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丘吉爾傳 | 上頁 下頁
三七


  1918年3月5日,丘吉爾在一份報告中提出:「為了在1919年對敵人進行打擊,我們應該創建一支坦克軍隊,這支部隊在其構成上和作戰方法上,都應與雙方所使用的任何一支部隊根本不同。」後來,戰時內閣批准了丘吉爾的到1919年4月製造4000輛坦克的建議。在英國的文藝作品中,有人甚至稱丘吉爾為「坦克之父」。戰後有些人爭坦克的發明權,為了解決這一爭端而專門成立的皇家委員會的報告中說:「委員會願意首先指出,由於丘吉爾的敏銳、勇敢和堅決……用坦克這種武器作戰的設想才得以實現。」8月,丘吉爾在得知英軍計劃在亞眠附近開展一場坦克進攻戰後,他「決心乘上飛機,休假兩天」,為的是一飽眼福。當他到達亞眠時,戰鬥已取得勝利,路上到處是被押送的德國戰俘。他回去後向首相報告說:「據我看來,這是英軍在整個這場戰爭中贏得的最大勝利。」他向黑格總司令表示祝賀,這位總司令在答謝信中特意誇獎了丘吉爾「作為軍需大臣所顯示的能力與先見之明」。英軍的勝利使戰事更加朝著有利於盟國的方向發展,德國對於戰爭勝利已毫無指望,德軍的投降卻是指日可待了。9月末,德軍統帥部建議德皇威廉二世更換政府。巴登的馬克斯親王組閣後,以美國威爾遜總統在1918年1月的演說中提出的「十四點」為基礎,試圖達成一項和平解決辦法。

  丘吉爾一方面仍不鬆懈地抓緊軍需生產,「要作好各種有效的準備,以確保敵人即使形勢有利也不能繼續戰鬥下去」;另一方面開始考慮停戰問題。他參加了首相與大臣們在蘇塞克斯郡丹尼花園的利德爾大廈舉行的討論停戰問題的會晤。他雖然同意大臣們在會晤中得出的「考慮到協約國方面目前已確實佔有戰略上的優勢,因此停戰條款必須嚴厲」的共同認識,但後來他在曼徹斯特的演講中也強調指出,要求敵人完全屈服是不可能的:

  「我們並不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對任何一個國家,亦即對人類大家庭中任何一個偉大的分支,都無權進行掠奪,而理應保證它在未來世界中的地位。我們並不圖謀去毀滅德國。」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正式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等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丘吉爾和懷孕多時的妻子克萊門蒂娜一起乘汽車去唐甯街向首相表示祝賀。歡呼勝利的人群蜂擁而來,聚集在白廳前的廣場上舉行慶祝活動。

  這一場面令丘吉爾聯想起1914年8月4日晚11時他經過這裡到唐寧街10號向首相通報戰況時的情景,心中不禁感慨萬分:

  「當我聽到英勇的人們歡呼時,想起他們肩負這樣的重擔,貢獻所有的一切,從不動搖,對祖國及其前途從不失去信心;在表達他們情感的時刻到來時,對他們犯有過錯的僕人寬宏大度;想到這些,內心的感情實非言詞所能形容。」

  首相對勝利當然十分高興,但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利用戰爭勝利給他的政府及他本人帶來的崇高聲望,在未來的大選中獲勝並組成一個向和平時期過渡的堅強政府。就在11月初,他曾向政府中兩位資深的自由党政治家,即丘吉爾和埃德溫·蒙塔古探詢,看他們是否願意在今後的政治生活中與自己保持一致;丘吉爾開始時抱有疑慮並頗多抱怨。蒙塔古對此曾作過描述:

  「溫斯頓開始時繃著臉,愁眉不展,表示不願進行合作。首相使出他全身解數以一個『長者』的身份親切地和溫斯頓談話,他向溫斯頓提起他們從前共同戰鬥的往事,最後,丘吉爾攤開雙手,以那滔滔不絕的、浮誇的雄辯口才說,他不允許以任何個人的考慮來對他施加影響,然後他又開始通常的爭辯,即闡述他對內閣中那些大人物的反對理由,訴說現存機構的不合理性,以及一位對政府政策沒有責任的大臣所受到的貶斥,等等。」

  這種抱怨情緒一直籠罩著丘吉爾。幾個月前,當阿斯奎斯等反對派借英軍駐法兵力不足等問題攻擊勞合—喬治時,丘吉爾就不為勞合—喬治進行辯護。事後他向勞合—喬治指出:「在我未得到承認和合法權力的情況下,我決不承擔任何政治責任,坦率地說,我感到失望的是,我們長期建立起的親密友情,並沒有使我獲得應有的地位。」

  針對丘吉爾的不滿,勞合—喬治回答說,他準備建立「一個成員在10到12人的格萊斯頓式的內閣」以取代戰時內閣。這一明確的暗示,使丘吉爾「悶悶不樂的愁容一掃而去,笑容佈滿了渴望的臉龐,魚被釣上來了」。或許蒙塔古對丘吉爾心存偏見,所以語氣中充滿了嘲諷,但基本事實顯而易見是記敘得準確無誤的。

  經過政府中自由党大臣們的討論,決定了與保守黨聯合執政的基本策略。他們一致認為,可以接受某些違背自由貿易原則的事情,比如用財政手段保護重要的工業部門;制訂帝國特惠關稅,以防止外國商品壓價「進行傾銷」;作為交換條件,保守黨則應同意愛爾蘭地方自治。

  11月末開始了激烈的競選運動。由於自由党勞合—喬治派與保守黨達成的協議規定,保守黨候選人都應從自由党勞合—喬治派保衛自己議席的選區中退出競選,所以丘吉爾再次在丹迪市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勝利。他在丹迪市的多次競選演講中,著重強調了戰後重建工作。他說:「我們能夠建設一個新的英國,使她變得繁榮昌盛,從而不要讓我們陣亡的將士白白流血犧牲。」他的演講使聽眾認為他是「首相在政府中主張革新的一派最強有力的代言人」。

  大選結果,主張聯合的保守黨人獲得333個議席,成為下院的多數黨;工黨獲得57個議席,力量大為增強,美中不足的是它的所有重要領袖均遭敗北;勞合—喬治派自由黨人159名候選人有136人當選;而阿斯奎斯派自由黨人境況最慘,在250多名候選人中,只有29人當選。在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議席減少得所剩無幾,激進的新芬党大獲成功。但是新芬党的議員們拒絕到倫敦來,而是在都柏林建立了愛爾蘭議會。總而言之,戰後英國的政治局勢變得更加微妙而複雜。丘吉爾在戰爭勝利那天晚上的感受用來形容此時他和勞合—喬治的心情同樣也很恰如其分:「沒有大功告成的感覺。不僅如此,勞合—喬治反而清楚地意識到他面臨著新的、也許是更大的壓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