍口對著你,要求給兩英鎊。最後那個獨裁者答應先收一英鎊十七先令六便士,剩餘的部分要你保證隨後付清。」 丘吉爾認為應該讓人民知道真相,知道英國防務的嚴重疏忽和缺點,知道這次打亂了歐洲平衡的失敗的深遠影響。他還說:「不要認為這件事會從此結束。這不過是算帳的第一步。這不過是以後每年還要遞給我們的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嘗嘗味道罷了。除非我們振作精神,恢復我們的戰鬥活力,我們才能像往日一樣重新站起來,為保衛自由而戰。」 雖然反對派們振臂疾呼,但他們在當時仍是少數。辯論結束後,下院以366票對144票通過了張伯倫政府「在最近的危機中所採取的防止戰爭」的政策。保守黨內的反對派們則是以棄權的方式表示反對。他們雖然只有三、四十人,但都有很高聲望和地位,除了丘吉爾以外,其中還有三位前內閣大臣即艾登、艾默裡和達夫·庫珀。他們中的哈羅德·尼科爾森在日記中寫道:「重要的不在於我們的人數而在於我們這些人的聲譽,……下院知道我們中間大多數人都遠比他們更加瞭解事情的真相。」 在英國國內,這一時期中綏靖主義的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存在著尖銳的意見分歧。對於綏靖是「收到綏靖的效果,還是刺激了對方更為兇狠的野心」,雙方存在著截然相反的看法。丘吉爾在1938年11月17日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張伯倫先生深信,所有這一切將導致達成廣泛的協定,撫慰不滿意的國家,從而取得長治久安的和平。 「但所有這些都純屬希望和推測。我們還得想到有一連串與此相反的可能性。他也許會要求我們承受無法忍受的事情,這個代價也許還包括使不列顛帝國受到重大的損害和屈辱,卻不能使歐洲大陸事態發展的進程有所停止或轉移方向。」 丘吉爾認為,只有廣泛聯合歐洲乃至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建立維護國際安全秩序的「大聯盟」組織,以強硬的手段甚至打一場「防禦性的戰爭」,才能制止法西斯獨裁者的侵略野心。他始終認為,如果做到了這些,戰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直到「二戰」期間他也仍持這一看法。有一次,羅斯福總統與丘吉爾交談時對他說,自己正在向公眾徵求意見,對這次戰爭應該起個什麼名字。丘吉爾立即說應該叫做「非必然的戰爭」。丘吉爾以為,從來沒有一次戰爭比這次戰爭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只是由於英語民族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聽任惡人重新武裝」,才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這一思想,被丘吉爾明確地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一卷《風雲緊急》的主題,標識在該書的扉頁上。 從戰後出版的回憶錄和對戰犯審詢的記錄中,丘吉爾的觀點得到了確切證實。在奧地利前總理許施尼格的《奧地利安魂彌撒》中,記載了希特勒威逼奧地利屈服的談話。希特勒狂妄地說:「你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麼人能阻止我的決定!意大利嗎?我和墨索里尼說得明明白白:我和意大利保持最親密的關係。英國嗎?英國不會為奧地利動一個手指頭。……法國嗎?算了吧,兩年以前,我們以少數部隊開入萊茵蘭——那時我冒了很大的險。如果那時法國軍隊開入萊茵蘭,我們或者早已被迫撤退了。……但到現在,對法國來說,這樣做已經太遲了。」 在法國前總理保羅·雷諾的《法國拯求歐洲》中,引述了德國元帥凱特爾在紐倫堡受審時對捷克代表提問的答覆: 「艾格上校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向凱特爾元帥問道: 「在1938年的時候,如果西方各國肯幫助布拉格,第三帝國會不會進攻捷克斯洛伐克呢?」 凱特爾元帥回答: 「肯定不會。那時我們在軍事上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慕尼黑(指簽訂慕尼黑協定)的目的,就是把俄國趕出歐洲,爭取時間,完成德國的武裝。」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